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法鼓山楞严咒早课

2023-04-03 16:57 63次浏览 财经

来源:华夏经纬网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助理教授、民进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贞威,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研究生刘南彦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发表专文《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民间交流的思考》,作者认为:“反渗透法”是民进党当局2019年底所推出的一个“专法”,同所谓的“国安五法”一样,该法将大陆及港澳地区列为“境外敌对势力”,并规定台湾民众不得受“渗透来源”的指示、委托或资助,从事一系列政治活动,违者将受到严惩。台当局系列修“法”大幅限缩台胞台商与大陆交流合作的意愿和自由,势必冲击两岸关系。加之疫情的影响,两岸关系进入更为复杂严峻的新形势。文章内容如下:

一、两岸民间交流现有作用与成效

以台商为“两岸族”重要代表,以各类台胞组织为纽带,两岸民间交流在过去30余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交往规模和交往品质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经济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而台商则是两岸经济关系的纽带。台商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两岸关系交流的先行者和稳定器。两岸大量的经贸互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台资企业发起的经济活动。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和“外汇管制”后,两岸关系迅速升温,1988年大陆公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后,法律政策的保障以及台湾官方在1990年1月正式开放台商有条件间接对大陆投资,带来了台商赴陆投资的浪潮。台商对大陆投资的规模从1991年开始提升,到2010年达到146亿美元的高峰。根据台陆委会的统计,从2008年至2019年总计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达1216.6亿美元。台商带着订单赴陆设厂,利用大陆充裕的劳动力,从对大陆出超的庞大金额中获利;同时台资企业大规模的生产为大陆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大陆生产技术的精进。①例如在这一波西进潮中入驻东莞的第一家台资企业台达电,成功带动了两岸经贸的互动。由经贸交流带头,两岸社会实现全面交流。

(二)在大陆的台胞组织特别是台胞联谊组织和互助组织,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台企联以及各地台协等,是台胞特别是台资企业和大陆各级政府的联系纽带,也是台湾同胞团结互助的重要平台。其中,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台协)是台商自愿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省份都有台协足迹,其中东莞、上海、深圳、广州、昆山、苏州等台协都规模庞大。除了地方性台协之外,2007年还成立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台企联),是各地台协组成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充当各地台协与中央部门沟通联系的平台。台企联将各地台协的意见和建议传达给党和政府,从而更好地服务台商。在两岸官方交流基本中断、海基会形同虚设的时期,台湾团体到大陆可以藉由台协了解情况,台湾人赴陆遇到病故、交通意外、证件遗失等急难时,海基会无法处理时,可以委托台协协助,台协通过协调大陆和台湾两方面的部门协助解决,②而大陆相关部门则通过台协了解台商以及台湾情况,通过台协更好宣传惠台政策等。

(三)台湾的民间社团如宗教文化等团体在促进两岸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一些宗教团体积极参与两岸宗教交流,一些宗亲组织积极强化两岸的血缘联系,不少文化社会组织推动两岸民间社会更紧密互动。两岸宗教文化同根同源,无论是道教、佛教、基督教还是天主教,皆由福建传入台湾,两岸民间信仰属于同一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两岸开启了宗教文化交流,进入21世纪之后两岸关系深受政治影响而时紧时松,却未曾波及宗教交流方面。特别是“妈祖”在两岸之间来回,几乎是两岸敌对状态时首开宗教交流的事件,③台湾的宗教团体和个人不断自发地赴大陆进香谒祖,越来越多的妈祖信徒前往大陆朝拜。较为典型的是2002年台湾法鼓山佛教基金会圣严法师率“大陆佛教圣迹巡礼团”500多人到福建部分寺庙参观拜访;2006年台湾大甲镇澜宫组织台湾妈祖联谊会的4500多名信徒到泉州、湄洲等地的妈祖庙进香。④在宗亲组织交流方面,福建省海外联谊会与中华海外联谊会联合创办了“两岸同根、闽台一家”海峡百姓论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寻找两岸民间交流的新途径。自2007年以来,总计有3万余名两岸宗亲代表参加论坛,带动约20万名台湾民众参与交流,直接或间接促进近600万名台胞回大陆寻根谒祖、续谱联宗。⑤

