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是地中海沿岸希腊文化圈中一座重要的历史城市。很久以前,这里是爱奥尼亚的首都。爱奥尼亚在安纳托尼亚的东南面,紧临地中海。历史上,这里最早居住的人口绝大多数为希腊人,因为这里是希腊人的殖民地。今天的希腊在地中海的西面,历史上的希腊是环地中海的,所以人们往往把希腊文明称为“环地中海文明”。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以弗所。

安纳托尼亚的春天乍暖还寒。

在古城以弗所的入口,一株灿烂的红杏在怒放,她鲜艳得像燃烧的火焰。在爱奥尼亚石柱的残垣断壁的背景衬托之下,这株怒放的红杏显得格外耀眼,仿佛在用她年轻的生命,守候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

公元前546年,波斯帝国兴起,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建立,爱奥尼亚地区被并入波斯的版图,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前499年,爱奥尼亚地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原因是爱奥尼亚的希腊人不能容忍波斯帝国的统治,起来反抗并杀死了波斯帝国派到爱奥尼亚的总督。这次事件极大地震动了阿黑门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派兵镇压。这场起义虽然在历史上并不是很重要,但是镇压这场起义却导致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希波战争”。

我们知道,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了一本书,名为《历史》,或翻译为《波希战争史》。这本书第一次开创了人类历史记述的先河,希罗多德本人也因为这本书成为世界历史学的奠基人,而这本书主要的描述的就是希波战争。

由于波斯帝国对爱奥尼亚地区的镇压,使爱奥尼亚地区的居民向希腊求援,而最终导致波斯帝国和希腊之间发生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历史。由于波斯的海军在萨拉米湾海战中的失败和波斯陆军在马拉松战役中的失败,这场战争以波斯失败而告终。所以从久远的历史开始,以弗所就注定要成为世界历史的名城。

在以弗所最令人称道的历史建筑,应该是阿尔忒弥斯神庙,它被称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阿尔忒弥斯是传说中希腊诸神十二主神之一,她是宙斯和勒托的女儿,主管月神和爱神。希腊人称她“阿尔忒弥斯”,而罗马人称她“维纳斯”。

由于以弗所重要的历史地位,希腊诸神在以弗所有无数崇拜者。在吕底亚王国时代,国王资助修建了阿尔忒弥斯神庙,虽然我们在以弗所看到的仅仅只是几根残柱,但这座神庙据说当初是非常雄伟的。非常幸运的是,后来我们去土耳其旅行,在伊斯坦布尔的东方历史学考古博物馆看到了阿尔忒弥斯神庙的复原模型。从模型来看,它的确是一座非常庞大,气势恢宏,同时也非常精美的希腊风格建筑。

雕塑家菲迪亚斯

据说曾经资助这座神庙修建的吕底亚国王,从希腊请来了当时最负盛名的的雕刻家菲迪亚斯。菲迪亚斯是希腊顶级雕刻大师,希腊的雅典神庙被波斯军队烧毁以后,整个雅典神庙的重建就是由菲迪亚斯来主导的。雅典神庙中三座最著名的神像,包括雅典娜的神像,全都是由菲迪亚斯来设计并亲自雕刻完成的。从现成的恢复的原图来看,阿尔忒弥斯神庙远远超过了现在在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公元356年,这座伟大的建筑毁于一场大火。一个叫希罗斯特图斯的歹徒故意放火烧毁了阿尔忒弥斯神庙,这个人烧毁神庙并没有其他意图,只是为了出名。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事例,一个人竟然通过毁掉一座伟大的建筑的方式来博出名!所以后来人们把那些道德沦丧、完全没有道德底线,只是为了追求出名而不择手段的人,统称为希罗斯特图斯式的人物。

阿尔忒弥斯神庙

这场大火是在公元356年7月21日燃烧起来的,整个阿尔忒弥斯神庙毁于一旦。非常奇特的是,这一天正是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出生日。而马其顿亚历山大后来成为一位非常伟大的帝王,他亲自率领军队征服了波斯,用一把火烧毁了波斯的皇宫波斯波利斯,有人猜想,冥冥之中是否有上帝的安排?

