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

说白了就是两句话:

“占小便宜吃大亏”

“吃小亏占大便宜”

有的人想“占小便宜”

结果吃了大亏

而那些骗子

施以小恩小惠

往往能套取更多钱财

前段时间,南岔县的王女士在一个社交平台,看到一条能迅速赚钱的信息,为网络购物刷单挣钱。王女士第一单投了83块钱,支付完以后返了125元。

南岔县居民 王某接下来他又让我刷了一个700元的单子,返给我1400元,我一看这么短时间效益这么好,我就继续了。

回报利润越来越大,王女士加大了投资。这一次,对方送给她一个三联单。

南岔县居民 王某三联单是 (一单)投3400元,我就按照他的要求投了三次,投完之后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提不了现了。

对方解释,王女士的银行卡没有报备被冻结了,所以提不了现。他让王女士继续刷单,追加投入两万四千元,此时的王女士突然冷静了下来,拒绝了加单的要求,再联系对方,就再也没有消息,钱也始终提不回来了。王女士报了警。

南岔县公安局刑警大队 民警 薛成查那个嫌疑人的卡的流水,当时过了几分钟就转走了,据我们后期侦察了解,5月22号到26号这几天全国各地发生多起同类型的诈骗,金额都是从几千到十几万、二十万都不等。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王女士的这笔钱款,资金流转链的其中一环,在陕西省西安市,警方派出7名警力,前往西安市调查。

在西安市的某宾馆里,民警抓捕时,嫌疑人正在操作诈骗资金流转平台。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五部手机,利用电脑、手机和银行卡转账就是这个犯罪团伙的主要工作。

南岔县公安局刑警大队
副大队长 李德明通过审讯,嫌疑人交代他有两个上线,其中一个上线网名叫“太阳”的,“太阳”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市,还有一个叫“百万”的,“百万”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民警立刻调派警力,分赴福建和云南,将犯罪团伙的总头目李某(网名“百万”)抓捕归案。李某没有任何反抗,表现得极其冷静。

这个犯罪团伙的主要工作是帮助电信诈骗组织把骗来的钱洗白。初步统计,这个犯罪团伙为电诈组织洗钱金额达3亿多元,确定有犯罪嫌疑的共计23人。在审讯过程中,一名嫌疑人自曝了他们实施诈骗的要诀。

犯罪嫌疑人 杨某针对老人的话,就跟你讲保健品、基金或者买个升值。年轻人的话,还有一种叫色播,用AV(视频)跟你裸聊,那个AV(视频)其实是假的,是之前编辑好了的,就为了套取你个人的一些不雅的照片,然后再进行电话敲诈勒索。

很多人盲目轻信虚拟世界的感情,轻信一夜暴富,不仔细核实对方的身份。还有人认为自己对电信诈骗很了解,认为自己的智商、阅历与能力足够应对诈骗犯罪。事实上,电信诈骗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断翻新出各种各样、让人难以防范的新骗术。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到48种。

电信诈骗区别于传统犯罪,有明显的职业犯罪特征,是组织明确、分工详细的高智商犯罪团伙。

他们充分揣摩群众的心理,利用各种现象迷惑被害人,增强自己的可信性,利用各种技术,高速、高效、无接触地实施各种骗术。

据不完全统计,电信诈骗职业犯罪分工种类已经超过30个,诈骗分子利用你掌握知识的盲区与自信的心理,很容易实施骗术。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

电信诈骗类犯罪每时每刻都在更新、

小编总结了目前最常见的几种电信诈骗类型,

只有详细了解了骗子实施诈骗的手段,

才能见招拆招、防患未然。

一、”杀猪盘“型诈骗

“杀猪盘”,是指诈骗分子利用网络交友,诱导受害人投资赌博的一种电信诈骗方式,这一类型的诈骗形式是准备好人设、交友套路等“猪饲料”,把社交平台称为“猪圈”,在其中寻找被他们称为“猪”的诈骗对象。通过建立恋爱关系,即“养猪”。最后骗取钱财,即“杀猪”。这是一类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很隐秘的诈骗形式。

二、冒充型诈骗

冒充类的电信诈骗一般都是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打一个时间差,趁着被害人和被害人家属之间暂时联系不上的时间,快速实施诈骗,一些诈骗“高手”在与被害人视频聊天时,还会截取对方画面,随后再利用木马程序等盗取对方信息,用视频画面冒充本人与亲友聊天,骗取信任后便以各种理由要求汇款实施诈骗。

1、冒充领导、亲属、公检法

6月7号,鸡西市某企业负责人张某,突然接到一条添加好友的信息,对方自称是政府部门的一位领导,急需用钱。听到领导有难处,张某没多想,按需要转账了50万元过去。但没过几分钟,这名领导又遇到了“难题”,这次需要的金额一下上升到了350万。

张某当时手中的现金不多,只能先转100万元,领导也同意了。可是当钱到账之后,对方竟然第三次提出了用钱需求。这次他终于警醒了,开始怀疑这个所谓领导的真实身份,在与家人沟通之后,张某选择了报警。通过对张某资金流向的追踪,民警很快锁定了位于河北的犯罪嫌疑人福某,并成功抓获。

鸡西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反诈中心民警 杨化龙他们一般是通过互联网搜索得到领导的信息,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企业人员的相关信息,通过招投标、通过相关的商业往来,(企业负责人)的相关信息都会暴露。

