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影夫人(头条号签约作者)

上世纪80年代,一部谢晋导演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红遍大江南北。

电影以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以高干子弟赵蒙生(唐国强 饰)下基层连队当指导员,从最初与战士们的对立到融入这个集体为叙事线索,讲述了战争背景下普通战士的英勇无畏以及战争对战士们的历练、战后烈士家属的痛苦。

电影一经上映,就曾引起全国上下的轰动,不少观众在看完整部影片都是满含热泪,纷纷称它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

之后不久,《高山下的花环》就荣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8届大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等等,足以彰显这部电影的经典。

谢晋导演用平凡、写实的手法向我们揭示了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下的历史,以真实的战争英雄为原型,成功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他们在战争中面对着血与火的洗礼,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为了保卫国土完整和国家尊严,甘洒热血在疆场,舍死报国在他乡。

直到45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感谢他们,铭记他们,并且深切怀念着他们。

01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电影开头,军二代赵蒙生被母亲动用关系下放到部队担任指导员。

在部队迎接他的,是电影的另外两个主角:连长梁三喜和炮排排长靳开来。

连长梁三喜家境贫寒,但尽职尽责,待人真诚,深受大众喜爱;靳开来四项全能,技术到位,但就是脾气不好、爱发牢骚。

由于部队处于边界地区,长期缺乏人手,更不用说干事了,赵蒙生的到来对部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但实际上,赵蒙生只是到军队镀金,走走过场,从而便于之后的“曲线转正”,他家境优越,养尊处优,所以做工作从来都是蜻蜓点水,俯不下身。

连长梁三喜为了让赵蒙生尽快熟悉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往后推自己的探亲假,尽管妻子即将临盆。

可赵蒙生却始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没想在这儿驻扎下来。

战争马上就要打响,赵蒙生的母亲想方设法把赵蒙生调到后方,避开战场。

这直接逼急了梁三喜,不仅仅因为他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更因为他这种贪生怕死的行为是对军人最大的侮辱。

他当着赵蒙生的面严厉训斥了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你们都涌到部队里来,现在感到吃苦了,又削尖脑袋要回大城市”。

接着,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可以说是影片的高光部分,家国主义情结在此升华到了高潮。

相比于为了不下乡而参军、为了调职才下部队的赵蒙生来说,梁三喜虽出生贫贱,但志存高远,心系祖国。

除此之外,梁三喜身上最值得歌颂的一点就是他诚实、朴实的高尚品质,一句“人死帐不能死”让无数人泪如雨下。

他在战前给妻子的信里写到,自己因给父亲治病欠别人和公家620块钱,如果自己牺牲了要妻子用他的550元抚恤金和家里卖猪的钱替他一定把账还上。

战场上梁三喜为掩护赵蒙生,壮烈牺牲,他胸前装的居然只有一张被鲜血染红的欠账单。

战争后,他的母亲梁大娘和妻子韩玉秀抱着他们刚出生未满月的女儿步行十几天才到部队,只为了还上欠款。

这种坚守“人死帐不能死”的诚实守信的精神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依然震撼人心。

02大胆揭露军二代走后门,各种时代乱象展露无遗

相比一副人民子弟兵形象的梁三喜,靳开来是一个心直口快的武夫。

他与我们国家以往战争片中的英雄不同,他不是只出现在宣传画中或课本上高大上的“知识分子”。

他心直口快、做事一根筋,总是爱顶撞上司,所以领导干部也一直对他不看好,几次连里推选他当副连长,可上级就是不批。

直到战争开始前才被提拔为副连长,他打趣说:“战前赏了一个送死的官。”

出战前最后一顿晚餐,靳开来举杯对梁三喜说:“干了这一杯,烈士陵园见!”后来,两人果然牺牲。

战场上,他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在全连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为了救活全连战士,违反纪律去砍甘蔗,那句“老子就不信200亿换不回一捆甘蔗”又何尝不是对当时政局的讽刺呢?

(资料显示:从1950到1978年,按照当时的国际价格计算,中国28年间援助越南总额达200亿美元。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缩衣节食从口袋里掏出20美元,送给了越南人。当时中国不顾本国大米、面粉供应紧张,花费宝贵的外币,从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买来粮食,然后援助给越南,硬是一年援助越南3万吨大米以及300吨面粉、5吨葡萄干、1130箱酒及粉条、香烟、中成药、医疗器械等。)

但在踩到地雷壮烈牺牲后,却因为他的牺牲不是去堵枪眼,而是偷甘蔗,所以不被组织上承认是英雄,拒绝给他发军功章,这又何尝不是对上级各层领导们的讽刺呢?

