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医智——安德医智最新消息

2023-04-03 15:18 28次浏览 财经

在上周举行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AI+医疗成为众多创投资本关注的热门赛道。

记者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医疗技术、生物医药产业赋能,以及医疗新基建的迅猛发展,创投资本对AI+医疗的投资兴趣日益旺盛,尤其是加码AI诊疗影像这个全新赛道。

近日,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影像诊断公司——医准智能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博远资本领投,盛宇投资跟投。据悉,医准智能在三个月前完成由中信医疗基金领投的B+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到数亿元人民币。

此前,涉足AI智慧影像,智能导诊的人工智能能医疗服务提供商深睿医疗也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关村龙门投资领投,上海联新资本等机构跟投,老股东君联资本本轮继续跟投。

数据显示,随着算法与大数据技术的快速迭代,众多新型AI影像产品陆续诞生,引发创投资本疯狂追捧,2015年-2020年上半年期间,AI诊疗影像领域的股权融资数量近两百起。

一位与会创投机构人士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大多数医疗影像人工智能产品已远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若AI+医疗能企业开拓更多应用场景,实现精准诊断、精准决策、精准治疗的诊疗一体化AI产品,就有望真正引领医疗人工智能新时代,目前他们在人工智能大会正积极寻找这类“潜力企业”。

安德医智BioMind大中华区CEO李晶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AI+医疗企业必须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因为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诞生高智商的医疗AI。

记者获悉,去年安德医智也完成A轮融资,投后估值5亿美元。

资料显示,安德医智是一个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提供商,旗下开发有“BioMind天医智”MRI、CT神经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涵盖了脑肿瘤、大小血管病变、卒中等疾病,可以帮助和指导年轻的医生用户,提升其成长速度,同时也能帮助资深医生分析切片并缩短相应的时间。

尽管 AI+诊疗影像领域日益获得创投资本青睐,但在多位创投机构看来,谁能最终脱颖而出,仍然悬而未决。究其原因,医疗人工智能诊疗一体化新时代的到来,正在倒逼AI影像公司重新思考AI影像产品对医疗的价值,以及AI影像该如何真正赋能医疗数字化转型。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人工智能大会上做主题演讲时表示,如果将“算力水平”和“应用场景”,形象地看作AI在生活领域的两条腿的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算力”这条腿很长很粗壮,呈指数级增长,2020年最大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参数是千亿级别,今年年初就已经达到万亿级别。但在算力成指数级增长的前提下,生活细分场景的数据挖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李晶珏对此直言,医疗人工智能诊疗一体化新时代的内核是“医疗+AI”,即以临床需求驱动而不是AI技术驱动。

“这个内核包含两大内涵,一是AI产品需深度了解临床需求和临床痛点,不仅帮助影像科医生辅助诊断,还要帮助临床科室医生辅助决策和辅助治疗;二是顶级医疗机构高质量的数据成为优质AI产品的质量保障,高质量的数据才能诞生高智商的AI。”她强调说。因此安德医智BioMind在“医疗+AI”诊疗一体化新时代设定了一项主要发展目标:不仅仅帮助临床医生缩短诊断时间,提升临床诊断效率,还要基于多病种的定性分析能力和极高的准确率,能最大程度为基层临床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真正助力分级诊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

在李晶珏看来,医疗人工智能诊疗一体化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内涵,是深度了解临床需求和痛点,安德医智BioMind研发团队从创始之初,就长期扎根医院,与临床专家深度沟通和紧密配合,真正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通过深度沟通,安德医智BioMind团队发现临床的一大痛点是,复杂程度越高、越难诊断的疾病,越需要AI影像辅助诊断的帮助,尤其是基层。

以颅内肿瘤为例,颅内肿瘤是一个包括几十种脑部肿瘤的总称,疾病复杂程度高,全世界死亡率逐渐上升。基层临床亟需颅内肿瘤的AI影像辅助诊断,但国内研究MR颅内肿瘤的企业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颅内肿瘤影像存在“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的现象,光靠影像并不能做出诊断,必须以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等作为判断依据。这就给基层临床医生诊断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误诊率较高。一些临床医生常用的做法是开颅手术后病灶病理检查或穿刺活检来确定是什么肿瘤,但实际上,这对技术要求极高,对基层临床医生而言反而更难。

