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4日上午12点,北京西郊的机场塔台,这个时节天气正是温暖宜人,可此时的塔台内部却冷得让人直哆嗦。只见塔台工作人员正玩命地用设备呼叫三架飞机,一旁的台长此时脸色苍白,他发疯似地走来走去,时不时停下脚步,却又突然怒吼般咆哮道:“想办法给我联系上他们。”

在塔台还有一人,此时与台长情况相似,只见他焦急地等着消息,时不时用手用力抓着自己的头发。这个人就是开国上将刘亚楼,时任中国空军总司令,那么是什么消息,让大家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了呢?原来就在刚刚,北京塔台与毛主席的座机失去了联系。

在5月30日,毛主席一行结束了在广州的考察,准备乘坐专机经由武汉中转然后回到北京。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乘坐专机外出视察,可这趟旅程一开始就不顺利,飞机到达武汉之后,工作人员得知北京的天气不好,不适合飞机起落,于是毛主席一行就只能在武汉短暂停歇。负责迎接毛主席回京的空军副参谋长何延一见此情景非常着急,他多次打电话向北京询问具体状况,可始终没有得到可以起飞的回复。

就这样,一直拖到6月4号,北京的天气有所好转,机场才终于给出允许起飞的信号。可谁能想到,就在刘亚楼等人在塔台等候毛主席专机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发现,塔台与毛主席的班机失去了联系。实际上,乘坐第一架班机的何延一,他与刘亚楼将军一样非常着急,原本他乘坐的班机在最前面观察情况。一路上飞机航行也很顺利,可就在进入河北之后,他突然发现身后的毛主席专机不见了。

何延一的飞机率先抵达北京机场,他赶紧把此事和刘亚楼做报告,俩人这下心里都慌了,他们都与毛主席的班机失去了联系。根据何延一所说,在飞机进入河北之后,他们发现空中出现了大量的雷雨云层。当时毛主席一行所乘坐的班机都是里-2运输机,这种飞机航行的最大高度为4000米,何延一当即觉得不妙,因为毛主席的专机无法从雷雨云的上面穿过,更不能直接冲进去。

他赶紧联系毛主席的班机,可飞机由于雷电的因素,无线电无法使用,这下他们既不能联系上毛主席的专机,也看不到飞机的身影。刘亚楼听到何延一所说的情况之后,浑身上下直冒冷汗,他们此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祈祷不要出事,希望只是一场虚惊。就这样,塔台所有人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煎熬着等待,负责联络专机的工作人员即便嗓子已经喊哑了,还在拼命尝试联络。

终于,在煎熬了半个多小时之后,毛主席的专机出现在众人的面前,顺利在北京机场降落。众人顿时长舒一口气,很快毛主席从专机上笑着走了下来,还与机组的成员们亲切握手,此时,刘亚楼和何延一的后背全是冷汗,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以后毛主席出行千万不能让他坐飞机了。”刚才,如果毛主席的班机还没出现,刘亚楼就打算要出动空军去寻找,好在毛主席平安无事。

失联整整半个多小时之后又顺利出现并着陆,大家安心之后,不禁也很好奇,毛主席专机失联的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毛主席走下飞机之后,特意称赞了他专机的机长胡萍,他对刘亚楼说:“这个年轻的机长,他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原来刚才机长胡萍突然发现,处在最前面的副机信号受到干扰,他立即判断,前方可能出现了极为糟糕的天气,影响了信号传递。

就在他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的时候,突然一道闪电擦着飞机的侧面划过,机上其他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差点闪电就击中飞机。胡萍当机立断,飞机立即改道,绕到沧州再飞往北京。正是这个决定,让他们这两架飞机与前面何延一的飞机失去了联系,可也正是这个决定,让毛主席的专机在遇到突发险情的时候,最终还是平安降落。

难怪毛主席会夸奖胡萍,刘亚楼了解之后,也对胡萍的工作非常满意,他还特意叮嘱胡萍要努力工作,总结相关经验,毛主席后面还会坐他们的飞机。当然,刘亚楼只是表面上这么说说,他的心里其实一直都坚持刚才的想法,因为从一开始,刘亚楼就坚决反对毛主席坐飞机出行,可毛主席却怎么都要坐飞机。

他们之间的争执,与新中国空军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1949年10月,刘亚楼担任新中国空军总司令,负责组建中国空军,而他一上任就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局面。当时新中国的空军力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到底尴尬到什么局面呢?在开国大典举行的时候,全国统计了一遍,能上天正常飞的只有17架战机,空军实在没办法,就让第一波飞过去的梯队再绕回来跟在二队后面再飞一遍。

可随着新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空军领域也有重大突破,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民用飞机的出现。打那之后,为了支持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周总理等人外出办公的时候,也经常乘坐飞机。然而,中央却唯独不希望毛主席乘坐飞机,这也让毛主席心里非常郁闷,因为他这一生大风大浪见得太多了,可偏偏自己没怎么坐过飞机,看着身边其他的战友都能坐飞机出行,毛主席自然也有这个想法。

中央之所以不希望毛主席乘坐飞机,是因为当时航空的条件没那么好,无论是国内的飞机质量,还是飞行员的操作能力,都没有一个准确的保障。中央需要全力确保毛主席的安全,就坚决不允许毛主席坐飞机,那样安全的保障太低了。中央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当时除了内部因素外,外部也有诸多的问题,像天气这种东西不是人为能控制的,还有就是国民党反动派,一直派了很多特务在大陆活动,到处去搞破坏。

