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预兆的,乳业火了。这火不是好火,是那种"焚身之火",起源是一个自媒体写作了一篇《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状》(以下简称"六宗罪")……一篇全部由旧闻拼凑、毫无新意的冷饭并没有太多流量。然而,碰瓷碰久了,总会遇到一两个"铁憨憨",比如乳协:
2020年,这种官腔十足、干货为零的声明,也是一道风景
整个事件的场景大概相当于:一个瘦弱得吃不起饭的无名自媒体,颤颤悠悠倒在了乳协的豪车前,乳协这个"铁憨憨"二话不说,直接抄家伙下车打人,结果被热心市民扭送派出所。群情激愤之余,被打者到底是真受害,还是碰瓷,难道就不重要了么?
稍有理性的人,恐怕还是要调查清楚的吧?
于是,我们不妨梳理一下,乳协这纸"声明"背后的真相到底如何。
蒙牛、伊利绑架国家标准,有根有据,还是有利有惠?
"六宗罪"的原文称,"2010年,蒙牛和伊利宣称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不能往牛奶添加工业原料,所以无法提高奶源质量和制奶技术,就降低了检验标准。结果一降,就是世界最低"。直至今日,财叔也没找到公开宣称因为三聚氰胺所以降低了检验标准的出处。如果有,不妨大家贴出来看看,如果没有,不知道作者是从哪里听到"蒙牛和伊利宣称"的。
不是叔相信这两家企业的道德,而是觉得能把企业做到这么大,应该不至于这么无脑的公开宣称吧?
要说这事儿的起源,其实是一段言论:
至于"个别大企业"是谁,又是如何"绑架"行业标准的,这位王理事长没说。演化到"六宗罪"里,直接安到了蒙牛、伊利头上。
这个说法背后,我们要搞清楚几个事实:
1、 到底有没有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2、 企业在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决策权;
3、 2010国家标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否偏低阻碍了行业发展?
4、 蒙牛、伊利是否是真正的受益者?
接下来,我们逐一还原:
首先,企业确实参加了国家标准的制定,不仅蒙牛、伊利,其他一线乳企如光明、完达山也参与了。为什么?因为企业才是了解市场、了解整个产业链,这样一个事关整个产业的标准,没企业参与才是笑话。
如果有人认为,更有资格参与的企业没参加,不妨把这些企业的营收、净利、专利技术、产业布局这些指标列出来,让叔开开眼,看看当年中国还有什么比"一逛蒙"(伊利、光明、蒙牛)三巨头更适合出现在这个名单里的。
其次,到底存不存在国家标准被大企业绑架一事?至少目前,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证明任何一方的观点。所谓绑架说,是王丁棉提出来的,可是除了那句话,我们没看到任何细节和佐证,王本人的说的也很含糊,甚至没有提蒙牛、伊利的名字。很多人将"大企业绑架行业标准"引申为巴氏奶与常温奶之争,那么现实中巴氏奶的领军企业光明也在其中,十年前的光明,还是有实力和蒙牛、伊利掰一掰手腕的,岂是那么容易叫别人一手遮天的?
十年后,光明早已经退居二线的情况下,用今天的"双头"格局解读当年王丁棉所谓的"个别",是否别有用心,这就不好说了。
第3, 当时的标准是否过低?
用今天的眼光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用当时的眼光呢?
财叔不喜欢胡说,我们来看一组关于生鲜乳蛋白的数据
尽管未找到2010年的相关数据,不过从13年-18年的数据来看,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从趋势分析,2010年标准指定时蛋白质含量可能略高于3;2、中国生鲜乳蛋白含量并没有因为国家标准较低而"放飞自我"。如果这里面加上一个"确保大多数散户奶农生计不会受到影响"这个社会稳定前提,那么2.8这个数值实际上是可以接受的。
第4、 蒙牛、伊利是否是低标准的受益者?
先要明白,这个标准针对的是奶农而非乳企,国家标准也明确解释了这一点。
简单说,这是个厂商收奶标准,而不是超市卖奶标准。
国内乳企的奶源,主要来自:大型农场、散户奶农。
大型农场,一般采用科学养殖,效率和生乳标准都比较高;
散户奶农,质量则要低一些。
也就是说,如果提高生鲜乳标准,直接遭殃的是散户奶农。面对外界的质疑,2010年国家标准刚出台时,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曾经很直接的说过:中国72%的奶牛是散户饲养,国家标准提高后散户的牛奶不达标,结果就是"杀牛倒奶"。
到这里,财叔暂时先不考虑奶农的利益,先从乳企的角度谈论这个问题:如果收奶标准提升,对大型乳企和中小乳企,哪个更有利?
