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新干线

八纵八横下,高铁里程目前在中国不断扩大,部分城市通过高铁迅速兴起如郑州和武汉,但也有一些城市担心,与中大城市快速接轨后,自己的城市人口,产业会不会被大城市虹吸过去,经济反而下降呢?

我们来看看日本的例子!以东京与大阪为例, 1964年通新干线(全球第一条成功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也是日本的第一条高铁)开通后,东京与大阪的发展是如何受现代交通影响的。

虹吸:东京都市圈经济和人口上升,大阪反而下降

东海道新干线通车后,东京到大阪由原来7个小时的路程缩短至不到2个小时。当时,修建这条高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带动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的经济发展,也就是可以将东京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吸引到他们的城市。

结果却让大多数沿线城市大失所望,东京对大阪等城市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结果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东京都市圈的人口急剧上升,大阪都市圈的人口反而下降。

密集发展的东京

东京,仅占日本4%的面积,却聚集了25%的人口,占日本经济总量的40%,这条高铁开通后,东京成了日本最大的虹吸器。凭借巨大的“虹吸”效应,东京都市圈甚至发展到了横滨和千叶(它们才是最大赢家)。

由大阪、京都、神户、堺、奈良、和歌山、大津等城市组成的关西大城市群,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曾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近代以后,人们将其与政治中心东京圈一起,比作围棋的两只活眼,支撑了日本政治经济大棋局。

1970年,日本三大经济圈GDP在全国的占比为关东35.7%,关西19.3%,中部14.9%。

到2014年,这一比例变化为关东39.9%,关西15.7%,中部15.3%!

还有一个数据是,作为制造业重工业大市,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大阪制造业竟然没有新增产业,后劲乏力。

换句话说,以大阪为代表的西大城市群在日本全国经济比重和影响力在递减。这不得不说,这是许多人对东海道新干线开通,一厢情愿认为大阪发展会更快的想法背道而驰。

转型:大阪“朝西”,重振经济

除了新干线的虹吸效应,大阪似乎在交通方面总是慢一拍。上世纪70年代后,日本经济从港湾经济向空港经济发展,产业由“重”变“轻”。东京圈的成田机场于1979年开通对,及时助飞产业转型升级,而大阪关西机场到1994年才投入使用,而那个时代,日本经济已经在走下坡路。

关西关东地理示意图

以前大阪等关西重镇是日本的东西部地区人流、货运的集散地,而当空港、新干线发展起来后,关西交通枢纽地位下降,地方经济受到影响——因为可以不用经大阪直通东京都市圈,资源等向东京转移,虹吸效应加速深化。而关西未能及早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坐失良机导致地方经济跌落。

2017年11月底,日本关西经济联合会提出了一份重振地区经济的计划,希望将关西经济占日本经济的比例重新提升至两成。

1 重振关西经济,大阪首当其冲。首先大阪推动四大新兴产业(健康医疗、环境能源、航空、人工智能)集聚发展,重工业转型科技产业。

2 提升知名度国际化。2019年G20峰会将由日本大阪承办G20峰会,同时关西正在全力争取2025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3 朝西,把目光投向西面。关西不仅要走向亚洲,而且要加深与亚洲各国的深度合作,构筑、扩大关西与日本西面包括中国、东南亚、印度等的经贸关系,吸引亚洲优秀企业到关西来。

日本大阪

结语:可见,交通上的拉近优化,有时候并不能为地方经济带来直接效益,搞不好,有时候还会被其他城市虹吸。大阪的例子告诉我们,中小城市通过高铁等现代交通等连通大城市,一定要未雨绸缪,不等不靠,更不能躺在现代交通上睡大觉看着别人兴起超越。要主动及时延伸增长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甚至主动做好产业分工协同发展,才能避免被虹吸,化交通优势真正为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