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非法越过边界线进入我国洞朗地区,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该地区的相关正常道路施工活动,由此引发了中印两国在边界锡金段的对峙。

直至8月28日下午,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印两国边防部队脱离接触,持续70多天的洞朗对峙才宣告结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与印度已经在边境问题上出现过多次“摩擦或冲突”,甚至发生过几次局部热战,并造成了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尽管基本上每次都是以我方的胜利而结束,但印度似乎从未放弃过跟中国作对,洞朗对峙事件,就是印方的“新作”。

这里是猫爷的渔场,本期我们将回顾这段仅有两个多月,但却距离我们非常近的“6·18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看看印度这次为什么选择在洞朗跟我们“找毛病”,中国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

对“洞朗对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国际友人们都应该做到的“首要前提”,既然已经认定“错在印度”,就要以理服人,拿出有力的证据和详实的分析来分清事件中的责任。

洞朗地处中国亚东县,亚东整体呈“V”字形,洞朗在“V”字底部,属三国交界之地。

洞朗以西靠锡金邦的乃堆拉山口是印度香客入西藏朝圣的必经之地,也是传统中印商贸的重要通道,洞朗以东便紧挨不丹国界。

洞朗对峙的起因是中方在亚东县修建延伸至洞朗的公路,印度以“该段道路地处中不边界争议区、中方施工行为侵犯不丹主权”为由派遣边防军越界阻拦中方施工。

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越界进入洞朗了。1965年,印度就曾连续多次在洞朗地区展开侦察活动。2012年,中印签订针对边境争议的谅解书,明确双方在边界有较大举动时要遵循相应通报机制,中印关系趋向缓和。

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国家影响力的提升,印度对中国的态度也逐步变化,此次突然来犯,看似是在阻挠中方施工,实际上却暴露了印度过于急躁的心态。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就“洞朗属中国领土”这一点,其实是毋庸置疑的。

早在光绪十六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就有规定:“藏、哲(锡金)之界,以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挚山起,至廓尔喀边界止,分哲属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诸小河,藏属莫竹及近山北流诸小河,分水流之一带山顶为界。”

可见,中印边界锡金段起于吉姆马珍山,沿分水岭至尼泊尔边界,中印不三国交界以吉姆马珍山为界,洞朗位于中印、中不边界的中方一侧,分界清晰,根本不存在争议。

在印度独立后,对该段的划分也曾有过多次书面确认,中印双方对锡金段边界存在明确共识,且中国边防军的施工区域位于中国——不丹传统习惯线的中方一侧,完全属于中方管辖,边防军在本国领土上开展的施工行为完全正当合法,其他国家无权干预。

而印度此次越界的理由就非常奇葩了:它认为中国施工区域在中不争议区,印度有责任保护不丹领土不受侵犯。

但不丹并不认为洞朗归属存在争议,印度更没有资格干涉不丹内政。中印对峙时,不丹就在强调:尽快恢复原有局面以防影响中不双方谈判进程。

中印对峙结束后,不丹又第一时间表示拥护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从历史上来看,洞朗一直是西藏亚东地区边民的传统牧场,以往不丹边民要进入洞朗,不仅要征得中方同意还需向中方交税,中不双方对洞朗是中国领土早已有了既定共识。

即便中不边界有争议,那也是中不两国的事儿,印度无权干预。尽管印度历史上对不丹内政有较大影响,但不丹也一直在谋求摆脱印度控制,2007 年新修订的印不友好条约就明确了双方的独立主权国地位。

该修订版条约取消了印度对不丹主权的影响,印度对不丹采取“保护措施”本身就是损害不丹主权的行为。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对“洞朗对峙”的性质已经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了。那么,印度为什么选择了“洞朗”,他们又是怎么做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洞朗在地缘上确有战略价值,但绝非不可待地。

印度的舆论观点普遍认为:洞朗高地能俯瞰西孟加拉邦北部的西里古里走廊,而该走廊是连接印度东北七邦和印度次大陆的唯一通道。

东北七邦是印度国内宗教、民族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一旦切断西里古里通道,东北地区容易出现独立王国。