就在毛主席广州视察的前一年,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发生。当时中国派出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带队,去参加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由于国内没有远程飞机,代表团只能到香港去乘坐印度的飞机。代表团的这次活动,也被国民党给盯上,他们立即布置了一次制造空难谋杀周总理的计划,利用飞机在香港起飞的关系,特务们抓住了安保的漏洞,趁机收买了机场一个清洁工,在飞机上放置了炸弹。

国民党的这次行动可以说非常危险,因为他们的计划制定得还算周密,重要的是,国内当时没有重视这个不确定的情报。最终,特务们的计划成功了一半,飞机在印尼爆炸,机上11名乘客与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个行动,国民党唯一没有算到的就是天时,当时周总理因为临时做手术,并没有乘坐这个飞机,也就惊险躲过一难,由于总理临时改变路线是最高机密,国民党特务也不知情,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炸死了很多无辜的人,周总理没有上飞机,可随行代表团其他人是上了飞机,他们最终无一幸免。

这次的事件,让刘亚楼更加紧张,周总理惊险躲过爆炸,可这种运气还能一再出现吗?飞机这种交通工具,在当时不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更何况这次事件影响这么恶劣,中央当然更不愿意让毛主席坐飞机。其实这件事,毛主席也是有更多的考量,新中国当时的空军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个事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也必然会打击很多同志的信心,让很多人对新中国空中建设不够信任。

正是在这个关头,毛主席冒着巨大风险乘坐飞机,要是安全完成了航行,无疑会最大程度振奋人心。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咱们国家已经培养了自己的飞行员,就不需要坐他们的飞机了,我一定要坐本国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平时总说实践出真知,现在就是个好机会,看看新中国的飞行员驾驶技术究竟怎么样!”毛主席坚持要坐飞机,不仅是要考察一下中国当前航空领域的建设状况,也要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

可刘亚楼死活不愿意,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他对飞行安全心里没底,他更不敢去赌什么运气,因为一旦发生事,造成的后果可不是他能承担的。为此,他还尝试去找周总理等人,希望大家能劝说毛主席放弃这个想法,偏偏毛主席也是一个认定一件事,就不会轻易放弃的人,几次被拒绝之后,毛主席也火了,派人直接跟刘亚楼说:“这事就这么定了。”不仅拒绝了不坐飞机的提议,还拒绝使用苏联的顾问飞行员,坚持要用中国自己的飞行员。

事实证明,刘亚楼的担心确实是对的,以当时的条件,乘坐飞机出行实在太不安全了,由于飞机的特殊性,一旦出事根本无法弥补。然而事实也证明,毛主席的看法是对的,这次飞机遇到险情,他们还是化险为夷,成功完成了航行。作为专机的机长,胡萍出色完成了任务,他对于空中变故的判断及时,更是快速做出了正确决策,靠着他的出色表现,让这次遇险事件变成了一次教科书般的空中危机操作。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时候的胡萍才刚刚32岁,了解过相关知识的人应该知道,驾驶飞机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高的事情,也是对驾驶员飞行经验要求极高的。因此,很多飞机的机长都是年龄偏大一些,这样经验更加丰富,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机长因为个人原因造成事故。而胡萍这个年纪就已经能做到这个份上,确实是非常伟大,难怪毛主席会这么称赞他。

这位出色的年轻机长,他在中国航空领域也不是一般人,胡萍一家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他参加革命的时候更是只有14岁。更难得的是,胡萍并非是很早就受训的专业人员,他最初一直是在陆军工作,后来,刘亚楼组建空军需要用人,胡萍是因为读过高中,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学历了,这才被调到了空军。虽然年纪轻轻,但胡萍绝对是当时国内最好的飞行员之一,他进入空校学习之后,很快就成为空军里面的骨干。

胡萍在1954年开始正式驾驶专机后,他最先负责的就是周恩来总理的专机,他不仅频繁在国内接送周总理,更是多次驾驶飞机护送周总理出国,也专门负责外国领导人访华的国内航线。年纪轻轻的他,不仅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还开辟了非洲航线。因此,在毛主席亲自点将,要求国内飞行员上阵的时候,刘亚楼很快就选择了他,胡萍不负众望,完美完成了飞行的任务。

看到空军的小伙子们这么争气,刘亚楼也是非常骄傲的,然而他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后来毛主席想要乘坐飞机,刘亚楼仍然坚决不同意。可毛主席还是坚持乘坐,于是在考察杭州的时候,又是乘飞机出行,这一次飞机再度遇到险情,幸好飞机依旧平稳降落。在主席的心里,其实他一直都有不甘,新中国的天空,应该飞行的是中国人驾驶的国产飞机。可当时的条件,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实在太难了,毛主席心里非常清楚,所以才会冒险。

他作为国家的领袖,如果都对中国航空没有信心,那么还怎么指望国人能齐心协力搞好航空事业呢?这正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正是在毛主席的带动下,中国航天事业也是飞速发展,我们的蓝天不仅是飞行着自己的飞机,我们更是能把国人送到太空中。这一切,正是广大革命前辈们大胆奋进,努力坚持的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