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陷入最危急的关头。

虽说城市改革和农村建设,都已经表现出非常喜人的状态,但是国家却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

由于缺乏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多个地区表示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内部都存在不小的问题。并且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大难题。

上世纪深圳蛇口旧照

西方各国在看到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后,纷纷开始使用制裁和孤立的手段,借机打压我国经济实力。部分外商开始转移资产,将经济投资的重心放在东南亚等地上。

以广州市为例,多家五星宾馆难寻客源,日常开资维护都面临不小的问题。并且由于经济重心放在整顿市场身上,大量“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让市场的灵活性逐渐削减,生产总量也在进一步萎缩。

小平的大动作

1992年,小平同志决定南下前往广东。来到广东省,面对车间众多工人和领导干部,他这样说道:

“发展起来,是时候了,不能再等了!”

之所以小平同志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也是因为国家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机。

要想得人民的拥护,社会主义能够长远发展下去,90年代初是最好的机会。这段话正是他南巡最大的目的,为改革注入强心针,为国家发展定下方向。

邓小平南巡资料图

此时正在佛山南海考察的陈开枝,第一个得到消息。多年之后他回忆起那个特别的元旦,当时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同志一通电话打过来,陈开枝印象最深刻的就一句话:

“我们盼望已久的老人家要来了,请你尽快安排和接待警卫工作。”

陈开枝火速赶往广州,弄得当时南海市委领导非常诧异。

他们纷纷挽留陈开枝,让他再忙也应到先吃了中午饭再说。但是事出紧急,陈开枝容不得坐下来好好吃饭。几番推辞之后,便回到广州开始进行详细安排。

他了解到当时中央办公厅给到广东省委的电报讯息极为简单,仅仅只有简单的两行字:

“小平同志要到南方休息,务必做好安全接待工作。”

小平此次前往南方考察,并没有太多的宣传。就连同来的人员,也只是几个家属和自己信任的老部下。之所以如此低调出行,也是因为小平同志并不希望太过招摇。

邓小平在南昌

当时的广东,情况非常的微妙。西方国家纷纷加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力度,国家安全问题面临严峻考验;并且西方国家开始逐步撤走广东地区的投资,转而在东南亚地区寻求合作。

外贸出口数据连连下降、外商纷纷拒绝投资止步观望、旅游业迅速萎缩,市场疲软的现象让中央颇为忧虑。

要推动经济开发继续搞下去,需要有一个镇得住场面的大人物出现。

一方面给广东释放积极讯号,坚持不动摇走改革开放路线;另一方面,要肃清左派思想,坚持国家政策落实在经济身上。要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继续落实,小平同志必须要前往南方,用谈话和数据保证政策不会出现偏离。

普通人的南巡

陈开枝回忆道,当时小平同志已经发现国家的一些问题。小平认识到,实际上中国面对的局势并不算好。

在最后一次同外国代表团会见的时候,小平同志便向外国方面表示,

中国走的发展路线、政策十年不会动摇。不折腾,中国要搞好经济。

这番话,小平同志说的非常艺术。他不仅仅是告诉国外中国的决心,更是给全党和全人民灌输信心。

诚然,要想搞好经济离不开顶梁柱的支持。陈开支意识到,小平同志来到广东,一定会有历史性的事件发生。

中国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党和国家的存亡问题,必须要他站出来说一说。

此时南方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这里进行谈话和考察,也是中央释放积极讯号的一个象征。

不过小平同志本人,对于前往广东一事有自己的定义。他当时特别立下规矩,前往广东坚决不开会、不陪餐、不题词、不照相、不报道。

他告诉陈开枝,自己来到广东,是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而。要用对待老百姓的眼光来看小平同志,不能搞特殊化、差异化的对接方式。

小平同志之所以要这么做,也是为了更有亲和力,不想广东地方领导有太多的压力。不过小平的五个不,也给陈开枝等人的接待工作带来压力。

毕竟小平本就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人物,前往广东南巡本就是历史性的大事件,若不能报道记录留下珍贵文字将会非常遗憾。

邓小平和陈开枝

陈开枝一再坚持,向“邓办”主任王瑞林提出:

“我们搞录音拍片,是为了给国家留下珍贵的记录,若有人追责,由我个人来承担!”

正是因为有陈开枝的坚持,才让小平南巡谈话的这次旅程,得以留下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源。

朴素老人谈深刻道理

陈开枝谈及小平,每次的表现都非常激动。他表示小平同志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对于政策解读和国家整体思路的解释,并不同以往的领导类似。

从前对于政策的解读,往往伴随着许多繁琐的理论知识和生硬的论证。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无疑是增大理解的难度。而作为伟人的小平,讲道理说政策方式都非常奇特。

“他擅长用朴素语言谈深刻道理。”