首先,大型乳企往往拥有完善的配套牧场等设施,如果数量不够,那么直接收购大型奶源企业也是大企业的常规操作。比如现在,"国内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的现代牧业,控股股东就是蒙牛。有了蒙牛这种"大靠山",大型牧场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增强了很多,算是一种共赢。
其次,大型乳企可以通过资金优势,建立全球供应链:
第三,散户收奶,一句话:价高者得。动手查一下蒙牛伊利和地方乳企的净利润,闭眼睛都能想到,高标准下剩下高品质散户奶,到底会倒入谁的"奶瓶"。
说白了,在现代商业模式里,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太重要了。行业标准制定越高,越容易造成大企业的垄断:大企业的规模优势会摊薄技术研发的成本,资金优势可以确保大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制定严苛的行业标准及超高的准入门槛,往往是大企业打压、排挤中小企业的利器。
但是对普通百姓呢,一方面,奶农只能杀牛倒奶,是直接的受害方,另一方面,原奶资源锐减,比如导致很大一部分家庭喝不上奶。这还没算原奶供应量骤减之下的价格大幅提升……
显然,所谓的"绑架"说,绝非拼凑几条丑闻、发挥一点想象,那么简单。中国消费者在一个毫无垄断门槛的市场里,把"低质"的蒙牛、伊利消费成中国乳业的"两巨头",背后难道仅仅是消费者的无知?
乳业理念对立的本质是城乡对立
看了上面的说法,一定好多人跳起来骂,说叔收了蒙牛、伊利的黑钱。事实上,我自己喝伊利或者蒙牛么?很少!或者说,我几乎不记得我买过这两个企业的产品。
北京超市里能买到的,比较好喝的奶:
出这个事儿之前,叔从来没注意过蛋白质含量,今天特意看了看,也是可以的:
既然这个产品这么好,为什么没有占领全国呢?
喝一盒十几块的奶,当然不是炫富,但是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一小盒牛奶要13.6元,确实不便宜了。便宜的也有,味道没有这个好。蒙牛、伊利也有高端的,但是在叔的个人口味里,都没这个好喝。
然而,在商业世界里,抛开价格谈产品质量,毫无意义。
所谓的常温奶与巴氏奶之争,本质上是一二线市民与三四线及小镇青年们的小资与草根之争。
巴氏奶更新鲜、好喝,但是需要冷链物流以及庞大的消费人群做保障。
常温奶口味稍差,但是物流、存储成本低,保质期长。
所以,你在北、上、广问写字楼的白领们,你会发现进口奶或本地低温奶是他们的首选。
当然,图方便的时候,也可以买一箱高端常温奶如特伦斯、金典放在家里,所以,光明、三元们在上海、北京对抗着蒙牛、伊利,从单个城市的市场上看,并不吃亏。二线城市各自的乳业品牌,同样和蒙牛、伊利们打的有来有往、热火朝天。
但是你把目光适当转移一下,便不难发现,低温奶(巴氏奶)是无法覆盖中国广大的三四线市场的。当一线城市里风光无限的George、mary变成家乡的陈狗蛋、覃四妹时,不知道村口小卖店是不是像7-11一样准备好了常温冷柜和光明、三元?
因此,没有北、上、广主场优势的蒙牛、伊利,注定要选择先常温后低温的策略,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唯二的两家全国性乳企。
两巨头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一二线普通消费者的口中,他们的产品总是少了那么一点"奶味"。
类似的说法,你也可以套用到肯德基或者雀巢上,有些企业成功之处是商业模式而非其口味。
这也就是为什么,蒙牛、伊利负面新闻下面,评论一水是,"垃圾,一直不如我们的XXX好喝";
然而,蒙牛、伊利的财报一发布,"好喝的XXX"就不存在了,评论就一水的"真香"。
一个我们永远不能回避的商业逻辑是:当我们在讨论一个企业是否成功时,标准不是TA卖的是不是足够贵,而是销售额、净利润总额是不是足够高、市场是不是足够大!
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常温奶口味相较于低温奶略差,但是两者的营养含量并无差别,而且常温奶在杀菌控制上明显有着优势。而这两点,竟然是很多业内所谓专家指责蒙牛、伊利拉低行业标准的地方。
1.文章《蒙牛伊利牛奶事件牛奶伊利好还是蒙牛好…》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蒙牛伊利牛奶事件牛奶伊利好还是蒙牛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