(四)惠台政策背景下大陆对台胞组织的重视和服务意识大幅提升。整体上,台湾人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有较大提高,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台胞组织社团作为台胞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发挥了积极协助宣传落实惠台政策的作用。“31条”惠台政策推行以来,出现了新一波台湾民众赴大陆求学、就业与创业发展热潮。依据台湾《联合报》2018年9月发布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愿赴大陆工作者占受访人数的43%,较两年前高12个百分点;愿赴大陆创业者占30%,较两年前高出8个百分点;接受子女到大陆读书者占44%,比两年前增加了12个百分点;愿到大陆定居者占14%,比两年前高出1倍以上。⑥岛内民众统独态度与对大陆观感一度发生积极正向变化,出现好感度首次超过反感度的现象。台胞组织纷纷助力惠台政策的落实,相关的社团不仅帮助台商了解相关政策、结识大陆同业,还立项贷款、为小微企业救急,主动搭建两岸基层群众交流的平台。虽然2016年两岸关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间交流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2020年以来,两岸关系更趋紧张,但大陆的惠台政策则是不间断落实,而且越来越深入。

二、现有民间交流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两岸交流规模越来越大,品质和深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自1987年台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人员交流越来越频密,特别是2008年到2016年马英九执政期间,两岸实现了双向大三通和陆生、陆客、陆资赴台,两岸交流规模越来越大。90年代初的时候仅有100万多点,2019年两岸人员往来高达900万人次规模。⑦但不容忽视的是,两岸交流的深度和品质实际上提升有限,很多交流活动更多是蜻蜓点水,深入交流的制度设计和活动规划不足,⑧两岸同胞的融合度不够高,两岸同胞的心理壁垒并未打破。

(二)大陆不少台胞组织并未有效纳入现有法律法规管理和服务体系。随着在大陆台胞的逐渐增多,自发的台胞社团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以台商太太为主的“太太俱乐部”已经成立17年,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台湾女性社团;以在上海工作的台湾职业女性为主的“1881台湾职业女性俱乐部”等台胞社团在台胞圈里颇负名气。⑨在一些台生、台湾校友相对集中的大陆高校,也开始出现“台生会”、“台湾校友会”之类的组织,他们不少已经初具社团雏形,但多数社团并未进入公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视野。为了更好地组织团结台生,在大陆求学的台生自发组织社团,如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成立了台生会,东南大学成立了台湾文化学会,属于校团委管理。但若根据教育部、国台办发布的关于台生管理的规定看,这些台生社团处于合理不合规的尴尬地位⑩。这些社团本身是台生自发组织的,缺少资源,管理上较为随意,大多数为自愿性的服务组织,没有得到官方力量的支持。

(三)长期参与两岸民间交流的台湾社团组织影响力和层次差异很大。社团是两岸民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两岸民间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台湾结社较为简单,台湾的社团组织鱼目混珠,参与两岸交流的一些组织影响力和号召力非常弱。台湾成立社团的门槛较低,纠集若干人就可以成立促进会、理事会、交流协会等,有些社团看似抬头很大,其实在台湾基本没有影响力,一些人打着理事长、会长名义跟大陆交流主要为了获得一些利益和待遇。⑪台湾的一部分社团成立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加入与退出较为随意,这些牵头成立社团的人没有相应的管理完善本社团的强烈意愿,只是想挂名来捞取利益而已,成立后不仅需要面临内部财务困难、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推动会务的人力不足、管理不善引起的人员流失等问题,而且在台湾缺乏相应的民意基础和在地经营,导致其在两岸民间的影响力比较弱。

(四)在大陆的台胞内聚力比较强,圈子的可进入性较低,与大陆社会的融合性较低。台湾人因为文化、政治等因素考虑,更多的是内部结合参与一些活动或组成社团,有些还比较隐秘,活动比较低调,大陆人很难参与进去,在社区或工作中台湾人更愿意跟外国人或港澳居民交往。许多在陆台胞本身就对大陆抱有偏见,尤其是在民进党当局通过“反渗透法”后,更害怕被扣上政治的帽子,不愿和大陆同胞过多接触。他们默认自己是“异乡人”,大陆只是暂时的学习或工作生活之地,难以建立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荣誉感。不少到大陆参加交流或实习的台湾青年动机更多是“因为生涯规划”“想去大陆就业赚钱”,而缺乏文化和认同动机。