陈开支这样回忆起印象中的老人。

陈开枝

邓小平到各处考察,最经常说的话题便是“特区姓资姓社”的问题。当时深圳经济发展状况喜人,许多外商纷纷慕名前来投资,并且市场的灵活性非常强。

但部分好事者站出来,认为当时深圳特区这样的行为,是典型背离社会主义的行为。

小平同志特别将这些话拿出来谈,认为这些话都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废话。三资企业多一点、外商资本多一点,并不是代表就发展资本主义。

市场没有灵活性,经济没有多元化发展,根本无从谈起说发展。

深圳搞发展,小平同志是非常支持,他同陈开枝同志这样说道:

“深圳发展这么快,就是靠实干干出来的,靠讲话讲不出来的,靠写文章也写不出来。”

并且他一再给广东省领导打气、给深圳百姓打气,表示改革开放本身便是胆子要放大一点。敢于实验,不能老是同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事情,便需要大胆地去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同志的话,时至今日也让陈开枝印象颇为深刻。他认为这样简单的道理,确实从一定程度上给到全人民、全社会最大的信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真味,历史地位和作用确实非常深远。

老船长矫正船头

小平同志南巡的作用,曾经陈开枝用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比方,充分的说出意义之重大。

小平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而言,实际上是一个老船长和船的关系。

船的方向摇摆不定,不知道向何处行驶的时候,便需要老船长出来将扭曲的方向摆正。这段话兼顾趣味性,完美的说明出小平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紧密关系。

“扭转乾坤”这个词,在1992年非常火热。因为当时若不是小平同志主动站出来,奔赴广东进行南巡,十四大要想能够顺利召开得到好的结果并不容易。

邓小平南巡资料图

伟人给出自己心中的道理,大家才能够得以顺利接受,最后付诸行动加以实施。小平同志在南巡的时候,经常说道一个词语“不争论”。

当时对于改革开放事业,有许多争论出现。部分好事者纷纷表示,基本路线的要点到底是什么?改革开放姓资姓社的问题怎么解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否兼容?等等一系列问题,最后被左派思想加以利用,说得非常玄奥。在当时极大程度干扰到改革开放实施,干扰到地方政府落实经济改革政策。

小平南巡的历史意义,便是不用争论的思维去讨论问题。而是回归到经济的本质去分析问题。

如果市场被架构太多的限制,国家发展被思想所束缚,经济本身便难以得到发展的机会。

无论是何种经济模式,其存在的初衷都是搞好经济建设。一再思考毫无作用的意义,本身只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矛盾。若国策无法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本身便没有任何意义。

不去用争论的角度思考问题,反倒回归问题的本质,以返璞归真的角度来结束争论。小平的做法,确实非常值得肯定。

负重前行的老者

实际上陈开枝一直非常佩服邓小平同志。他说邓小平本身便只是个老百姓,当时站出来说情况、讲道理,本身便需要考虑到很多问题。

谈话内容一发表,是否会给混乱的局面火上浇油?内容思想已公开,是否会给邓小平本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这些问题,邓小平统统都没有去思考过。只重视发展的本身,只考虑经济是否高效发展。

邓小平一生,对于名利和地位都并不在乎。他更多在乎的地方,只是国家、人民、社会是否得到有效的发展。

要有魄力、要有策略,必须要拿出极高的党性和对国家的那份热爱之情。从这点来看,小平同志确实非常值得学习。不是每一个人都将个人安危放置一旁,也不是每一个人对于名与利如此淡薄。

南巡讲话,是小平作为老者给到国家的历史性政治嘱托;南巡讲话,更是小平同志给到全党全人民庄严的政治交代。

老人家一个人在舆论前沿阵地应对攻击,确实值得让人肯定。

但是回到历史事件本身来看,南巡讲话破除左倾思想问题,背后也离不开大伙的共同付出。若没有国家媒体的帮助,当时破除思想包袱的目标也不会如此快便能够完成。

南巡引发世界关注

小平一边在改革开放重点区域讲话,身后深圳市委也开始思考,该如何将小平的话更好的传递给社会。

邓小平南巡讲话

对此深圳市委特别成立“学习宣传小平谈话精神写作小组”,以杨广慧为首的领导班子,迅速展开封闭式研究写作。

小组从2月20日开始,前后在《深圳特区报》发表八篇社评内容。以小平思想为核心,破除社会当时的不良思想和言论。

深圳市委的这番举措,又被后世称之为经典的“猴年八评”。

深圳市委的举措,不仅很好的破除社会不良风气,也引来许多外国媒体的关注。日本共同社、英国BBC、新加坡联合早报,纷纷致电询问《深圳特区报》是否能够将猴年八评的文章进行转载。

他们对《深圳特区报》表示,很少能够看到如此出色的演讲内容和指导思想,并且一致认为《深圳特区报》的内容非常优质。

《深圳特区报》猴年“新春八评”版面

随后国家多个党媒机关报,也开始陆续转载刊登猴年八评的部分文章。

从社会舆论动向来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已经达到原本最初的目的。矫正社会不良风气,破除动摇改革思想的观点。并且引发外国媒体的关注,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对于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决心。内忧外患的危机,至此在邓小平的引导下顺利化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