走进以弗所古城参观,它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两个字——“震撼”。

这种震撼一方面是因为当年罗马建筑的雄伟庞大和气势恢宏,一直到今天都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建筑,可以看到当时人类在建筑学上的艺术,包括石雕的艺术、雕刻的精美,以及这样的精美、奢华所体现的在公元1-2世纪左右人类所达到的高度文明,以及他们物质享受的奢靡。

陈浩武先生在以弗所

在罗马时代,公元前133年,以弗所以及所在的爱奥尼亚地区,成为罗马亚细亚省的一个城市,也是亚细亚省的省府,罗马总督的驻跸地。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以弗所,绝大部分是罗马时期的建筑,包括图书馆、大剧场,包括市政厅、议会,包括大量的公共设施、广场、街道、商店、浴室、甚至豪华的公共厕所,还有以罗马皇帝命名的各种公共建筑,比如哈德良神庙、图拉真神庙。其中,一座庞大的公共图书馆,是现在修复得非常好的一幢建筑。据说这座图书馆是当时在全世界排在第二位的图书馆,第一位是在现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据说当时的藏书量达到了70万册,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说到以弗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这是一座基督教的圣城。

相传当年在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以后,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在圣保罗圣彼得的安排下,选择在以弗所附近的夜莺山作为安度晚年之地。这件事情大约发生在公元34年—公元45年之间,很多基督教的文献记录了这个事件。在夜莺山,还有一座基督教堂的残垣,记录了当年圣母玛利亚在这里生活的遗迹。

耶稣基督的门徒之一圣保罗,在以弗所生活了很长时间。大家知道,圣保罗在耶稣门徒当中是最有文化、教养,最有神学学识的圣徒。他和耶稣其他的门徒不一样。保罗在早期并不是基督徒,反而是非常积极迫害基督徒的罗马法官,他的名字叫扫罗。后来在基督的影响之下皈依了,成为基督教领域一位非常重要的领袖人物。

使徒保罗

保罗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在佛教中,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以普贤为主的修行路线,一条是以文殊为主的智慧路线。佛教分别称为“行入”和“理入”,普贤所代表的是“行入”路线,通过实践和修行进而开悟;而文殊代表的是“理入”路线,是以理论思考,逻辑体系、神学体系来构建其佛学思想而开悟。彼得和保罗就有点类似于普贤和文殊的角色,保罗在构建整个基督教神学体系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早期的思想都体现在圣经的《以弗所书》当中。《以弗所书》是保罗在以弗所生活期间,所写下的大量的基督教文献,这些文献大大丰富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他深刻地理解了基督教是要“把基督的爱传向人间”这样一个核心教义,非常深刻地阐述了基督耶稣的宗教理念,因此他为基督教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

当然,以弗所在基督教世界的重要地位还不仅仅如此。

基督教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也发生在以弗所,这就是在公元431年,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以弗所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这次宗教会议因为在历史上有极其重要地位,因此也被称为“以弗所大公会议”。

尼西亚大公会议

我们知道在公元325年由罗马皇帝召集了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这次尼西亚大公会议确定的一个重要文件就是《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的核心是“三位一体”,是整个基督教神学一个至为重要的关键点。

在后来的100多年中,有人针对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产生了异议。这一派为首的人物就是当年君士坦丁堡的大首目叫聂斯脱里。以聂斯脱里为首的一派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其中关键的思想是不能过分神话圣母玛利亚,不能将她称为“圣母”,而只能说是“耶稣的母亲”。另外,在耶稣本身神性上的定位也有一些分歧,他们认为耶稣是“人神两性”共有,因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他是由神造出来的,因此他有人性的一面,也有神性的一面,他是“人神两性”的。也就是说,聂斯脱里派在对耶稣的神性问题上是有一定程度的质疑的。

公元431年的“以弗所大公会议”召集了2000多名在罗马国度内的基督教主教们来参加,讨论这些重大问题。会议的结果是否定了聂斯脱里派关于耶稣“人神两性”的定位,确定耶稣的人性和神性是不可分的格位,进一步强调“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是同一格位的神,而不能强调他人性的一面。另外也确定了圣母玛利亚的地位。

这次会议之所以在整个基督教的历史上至关重要,就是因为它实际上进一步强调了基督教神学的“三位一体”的性质。

在犹太教中,上帝的救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那么在基督教世界中,由耶稣来取代了上帝的地位,上帝是否具有救赎意义取决于上帝的神性。如果对上帝的神性有丝毫的怀疑,必然导致对上帝救赎能力的质疑,实际上会使基督教面临分崩瓦解的风险。我认为罗马教廷、罗马皇帝和大量的主教在这个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们在这次大公会议上确定聂斯脱里派为异端,开除了聂斯脱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位置,并把他放逐到波斯。

