什么是股改 什么是股改基准日

2023-04-10 01:01 40次浏览 财经

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新华社 梁志强/图)

当前,中国银行业按总资产规模已居全球第一。而在上世纪末,中国的银行业不良率高企,被认为“技术上已经破产”,不得不“背水一战”,推进“没有退路”的股份制改革。

回望改革得失,2019年3月12日晚在北京举行的“CF40·孙冶方悦读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工商银行原行长姜建清、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齐聚一堂。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也得以公之于众。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姜建清在他主编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后记中写道,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在中国没有先例,世界金融史上也很少见。

2018年,一场引人注目的央行与财政部之辩,牵出国有大行股改的一段著名公案。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他撰写的《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一文中,针对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国有金融机构资本金不足问题发表看法,并对历史上几次财政部对国有金融机构的注资提出质疑。

徐忠在上述文章中指出,当时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而是在央行的帮助下,发行特别国债,即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自己为自己注资,没有真正增强银行吸收不良的能力。

紧接着,署名为青尺、自称是财政系统官员的作者,对徐忠的论述进行回应。青尺说,财政当局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受到限制,举债安排的支出与通过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都是掏出真金白银。

青尺在文中写道,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不是一个小数。财政发债注资商业银行,举债的同时形成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同时央行释放流动性,缓解资金面紧张,实属正常的协同操作。

据戴相龙回忆,那是1996年,国有四大行存在总额超过8400亿元的不良贷款,不良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的资产恶化问题。国家为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成为当务之急。

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透露的数据显示,按照当时银行不良资产的认定标准和账面不良资产余额估算,1997年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到3%,要达到8%的标准,大致需要补充资本金2700亿元。

要不要注资?如果必须注资的话,如何给银行注资?姜建清回忆说,国有银行没有退路,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创新,探索在不需要财政实际出资的同时,达成对国有银行注资的目的。

最终拿出的方案为,注资以财政为主体,财政部向四家国有银行定向发行特别国债,实际资金不直接从财政账面拨付,而是来自于四大行购买国债的资金。

这套办法的难点在于,四家银行购买国债的钱,不能通过挤占增量业务资金实现,否则会影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银行的财务表现。此后,人民银行经过测算,将存款准备金降低5%,释放了2700亿元资金。

据戴相龙和姜建清回忆,因事关重大,这一方案令央行与财政部都无法最后拍板。1998年1月,戴相龙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家中的会客室作了汇报,获得首肯。同年,戴相龙向全国人大财经委作了汇报说明。此后,注资方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写道,这是第一次尝试在不直接动用财政资金的前提下,解决国有银行资本补充问题,第一次尝试使用央行资产负债化解国有银行改革中的矛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