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真正的战略思维,就是即使敌人知道了你所要实施的作战策略,却又不可避免地要被你打败的“阳谋”。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体现的战略思维就是一种光明正大的“阳谋”。
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
1938年的某一天,在还没褪去严寒的延安,有一位正在暗室里面奋笔疾书的人,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闭上眼睛休息了。也难怪,伟大作品必须由时代选中了的伟大人物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创作才能诞生。
那位正在伏案写作的人就是毛泽东主席,而那部伟大的作品就是《论持久战》。
夜已经深了,别人都已经入睡了,可是毛主席偏不睡,他一旦进入了写作状态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血丝布满了他的双眼,毛主席已经忘记了疲劳与饥饿,警卫员崔作军在一旁心疼到直流眼泪。
终于,历经了八天九夜的持续写作,文章已经写成,毛主席长舒一口气,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38年7月1日,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一经发表,便在国际上和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国民党人程思远在回忆中指出:“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
当时国民党的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还将《论持久战》的基本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将其作为抗日战争军事委员会的指导思想,虽然这个归纳不够全面深刻,但由此却也可以体现出毛主席的战略思维之博大精深。
疑雾重重的“亡国论”和“速胜论”:
抗战初期,中国产生了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向日本妥协为主的“亡国论”倾向,另一种是幻想短时间内战胜日本的“速胜论”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建立在主观主义基础之上的错误观点。
1935年的6月,日军开始不断紧逼,企图占领我国华北地区,在此危急存亡之刻,蒋介石政府的态度不是坚决地反对日本,而是反过来压制国内的不同意见,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政府一方面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的军事“围剿”行动,另一方面却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何梅条约》。
毛主席见此状况,愤懑不已。他通过“反蒋抗日”的手段来竭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因为唯有团结一致的抗日,才能够使抗战的三个阶段顺利过渡,即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阶段,再到战略反攻的阶段。在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努力宣传之下,民族自信心不断凝聚,民族士气开始高昂。
然而,即便如此,“七七事变”之后,很多人却还是害怕了,他们害怕中国打不赢日本,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这是“亡国论”开始在甚嚣其上了!
不仅普通大众有这种“亡国论”的倾向,就连梁漱溟这样的学者也抱着同样的想法。他曾在抗战爆发后去延安请教毛主席问题,他问道:“中国前途如何?中华民族会亡吗?”
毛主席与梁漱溟在亲切交谈
从他的言语中,毛主席感觉到了他的无奈与担心,梁漱溟直言他这次来延安就是为了向毛主席请教这个问题,毛主席回答道:“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
梁漱溟一时不解,在毛主席的一再解释之下,他才恍然大悟。
可是另一方面,“速胜论”也开始冒出苗头了。许多亲美亲英的人过分地把希望寄托在外国人的援助身上。他们认为只要外国一支援,日本就可以迅速地被我们打败,淞沪会战之后,很多人更是扬言“只要再打三个月,国际形势一定起变化。”台儿庄战役大捷后,胜利又冲昏了更多人的头脑。
而当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而外国援助尚未有实质成果时,不仅亡国论者认为“再战必亡”,就连速胜论者也不免有些悲观。
汪精卫就是“亡国论”的突出代表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发表一篇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文章,确是大有裨益的。《论持久战》就是毛主席为了扫清“亡国论”和“速胜论”的疑雾而诞生的佳作。
超前眼光,战略思维揭露四对矛盾: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篇幅约五万余字,但却字字珠玑。文章通过对中日诸方面的对比,预言了抗日战争将会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并指出了日本最终必然会被我们所打败的光明前途。后来的实践果然一一证明了毛主席的超前眼光,这是彻彻底底的“阳谋”,“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毛主席是怎样分析抗战的前途的呢?我们来具体回顾一下。
1.首先,日本的军事实力很强,强到什么程度呢?《论持久战》中指出:“ 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
而当时的中国呢?自鸦片战争开始,我们便被西方列强打得节节败退,甚至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式的国家,不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大大落后于日本。
这样看来,是日本帝国主义占优势。
这一点,就是诱发“亡国论”的最大基础。亡国论者只见树木,未见森林,一看双方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就开始自暴自弃。他们把军事力量的强弱这一方面看得过重,而忽视了中日两国其它方面的对比,因此,他们的这种片面的、机械的观点必然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错误观点。
2.其次,虽然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强过我们,但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正处于垂死挣扎的阶段,而中国却正处于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阶段。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之所以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崩溃,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日本同其它法西斯国家一样选择了入侵他国,这一点就规定了日本发动战争的野蛮性和军事封建性。
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一群人失业
而我们呢?虽说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历经磨难,可是我们却在进步,《论持久战》中是这样描绘中国的进步的:“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
这一点来看,我们占优势。
3.再次,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日本呢?它属于岛国,人力物力并不充足,他们虽然能在短时期内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威慑我们,但由于战争是在我们这里打响的,由于他们资源的短缺性,所以他们必定打不了持久战,也就是说只要战争持久下去,日本必定先败。从这点上看,我们又占优势。
4.最后一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无端发动战争,就是说他们的做法是在践踏国际规则,伤害人类之间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做法一定会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这是他们的落后性与野蛮性,而我们的反抗侵略的斗争则是符合道义的,所以在国际援助上我们一定会胜过日本,更何况当时的苏联一直在强力支持我们,这一点来看,我们占优势。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给我们以国际道义上的援助
综上,四个方面我们有三个方面占优势,“亡国论”之说当休也。
军事经典,科学预见抗日三部曲:
《论持久战》中最经典,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毛主席战略思维的部分莫过于他对抗日过程的阶段划分了。毛主席高瞻远瞩地指出:“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之所以经典,在于毛主席所言,皆被后来的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第一阶段,由于日本有备而来且实力强大,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陷入暂时的被动地位,这一阶段的作战方针必须以高速的运动战为主,并辅之以游击战,而绝对不能跟他们打阵地战,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消耗日本的有限的战争资源,如果在这个阶段跟日本打决一死战的阵地战,那么日本军事实力强这一优势将会被无限放大,“亡国论”就会应验了。
第二个阶段,是整个战争全局中最重要的阶段。中国将在相持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毛主席指出: “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一一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进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而这个必然趋势不依靠耍嘴皮子,而依靠战略相持阶段中的全民族的齐心协力,既然日本地小人少,所以我们只要能够在第二阶段的持久战中拖住日本,那么不仅国际上的援助会渐渐到来,我们也能赢得反败为胜的时机。
针对第二阶段的特殊情况,毛主席提出了“兵民乃胜利之本”的原则,指出“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果不其然,日本的有限的兵力人力逐渐丧失优势,而我们却可以依靠人民战争的优势对其轮番轰炸,这个时候的阵地战已经开始提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了。
等到了第三个阶段的战略反攻阶段,已经深陷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日本已经回天乏术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
日本投降
真正的战略思维就是把我要怎样打败你的思路全都告诉你,提前让你知道,但你最终还是要输给我。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1.文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真正的战略思维,从来不怕提前被敌人知道》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真正的战略思维,从来不怕提前被敌人知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