三、民进党“执政”对两岸民间交流产生的影响

民进党“执政”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受到重大冲击,民间交流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2019年以后,民进党为了选举利益,持续紧缩两岸关系,出台或修改一系列限制两岸民间交流的法律,严重伤害两岸民间交流意愿。

(一)“反渗透法”以及“国安五法”等对台湾老百姓的交流意愿有一定影响。在台湾的普通百姓到大陆参访交流的意愿会有所下降,台商到大陆投资兴业的动力会有所降低。两岸民间交流的人次和规模会较大幅度下降,即使疫情过后也难以有效恢复。民进党推动通过的“反渗透法”,为两岸交流合作与协商设置制度性障碍,除了不断防范大陆资本进入台湾、打压陆资之外,还引导岛内民粹舆论给台商冠上“统战”、“卖台”的帽子。例如2020年5月份时就有长沙台商协会等7人因为帮国民党造势拉票,被检方以违反“选罢法”投票行贿罪起诉,这一系列的政治操作无疑是民进党当局对台商群体的政治警告。⑫

(二)台湾的政治性团体和代表性政党与大陆交往交流相对会更为低调。统派组织到大陆对于谈论政治性议题或敏感性议题更为谨慎,同时在台湾担心政治不正确的压力会增加。民进党当局为了选举不惜大打“大陆渗透牌”、“统独牌”,制造两岸紧张气氛,强化岛内疯狂的“反中抗中仇中”情绪,与岛内的新兴“台独”组织“喜乐岛联盟”在台北和高雄同时举行“反吞并”游行。尤其是把统派组织与大陆的交流参访等行为引向“中共代理人”的舆论,民进党的这些举措无疑让岛内统派团体与大陆来往时产生恐惧心理。

(三)民进党以行政手段技术性杯葛两岸各领域交流。民进党再次执政后,阻挠两岸交流上动作频频,先后限制两岸学校间交流、禁止退役将领赴大陆、处罚在大陆担任社区助理的台胞、处罚为大陆电视台工作的记者张经义等等。2020年以来,台当局更是企图全面禁止两岸交流,阻挠台湾人参加海峡论坛,不允许在台办理相关活动;台当局陆委会在社交平台发布所谓“赴陆就学你不知道的8件事”,内容完全是污蔑大陆的言辞,恐吓岛内赴大陆求学的学生。⑬对于台湾有歌手参加大陆国庆晚会,陆委会攻击此举旨在“宣传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对台进行施压”,同时遏止台湾民众参与相关活动。⑭

(四)在“反中”民粹的影响下,中国人认同和对大陆友善成为政治不正确,台湾社会支持或对大陆友善的声音会更弱。台湾社会更难以认识大陆,更难以客观评价大陆。台湾民间“反中抗中”的舆论会更为强化。蔡英文上台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交流大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两岸陷入对抗的僵局之中。民进党当局通过操控社会舆论,煽动岛内的“反中抗中”民粹主义情绪。尤其是2019年后半年以来,特别是疫情期间,这种强烈的“仇中”现象和对陆生、陆配及其子女的公然歧视让两岸民间对抗的情绪快速攀升,为台湾社会民众理性对待两岸问题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对大陆进行肆意攻击。

四、新形势下推动民间交流的思考

两岸融合发展在蔡英文连任后面临更大的压力,“国安五法”以及“反渗透法”将令多数台湾老百姓降低赴大陆的意愿,大陆应基于“两岸一家亲”理念扩大两岸交流,打破民进党的重重限制。