基于临床需求痛点和研发难度的双重考量,安德医智BioMind团队选择最先从颅内肿瘤切入进行研究。研究目标是,AI影像除了能筛查是否患病,还能进行具体定性,即“究竟是患的哪种颅内肿瘤”,给医生提供非常精准的辅助诊断,基于不同的疾病医生会及时选择正确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预后。

与此同时,AI精准临床诊疗还有一大需求——即符合临床场景的完整形态的临床多任务产品。因为众多基层临床医生期待通过一次性对一个部位的影像扫描,让AI影像辅助诊断完成对该部位可能发生的全病种疾病的辅助诊断。

但实际上,目前大多数 AI影像产品从单一部位的单一病种切入,是针对单病种的简单AI模型,“单兵作战”的模式能为基层医生在诊断领域所带来的效率其实非常有限。

基于上述临床痛点和需求,安德医智BioMind联合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中国卒中学会、神经疾病人工智能中心,共同发布全球首款神经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BioMind。

BioMind通过CT和MR影像,能识别包括27种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小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脑外伤、缺血半暗带、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等60多种脑部疾病,诊断准确率超过90%,部分病种诊断准确率超过96%,帮助医生快速诊断,并提高医生诊疗能力。

多位创投机构人士表示,这也是安德医智BioMind能获得创投资本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通过大量市场研究,创投资本也发现,医学的临床诊断绝不只靠单维度的数据,市场上仅通过学习影像数据成长起来的AI影像产品距离“精准”还有很大差距。

这背后,医疗人工智能诊疗一体化新时代的到来,令顶级医疗机构的高质量数据正成为优质AI诊疗产品的质量保障,高质量的数据才能诞生高智商的AI。

李晶珏向记者表示,顶级医院的病历数据+影像数据+病理数据相结合的多维度数据,才是高质量的数据。因此安德医智BioMind先与北京天坛医院联合成立了“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后来与麻省理工学院(MIT)人工智能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顶级科研及医疗机构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她直言,光有AI技术没有高质量数据,国外已经有了失败的案例。曾经被认为是医疗AI先行者的代表产品IBM Watson Health和Google Health均因数据获取问题走向失败。Watson Health后期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因为较高的出错率难以为继。

“因此,高质量的数据和强技术的团队,成为安德医智持续创新的源泉。”李晶珏表示,目前安德医智已拿到包括欧盟CE、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产品认证,产品销售至德国、波兰、卢森堡、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李晶珏还指出,医疗AI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否真正解决临床需求。近些年来很多企业在这条赛道上失败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去了解市场需求, 只做自己想做的。

“换言之,如果AI产品不能完全嵌入医疗场景,仅仅提高效率的产品只是软件工具,还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她表示。

多位熟悉AI+诊疗影像技术研发的创投机构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当前大多AI影像产品以尚未成熟的软件形态存在,算法模型尚处于训练优化阶段,未完成大规模应用。因此很多创投机构对AI+诊疗影像技术研发机构的投资,主要是抱着“孵化”+“探索商业化应用”的心态进行布局,期待所投资的机构能否迅速“成熟”并快速成长。

李晶珏透露,相比而言,安德医智BioMind凭借强大的AI技术研发与临床诊疗的深入融合,已将相关AI+诊疗图像产品应用在多个临床诊疗场景。目前, BioMind逐渐实现了覆盖头部、颈部、心脏、血管、乳腺等全身多部位多病种的精确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的应用,2023年前,安德医智还将完成全身系统影像AI辅助诊断和多病种辅助决策产品的全面布局。

此外,安德医智BioMind正在逐步从辅助诊断深入到精准诊断、精准决策和精准治疗,试图打造基层临床更需要的AI精准诊疗一体化系统,助力基层医院发展。

李晶珏认为,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将顶级医院的技术带去基层,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安德医智BioMind一直在提供支持影像和临床能力全面提升的全域解决方案,未来将继续立足医疗、深耕算法,为影像科医生和临床医生提供更适合临床应用场景的诊疗一体化智能化解决方案。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