让敢于说真话的人不能说话,让真正立功的人蒙受不公平待遇,这就是那个时代。

靳开来不喜欢赵蒙生这种“军二代”,所以他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赵蒙生利用特权的愤怒,甚至说“要自费到北京去上访”。

这是在那个时代里十分少见的,中国老百姓在银幕上看到大众子弟和特权阶层的公然对立,即使在今天也很少有导演敢触碰这个底线。

战争临近,赵蒙生的母亲试图在最后关头动用关系,把赵蒙生从军队拉出来,她把电话打到旧日战友、现任军长雷震那里,这让雷震很恼火。

作为军人,保家卫国是天职,临阵退缩是耻辱,更何况在军队之中这么一个本应该纯粹的地方,竟然还出现了走后门、拉关系的不正之风,实在是令人震怒。

随即,他在大会上当着全体官兵的面摔帽子骂娘,那段“谁敢把后门走到战场上,我偏要把她的儿子第一个送去炸碉堡”的台词即使在今天听起来也一样过瘾。

谢晋导演借片中雷军长的口,对当时特权滥用的现象进行有力的鞭笞,这无疑也是非常大胆的。

雷军长说的是真话,因为在电影中他也让自己唯一的儿子“小北京”凯华隐姓埋名上了战场。

后来,儿子光荣牺牲,军功章送到他面前,他亦老泪纵横。

战场上,小北京凯华炸碉堡,连发两颗哑弹都没有动静,暴露了位置,最终被敌人打死。

梁三喜一看炮弹上的日期是1974年4月,怒吼道“批林批孔,批他奶奶的”,这也深刻地展现了1966-1976年社会“极左”思潮所造成的恶果。

然而,也正是这些尖锐的问题,成就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也成就了中国军人的坚韧和顽强。

因为当战争真的来临,任何人内心的那些复杂、身份的高低贵贱,统统都不算数。

炮弹是不长眼睛的,子弹面前人人生命平等。

03战争必将永远残酷,我们永远守卫和平

这些年战争大片并不少,不过,和动辄追求英雄情结、电影特效,甚至于追求流量的大片相比,《高山下的花环》确实显得普通得多。

但把普通的故事讲好,便是真实与伟大的开始。

谢晋导演把镜头投向了所有平凡的战士和百姓,而每个战士身后,都连着一个家,且绝大多数都是贫穷的家。

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家庭为中国的独立、稳定与繁荣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才痛定思痛,摆脱了当时的穷苦与落后。

连长梁三喜母亲有三个孩子,老大在三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中被鬼子杀了,老二在1966-1976年间含冤去世,只剩下唯一的孩子老三也就是连长,却也在越战中牺牲了。

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回家探一次亲,也没来得及看着妻子玉秀临盆,更没来得及看看自己的孩子就牺牲了。

而他的老婆玉秀,深深的爱着连长,是一个真正的好媳妇,心地善良、持家、守孝道。

作为一个农家女人,面对着在家操劳的辛酸,思念丈夫急切的期盼,以及对丈夫逝去的现实,她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

但这一切都让这样一个传统女性在白天和众人面前不能表现出来,只有深夜跑到丈夫坟前,她才终于真正地面对自己,真正哭诉自己的心里话,令人再次感怀。

雷震,作为军区的司令员,也需要面对唯一的小儿子“小北京”凯华的牺牲,在给老婆写信通知自己儿子死亡的消息时,他的脸部抽搐,热泪盈眶,那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悲伤。

柱子,是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他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父亲千里迢迢来看他,问他怎么样时,他说了一句:“我是轻伤。”可父亲掀开被子才知道,他的双腿都已经被截肢,他哭着和父亲说:“以后不去见奶奶了,怕她难过。”

他脸上带着的那种些许自卑甚至病态的情绪,足以牵动观众的情绪。

是啊,在战争中能够活下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在双腿截肢被命名为轻伤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想象,那些勉强活下来的重伤患者又会是什么样的?

多年后回看《高山下的花环》这部作品时,才发现人们之所以说它伟大,并不在于它对战争有多么翔实逼真、波澜壮阔的描写,而在于它对人性和正义的展开的发人深省的探讨、对战争本身引发的反思。

而这正是电影存在的意义,也是《高山下的花环》存在的意义。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电影夫人,独立影评人,头条号签约作者。希望在电影的世界里,遇见你和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