2、冒充教育、民政、残联等工作人员

这类诈骗手段中,不法分子往往会冒充教育、民政、残联等工作人员,向学生、群众、残疾人员打电话或发短信称可以领取相关补助或救助金,诱导受害人通过ATM机或其他途径汇款,从而实施诈骗。

3、 “猜猜我是谁”

冒充型电信诈骗,还有一种就是随机变换身份,不法分子打电话给受害人,不亮明身份,反倒让对方“猜猜我是谁”,随后冒充熟人身份,以各种理由向受害人借钱。

三、误入歧途型诈骗

诈骗分子将目光锁定在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急需证明自己,法律意识淡薄,稀里糊涂就成了电信诈骗的帮凶,误入歧途,有数据显示,电信诈骗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刑事犯罪风险”之一。

四、婚恋交友型诈骗

这种类型的电信诈骗则是瞄准了交友、征婚的人群,网络世界里,将近六十的女子能美颜成小姑娘,甚至抠脚大汉也能变身多面美女。网上交友需谨慎。一旦遇到高富帅、白富美与你搭讪,切勿冲动。要用正确的方式交友,一旦涉及借钱、转账等关键词,要立即进行自我警示,多点理性,少点大方。

五、投资理财型诈骗

投资理财类的诈骗主要针对大家贪小便宜的心态,诈骗分子通常先是用小恩小惠诱惑你,高利率,稳赚不赔,这些都是诈骗的高频词汇,获取信任后,掏空你的钱袋子,然后迅速消失。

六、购物类诈骗

1、 网络购物

一些不法分子开设虚假购物网站,在受害者下单后,还会称系统故障需重新激活,发送虚假激活网址,让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实施诈骗。

2、退款

骗子会冒充网店客服,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谎称缺货,要给受害人退款,引诱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或扫描指定二维码,从而实施诈骗。

3、收藏

这种诈骗类型是指嫌疑人冒充古董收藏者,制作赝品提供给受害人,以高价兜售假货。五常市公安局就曾破获此类诈骗案件,警方在当地一家公司内发现多部电话、手机卡以及2000多件玉石、玉玺、字画等物品,这些都是团伙成员的作案工具。他们非法获取收藏爱好者的信息,挨个打电话,向对方推销这些赝品。为了让买家相信,还会印制假证,涉案金额300多万元。

七、利益诱惑类诈骗

还有一类诈骗类型可以被总结为:利益诱惑类诈骗,核心就是利用当事人想要获利的心态进行诱骗,具体分为三小类:

1、高薪招聘

高薪招聘诈骗案例中,不法分子往往通过各种途径群发信息,以高薪招聘等为幌子,要求受害人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缴纳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2、扫描二维码

不法分子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让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或领取优惠,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

3、突如其来的中奖

中奖渠道也是五花八门,有以热播栏目的名义向受害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的;还有的则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一旦有人上当,不法分子就以缴纳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款。

八、虚构险情类诈骗

虚构险情类诈骗, 包括虚构车祸、虚构绑架、虚构手术、 虚构危难困局求助等。总之,就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广撒网,群发信息,虚构本人遭遇险情,需要救助等诈骗钱财。

九、其他新型诈骗

1、投资研发疫苗股票

社会的热点新闻,易受公众关注。一些不法分子也学会了与时俱进,诈骗的手段同样在实时更新。哈尔滨一市民就曾接到陌生来电,对方慌称是某证券公司员工,给他推荐一款关于研发疫苗的股票,称只要投资保准获利。结果可想而知,当事人投了100多万后,平台却失灵了。

2、结婚电子请柬

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电子请帖,诱导用户点击下载,以此盗取银行账号、密码、通讯录等信息,进而盗刷银行卡,或给通讯录中的亲友群发诈骗短信。

3、 公共场所山寨WIFI

大家的担心绝非过度谨慎,公共场所的山寨WIFI的确是诈骗的陷阱。不法分子设置免费WIFI引诱用户连接,一旦成功,通过流量数据的传输,黑客能轻松盗取手机里的照片、电话号码等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电信诈骗,但间接地帮助犯罪分子转移资金,也涉嫌犯罪。

十、帮信类犯罪

自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针对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的行为独立入罪。

5月13号傍晚,哈尔滨市南岗警方在一处半地下室的轰趴馆里,抓获18名外省籍男子。这伙人来哈尔滨是专门办银行卡和手机卡的,再通过这两卡进行转账和洗钱,地点就在轰趴馆里,目标卡主是哈尔滨当地人。从法律角度讲,办卡人和卡主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详情点击:轰趴馆不开趴,专门疯狂“办卡”转账和洗钱!抓捕行动持续三天三夜!)

如果不小心落入骗子的圈套,

能及早地发现上当受骗,

是不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前一阵,牡丹江的王先生被骗走了15万元。民警试图通过王先生提供的转账流水,找出骗子的些许破绽,好及时止付这笔款项。这时,民警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帐号。骗子利用王先生的身份信息,注册了一个王先生本人不曾办理过的浦发银行帐号。正是利用这一点,民警找到了突破口,帮助王先生登录浦发银行的APP,发现了一个虚拟账户,王先生的15万元成功止付。

小编想说平时要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诈骗,不理不睬不给钱。噩耗传来不慌张,三思确认防被骗。

版权归新闻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请联系我们

部分图片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