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大健康 张昊/文 上周,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接受了包括经济观察报在内的几家媒体的专访。话题显而易见,围绕着药监局“点名”药企扎堆研发,浪费资源。CRO(医药研发外包)行业,尤其是以生物创新药为主的子行业——CDMO,因为直接“参与”了药企的扎堆,更是处在风口浪尖上。资本市场的反应很迅速,一个多月的时间,几家CRO巨头的股价跌幅已经超过20%。
不过整体上看,药明生物的业绩还在快速增加,这也的确不令人意外。陈智胜甚至提出,已经领先国内直接竞对至少3到5年,对方发起价格战也不好使,“所以我们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高。”说这话时,药明生物在2020年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80%,处在绝对垄断的位置。那越来越高,难道代表着独占?
这其实是个挺值得思考的话题,因为这可能决定着未来整个国内生物创新药的演进路径。跟国外生物药的创新流程由人多钱多的大药企引领,自上而下来推动的逻辑完全不同,国内市场并没有明确的引领者,整个创新也更接近于自下而上,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似乎都有那么几个龙头公司在基于中国特殊的行业环境,琢磨着自己的“生态梦”。
国内CRO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禀赋远高于欧美同行。道理很简单,整个生物创新药行业都在早期,也就是像PD-1等少数几款获批的药,进入到商业化变现阶段。可以说这些创业公司在一级、二级资本市场上融的钱,基本都花在了研发上,也就是流向了CRO的口袋中。投资加业务双轮驱动,从一开始就“锁死”了客户,国内市场甚至多了个极其强大的“药明系”,这哪是欧美CRO公司敢想的事?如果单纯从市值考虑,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完全可以“买”出来一个世界第一。
那这不就是“独占”的节奏吗?答案当然是No了,这个逻辑只能在游戏世界里跑通,放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
在整个智力密集型的制药行业中,CRO算是偏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这也是它能成为资本圈第一批“爆点”的核心原因。拿钱买设备,买订单,这是国内企业特有的资本优势。但它又不是纯粹的制造业,毕竟制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并不是一个完全标准的流程。尤其是中国越来越创新药企以“工作室”状态出现,极其依赖CRO在整个流程中的服务,这倒逼着CRO领域变成了“万能小哥”,那怎么可能会是标准化服务?
所以,同样是外包,它可比富士康复杂太多了。既然富士康都无法统一全球,药明生物更不可能,那陈智胜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苹果。手机行业也是资本密集型的领域,如果苹果占据了整个行业八成的利润,即便它的出货量并不是最高的,那它是否属于垄断?同样的逻辑还存在于陈智胜类比的芯片行业,英特尔、高通、英伟达几家龙头在整个芯片行业,对于利润的把控远高于对于市场份额的把控。
再看看菜鸟,这是更高级的一种生态模式。顺丰效率高、有钱有用户、服务体验一流,但它永远无法独占市场,而且市场份额天花板很明确,因为行业本质就如此。想要覆盖和掌控更多的资源,菜鸟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商业逻辑。
那么,陈智胜想的一定不是全球的药品都出自药明生物的工厂,这会极大挑战经济学的任何一条原理,整个人类商业史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情。他想的更多的应该是,我必须要吃到最大的那块蛋糕,也就是全球利润好的单子都要出自我手。甚至更极端的是,全球的蛋糕要由我来分配,实际上,据媒体报道,已经有巨头开始有自己的“联盟”,一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自己做的单子,正在流向它的合作伙伴。并不确定所说的巨头是否就是药明生物,但很大概率,药明生物会走这条路。用句时髦的话说,这就是供给侧改革。
陈智胜自己也说了,未来这个市场还是会很分散的,还是有机会做大做强的。既“垄断”又“分散”,这听上去既矛盾,又不矛盾。
这就是商业,我们看到的是收入、利润和市占率,他们看到的永远是资源如何流动,以及谁在掌控这个流动。
1.文章《〈药明生物〉药明生物是外企还是国企…》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药明生物〉药明生物是外企还是国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