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431年,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与我们中国产生了关联。聂斯脱里被流放到波斯以后,他和他的追随者在这里继续传播他们的理念,在基督教世界当中,这一派称为“聂斯脱里派”。他们得以在波斯成长壮大,因为波斯的国王对琐罗亚斯德教之外的宗教采取非常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并不迫害基督徒,而是容忍他们在这里继续传教。

景教石刻

聂斯脱里派在波斯、中东和中亚迅速成长起来,于是他们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在中国,聂斯脱里派被称为“景教”。我们知道在西安的碑林里有一块非常重要的石碑,叫“大唐景教碑”。景教传播到中国大约在唐玄宗年间,据说唐玄宗本人亲自觐见了聂斯脱里派在中国的首目,并且赏赐他们金银,让他们在长安修建了景教的教堂。所以基督教第一次传播到中国是在唐代,传播的第一个教派就是聂斯脱里派,而聂斯脱里派的产生和以弗所相关。

今天,我们站在当年召开以弗所大公会议的教堂的残垣面前,凝视这一堆已经崩塌的瓦砾和残石,遥想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事件和风风雨雨,以及这里在200年后和唐王朝的联系,不禁浮想联翩。

安纳托尼亚的高原一直是基督教最早的发祥地。当年耶稣被罗马总督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之前,他告诫他的门徒要到外邦去传教,向异教徒传教,不要向犹太人传教。所以他的门徒离开罗马,向安纳托尼亚高原前进。除了我之前所说的保罗,还有另外一位圣徒巴多罗买,他往西一直走到了亚美尼亚,他是最早把基督教传播到亚美尼亚的圣徒。他当时把罗马士兵刺死耶稣的矛带到了亚美尼亚,而这支矛还一直保存在亚美尼亚最大的教堂埃奇米阿津教堂的博物馆里。所以整个安纳托尼亚高原当时是罗马非常核心的地区,而基督教在这个地区也极为广泛地传播。当时有一个说法是“七大教会”,以弗所教会、别迦摩教会、士每拿教会,都属于当时的七大教会,可见以弗所非常重要。

说到以弗所,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非常著名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生活在公元前540年到公元前480年,在希腊哲学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谜语式的作家”,他喜欢以简洁优雅而令人费解的方式提出他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界看起来是稳定的,但是它处于持续的变动之中。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可以说是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希腊哲学家,因为他本身出生于王室,完全有机会继承王位,但是他放弃了。因为他天生就具有哲学家的理想和沉思,他对世间的王位并不感兴趣。希腊人之所以在思想领域,在智慧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希腊的哲学一直是具有领先地位的。哪怕罗马再庞大、再宏伟、再奢华,但是在思想领域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大家,罗马人学的是希腊人。

希腊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喜欢思维、喜欢冥想、爱好哲学思辨,喜欢对世界有所救济的思索。赫拉克利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他是希腊历史上艾菲斯学派的一个代表。如果说在希腊的哲学中我们能够找到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即在对待世界的变化和不变,世界的稳定和谐和变化的态度,一个是赫拉克利特,一个是帕尔米尼底斯。他们是分别代表了希腊两个不同的哲学世界的领袖,也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哲学思维的领域。

赫拉克利特认为,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对立冲突的背后有非常和谐的一面,所有的变其实都在不变之中。他还认为整个世界万物的起源是火。赫拉克利特在晚年完全隐居,过着令人无法理喻的生活。他隐居起来,靠水和野菜来维持生命,所以导致全身浮肿。因为被浮肿和痛苦折磨,他出来找医生,但是他又不告诉医生自己真实的要求是什么,而是用哑谜一样的哲学语言向医生描述说:“有什么办法能让阴天由潮湿变得干燥?”医生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实际上他要表达的是怎样才能把他身体中浮肿的水分排出,以“干燥”来表达消除他身体的浮肿。最后,他自己钻到牛棚里,希望用牛粪的温度把身体中的水分吸出。其实这种想法现在看来是非常荒唐的。

最终赫拉克利特死在了以弗所,死于贫困交加的状态。作为一个王室成员,一个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他为哲学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为人类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哲学思辨的财富。

这就是希腊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