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却监守自盗,让国内老牌评级之一的大公国际几乎要”凉凉”,没想“接盘侠”竟然会出现,而且身份也不简单,其被称为“中国的淡马锡”,“中投第二”——总资产3700的国资直属中国国新。

4月18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确认将战略重组大公资信,收购大公资信58%的股份。而这几乎宣布了危如累卵的大公国际已经重获新生。

令人震惊的不只是大公国际“监守自盗”尚能求得自保,中国国新这个不为人所熟知的机构,也随着其在资本市场上参与越来越多重磅资本运作,从而引起了市场对其身份的关注。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国新不仅入股了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塔公司等公司;此外其入股的中国通号在科创板创下的105亿融资也创下科创板记录。

而此次中国国新不仅入主大公国际成为第一大股东,更试图渗透这家腐朽了的评级机构,意图重振旗鼓,甚至远洋出海,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惠誉、穆迪一较高下。

据华夏时报消息,中国国新内部人士表示,持有国有股权并开展资本运作是国有资本云隐公司的第一任务。不过大公国际虽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复成立,但却是个正儿八经的私人企业。而并购私人企业,并非是中国国新作为国资整合平台本职工作。

2018年8月,作为国内主要评级机构之一的大公国际资信被证监会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处以严重警告处分,并被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此举在债券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

或将咸鱼翻身?

大公国际成立于1994年,彼时中诚信、上海新世纪两大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相继成立。也许是看到了资信评估的风起,在关建中的运作下,刘继忠带着总经理助理王文灵相继访问了标准普尔和穆迪,并最终成为了大公国际成立的契机。

然而评级机是个清水衙门,多年的亏损让两位创始人均游离于大公国际与本职业务之间,大公国际找不到盈利手段,易主的节奏悄然到来。

1998年,在美国多年的关建中回国,出售位于北京的房屋,将大公国际从王文灵、刘继忠手中私有化。从此以后,大公国际进入了关建中时代。

此后的大公国际大打民族牌,大公内部的《大公集团运营管理手册》则有类似描述,“关建中思想是是大公坚持走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

在2018年那次处罚中,根据监管通报,大公资信在2017年年初所评AA+主体在1年期内向AAA级迁移的比率达18%,这些可能都是在“辅导”之后获得评级提高的案例,而后者与信用事件频频发生的事实,存在极其鲜明的反差。

事实上,当初“东窗事发”要是源于在债券凯迪生态等AA级别信用主体出现违约,而在违约事件出现之后,大公国际“马后炮”对其信用评级连降四级,丝毫没有完成预见信用评级风险的本职工作。

此外,大公国际的评级存在严重倒挂——既高评级违约事件频出,低评级却无违约事件。

根据媒体统计,大公国际评级从AA档到A档债券的违约率分别为1.14%、1.22%、0.65%及2.08%;而A档以下,除了BB档违约率为25%以外,其余9档债券违约率全部为0。

作为国内老牌的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快要“凉凉”,不过这时却出现了“接盘者”。

针对此次重组,中国国新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公资信之前所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的管理问题,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评级业务和非评级业务的隔离关系,以及评级公司和关联公司之前的隔离关系。严厉的处罚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新进入评级行业的信心。

中国国新何许人也?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国新成立于2010年,是国资委旗下第三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其创立之初,外界最其的期待是能成为“中国的淡马锡”。

“淡马锡”是新加坡国立资本成立的投资公司,主要任务是切割国有企业的公共职能部分和市场化经营部分,然后分批管理,让市场化部分重组盘活。淡马锡的方式是采取部分入股的方式,更新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治理体系,最好是成功上市,然后实现退出。

2015年之前,中国国新是一个国资集散平台,主要负责收购小型央企资产并为之管理输血,其几乎等同于国资的小打小闹。

2015年之后,中国国新的定位变成配合国资委优化中央企业布局结构、主要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2016年初,中国国新被确定为国资委改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试点企业。据悉,那次改组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仅两家。其聚焦试点目标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资本运营模式,。

从此,一直维持低调的中国国新开始渗透重要的央企资产,以重要小股东的方式或增发形式入主标的企业,从治理体系上改革企业内部管理,在资本运作上则给于一臂之力。

这种模式,与民营企业“造系”手法类似——既成为小股东,对经营决策产生实际影响,促成资本运作与资产盘活,择机退出。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国新的扩张速率令人咋舌,2015~2017年年末,以及2018年3月末,中国国新的负债总额分别为 253.36 亿元、727.57 亿元、1,252.71 亿元 和 1,287.11 亿元,公司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7,745.02万元、2,145.65万元、37,993.34 万元和-56,255.27 万元,营业毛利率分别为 13.51%、16.02%、53.34%和 48.86%, 净利润率分别为 223.44%、242.77%、362.83%和-197.49%。

四处出击的中国国新

中国国新留给外界最深刻的印象是2015年10月,中国铁塔公司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以及中国国新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交易协议,中国铁塔将向三家电信企业收购全部存量铁塔相关资产,并同步引入新股东中国国新。

在2015年10月31日,中国铁塔以现金和增资方式与三家电信企业进行存量铁塔相关资产注入交易,注入存量铁塔140余万座,交易总价值达到2035亿元。

而中国国新当时只持有铁塔公司6%的股份。

2018年8月8日,中国铁塔在港交所挂牌,募资总额高达534.2亿港币,成为去年全球最大的IPO。这可以说是中国国新成名一战。

再往前回溯,2011年和2012年,中国国新先后收编央企中国华星集团、中国印刷集团,2012年,国资委还决定由中国国新代持上海贝尔公司中方股东的股权。

而中国国新在2010年的一次手笔,也在2019年开花结果。

2010年12日,中国铁路通信信号公司在京挂牌,成立股份制公司。除了集团单一大股东,公司的外部股东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名字——国新控股。

2015年,中国通号于港股现行上市,成为国新控股运作标的里程碑事件。2017年,国新继续加大与中国通号的合作,双方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年,中国通号完成全体股份制改造,更着眼新市场整体上市。

在2019年4月16日,早已热火朝天的科创板迎来了募资最大的公司——105亿募资总额的中国通号。这家公司的单一大股东持股75.14,而作为运营者身份参与的国新控股,仅持有0.72%。

小股东撬动大公司,淡马锡模式在中国国新上的成果跃然纸上。

不过有意思的是,大公国际并非国有资产,中国国新是否有义务对其也进行资本运作?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国有资产投融资平台,并入作为私营企业的大公国际不似财务投资,其更像是国新整个资产整合链条上一环。而在掌握评级话语权的基础上,通过多手段融资实现国资平台整合的难度,显然要进一步下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