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多位专家在2020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养老金发展与养老财富储备”分论坛上建议,尽快出台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同时,提高投资者金融素养,将中国的高储蓄率优势转化为长期资本。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夯实社会财富储备和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战略性、方向性、前瞻性制度安排,是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的战略目标。长期看,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改革取向应是以基金积累为基础的“资产型”养老金制度模式,而不应以现收现付的“负债型”养老金制度模式。

郑秉文提出最为迫切的养老金改革建议:一是把第一支柱养老金的个人账户利用起来作为夯实养老财富储备的载体。二是尽快扩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参与率。三是尽快出台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雪春指出,面对老龄化,养老金制度从待遇确定型(DB)逐步向缴费确定型(DC)转变是必然选择。低利率大背景下,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有三个关键内容。一是积极探索并实施养老金参与国企改革,在提升国企治理结构的同时,大幅提高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二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三是大力发展第三支柱,类似税收优惠的个人储蓄。

贝莱德亚太区主席鲍哲钰(Geraldine Buckingham)认为,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财务压力是全球性挑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应对之策。就中国而言,最优先的措施:一是发展第二、第三支柱。二是提高投资者金融素养,将中国的高储蓄率优势转化为长期资本。三是培育更多的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养老金融市场。四是创新开发更多养老金融产品,增强对投资者吸引力。

富达国际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拉吉夫?米塔尔(Rajeev Mittal)介绍了富达国际第三次“中国养老准备调查”有关情况,特别是18-34岁年轻一代依然有良好的储蓄态度和行为。Rajeev Mittal认为,做好养老储蓄规划,要注意四个关键参数:收入替代率、储蓄目标、年储蓄率和年领取率。从金融机构角度,应基于生命周期规划,积极开发和提供目标清晰、易于理解的养老金融产品,比如目标日期基金(TD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