只要中方在洞朗站稳脚跟,西里古里走廊便一览无余,印度的国内安全立刻会非常脆弱。

印度认为,中国的中长期铁路规划中有一条从拉萨经日喀则通往亚东的铁路线,这条铁路线最终会延伸至洞朗高地,进而使西里古里失去屏障。

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中国的战略习惯。

首先,中国在洞朗地区经营多年,如有军事意图,西里古里走廊早就失去了屏障,现在反击早就来不及了。

而且,洞朗高地在海拔上虽然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可被现代战争全新的作战方式所抵消。

以当前军事科技的发展及空中、网络力量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洞朗的地缘价值完全被高估了。

其次,中国修建铁路网的目的在于拉动区域经济、推进周边和平。目前中印货物大多走海洋运输,虽整体成本低,但海运时间长、融资成本高这是众所周知的。

铁路网则可激活双方边贸,降低商业成本,提升印度边疆地区的经济价值。

早在2006年,中印恢复乃堆拉山口边贸活动时,锡金邦就希望自身能成为中印边贸的“黄金走廊”。

西孟加拉邦更是想借中国的铁路网将西里古里建设成商贸转运中心。

中国本无意挑起印度东北邦独立,一个动乱的印度东北地区反会影响中国中国的长远发展。

印度的冷战思维惯性过度渲染了洞朗的战略价值,将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错误评估成了生存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印度周边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都在持续加强与中国合作:例如整体投资46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推动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

中国与尼泊尔经贸往来也不断深化,青藏铁路建成后,尼泊尔有了逐步成为中印贸易转运站的潜质,赴尼泊尔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持续攀升。

中国在尼泊尔的投资不仅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还推动了尼泊尔的经济发展。

作为一直将尼泊尔和不丹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印度,开始越来越担心担心不丹是否紧随其后倒向中国,印方在洞朗的行为就是对这种焦虑最有利的证明。

而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中国带动周边国家发展不是为了削减印度的优势,而是要构建一个区域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

互联互通网络的建设谋求惠及各方,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旅游、人文交流及经贸上的合作,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

因为中国不是帝国主义,更不搞霸权主义那一套,中国的崛起将会给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带来更多的“利好”而不是“以强欺弱”、“损人利己”。

关于“洞朗对峙”的详细过程,如果了解过官方公布的资料的话就知道,实在是“乏善可陈”(基本都是两国政府和外交部在互相“发言”),虽有消息透露中方有几人受伤(不超过五个),印方有人员伤亡(二十人左右),但就此事最终的处理结果来看,说是“和平解决”还是较为恰当的。

因为印度眼下的军事实力已经决定了,“洞朗事件”不可能以“武力解决”。

在冷战结束之前,印军的装备主要从苏联进口,但迟迟没能实现国产化。

冷战结束后,印度走上了装备“多元化进口”道路,借外部采购提升装备水平。

印度军事装备的采购来源遍布俄罗斯、以色列、法国、德国和美国。印度军备采购体系落后,军购腐败问题严重,外购装备比例过高等问题限制了本国军事工业发展。

俄美军火在印度军备中占比过大,海外势力很容易对印度进行军事技术封锁和后台渗透。多元化采购造成的装备不系统、不配套、后期维护能力差限制了印军作战的整合优势。

以印度军事装备现有水平根本无法在冲突升级后占据作战优势,面对人民解放军,印军除了失败不会有其他结果。

加上当时国内正在进行大选,印度当局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如果非要说印度在“洞朗事件”中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那就是,以往他们都会选择边界争议地带,这一次却选择了一个“没有争议”的地区,着实让中国政府意外。

参考文献:

《洞朗对峙中的错误认知与危机缓和》谢超

《洞朗撤军后,印度还会再次越界吗》苏瑞娜

《从洞朗对峙看中印战略竞争》朱翠平

《洞朗地区对峙事件的前因后果》叶海林

《越界侵入洞朗,印度居心叵测》宗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