(一)落实落细系统性惠台政策,提高在大陆台湾人的获得感和政策认同感。两岸民间交流的成效在“31条”惠台政策出台后获得了台湾同胞尤其是在陆台胞的支持,在后疫情时代两岸人员交流往来紧缩的情况下,应将工作重点转向在陆台胞,召开惠台政策宣传会和听证会,建立惠台政策后续推进的追踪系统,与台湾同胞进行交流,倾听其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惠台政策,贴近百姓生活,让每一分好处落实到台胞个人。让台胞通过惠台政策实实在在地获得权利和便利,进而提升其对惠台政策的认可度。

(二)以两岸邻近地区或发展程度相当地区等地为具体试点,探索融合发展新路,打造两岸同胞共享共治共建的社会体系。比如厦门、连江是台胞最为熟悉的地方,可以打造为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此外,也可以在较多台胞居住的社区居民委员会鼓励台胞多参与社区治理,让两岸群众通过基层自治组织共同管理社区,尤其是让台湾同胞参与并担任领导等要职岗位,培养起台胞对“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的认同感。

(三)不断壮大支持两岸和平发展乃至融合交流的群众基础。在疫情结束后,巩固与泛蓝县市和群众交流的力度和品质,同时扩大与中产阶层和经济选民交流的力度。中产阶层是目前台湾社会占比最大的阶层,对待政治较为理性,在台湾社会中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加大和台湾社会中产阶层交流的力度有利于推动两岸社会融合,最大限度争取台湾各界加入维护两岸和平统一的实际行动中。

(四)积极推动中南部群众参与两岸深度融合交流,突破民进党当局对两岸交流合作的封锁。使中南部群众认可两岸交流的务实性,降低民进党操弄两岸对立的正当性。在两岸现有的交流框架下,可积极邀请中南部各阶层群众来大陆参访,通过两岸群众的交流让他们真正接触并了解大陆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和社会建设等,从而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意义。

(五)疫情结束后,进一步提高两岸民间社会连结的紧密度。加大两岸宗教文化等交流,积极邀请台湾有代表性的团体到大陆访问交流,推动相关交流机制和论坛会议等重新启动。由民间机构主导的两岸经济、科技产业、文化教育等论坛或峰会,即使在两岸“两会”等正式合作机制中断之后依然频繁举行,成为了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主体与主要平台,⑮尤其是继续维持两岸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对中华文化深远的历史情怀,直达台湾百姓的内心角落,是民进党当局无法抹除的。

注释:

①《经贸带头 两岸社会已全面交流》,华夏经纬网,2017年10月8日。

②《冰封下的通气管“陆”地求生的台商组织》,联合网,2020年7月31日。

③中国时报,《宗教交流点滴两岸心头》,2019年11月4日。

④廖凯、吴巍巍,《浅谈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路径——以闽台宗教文化交流为视角》,《现代台湾研究》,2017年第2期,第1-55页。

⑤福建日报,《海峡百姓论坛:打造“两岸一家亲”的百姓平台》,2019年6月14日。

⑥王建民,《2018年两岸关系:僵局与交流并存,斗争与融合共进》,华夏经纬网,2018年12月21日。

⑦《国台办:两岸人员往来总量维持在900万人次规模》,人民网,2020年1月15日。

⑧郑清贤,《大陆台胞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64-70页。

⑨《上海首个台湾女性社团“太太俱乐部”庆10周年》,华夏经纬网,2013年4月18日。

⑩《关于做好江苏省内台湾籍学生工作、加强两岸青年融合的建议》,政协江苏省委网站,2018年4月4日,http://www.j/zxta/2018ta/201804/t20180404_22401.html

⑪大多数社团组织都能在两岸发挥桥梁作用,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有一些组织其实在台湾没有实际运作,也没有发挥影响力,在大陆各种交流活动中却经常出现。

⑫《挺韩国瑜办餐会台协会长被起诉,大陆台商叹“里外不是人”》,搜狐网,2020年5月9日。

⑬香港文汇报,《民进党阻挠两岸交流恶行录》,2020年9月17日。

⑭人民日报海外版,《阻挠歌手“登陆”,民进党太癫狂》,2020年9月29日。

⑮王建民,《2018年两岸关系:僵局与交流并存,斗争与融合共进》,华夏经纬网,2018年12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