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的江西,一个大手笔动作引发关注。

江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江西开年“第一场重要推进会”——全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也同时召开。其中,被称为“世纪水运工程”的浙赣粤运河,虽着墨不多,却被普遍认为“含金量”十足。

江西常年被“环”的命运,能否由此突破?

早在年初,随着福州、泉州、合肥等城市相继官宣2020年GDP破万亿,网友的关注点集体走“偏”——一个新的“环江西万亿城市俱乐部”诞生。而就在去年9月,随着新一批自贸试验区的公布,“离沿海最近的内陆省份”江西,成了“环江西自贸试验区”的那个“留白”。

南昌八一广场。图|图虫创意

一个富于开放传统、接近开放领先区域的省份,却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略显“尴尬”。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文丨陶短房

编辑丨王乙雯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江西被“包围”了?

不妨先来回顾“环江西自贸试验区”的形成:

*2014年12月31日,广东自贸试验区(即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范围包括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未来还计划扩大到汕头片区。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即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范围包括平潭片区、厦门片区、福州片区。

*2017年4月1日,浙江自贸试验区(即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原包括舟山离岛片区、舟山岛北部片区、舟山岛南部片区。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批准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新增宁波片区、杭州片区和金义片区,9月24日正式挂牌。同日,湖北自贸试验区(即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包括武汉、宜昌、襄阳三个片区。

*2020年9月21日,湖南自贸试验区(即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包括长沙、岳阳、郴州三个片区。同日,安徽自贸试验区(即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包括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

至此,与江西接壤的6个省,都有了自己的自贸试验区,把江西圈进了“无自贸试验区省份”的“小圈子”。

革命老区赣南瑞金市。图|图虫创意

今年是中国首批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的第41个年头,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作为“离沿海最近的内陆省份”,江西省有着开放的传统。在清代,江西和江苏、安徽一道被划归两江总督辖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则和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一并划入华东大区,“华东六省一市”的说法沿用至今。

不仅如此,作为革命老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江西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创造性地开创了“地下自由贸易”的先河,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一个富于开放传统、接近开放领先区域的省份,为何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为“环江西自贸试验区”那个尴尬的“空缺”?

2 “环江西”梗由来已久

自贸试验区乃至所谓的“环江西万亿城市俱乐部”,不过是“环江西”梗的一个最新版本。

2019年11月1日,一列南昌西站开往赣州西站的G55301次联调联试列车从新干东站驶出。图|IC photo

2013年,厦门—深圳高铁通车,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铁路交通方面滞后于其他沿海省份的福建,一步跨入了“高铁通车省”的行列,不经意间将曾经“拉了自己一把”的“兄弟”江西抛在身后,江西就此成为“环江西高铁带”的空白中心。

【注:1957年江西鹰潭—福建厦门铁路通车,让福建历史上首次拥有了铁路“出省口”。】

这个“环江西高铁带”的帽子,江西顶了数年,好在已经“摘帽”,如今江西高铁通车里程提高到了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辽宁。

2018年,中国公布了42所“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江西周边各省份中,湖南有3所,广东、湖北各有2所,安徽、浙江、福建也分别有1所。而江西一所都没有,只能和遥远的贵州、青海、宁夏等省区“作伴”,被“段子手”们称为“环江西‘双一流大学’带”。

2019年,一份由赛迪顾问咨询公司发布的“5G示范城市建设部署时序图”引起广泛关注。在这张图中,安徽周边6个省份均为表示“先期部署省份”的深绿色,惟独江西孤零零地被涂抹上象征“后期部署省份”的浅绿色,因此,江西在网络上多了顶“环江西5G带”的帽子。

2020年上半年,中国GDP分省数据公布,江西周边6省成绩突出,广东省以49234亿元人民币摘得全国第一,浙江省以29087亿元位列第四,福建省第七(19901亿元),湖南省第八(19026亿元)。

就连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和江西如“难兄难弟”般的安徽,2020年上半年GDP总量也达到17551亿元人民币,列全国第九。还有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到严重冲击的湖北,仍然以17480亿元位居全国第十。换言之,江西周边6省都是全国前十的经济水平,反观江西,同期的经济总量仅列全国第13(11961亿元),坐实了“环江西经济带”空白中心的地位。

由此可见,“环江西”并非孤立现象。

3 五花八门的“诊断”

对于“环江西”现象何以在许多领域普遍存在,外界有许多见仁见智的解读。

部分历史研究者认为,清代“一口通商”,即只开放广州一个对外通商口岸时,江西作为南北商道必经之路,经济、贸易曾繁盛一时,但在1842年“五口通商”后优势尽失,因此发展一落千丈。

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清代“一口通商”为时不长,且局限于对“西洋”(欧美),而对于当时贸易量更大的“东洋”(日本等地)、“南洋”(东南亚)则并非“一口通商”,且江西也非外贸必经之路。

九江内陆集装箱码头。图|图虫创意

清代的江西商业发达,贸易收入主要是“内贸”,而“内贸”主要依靠水运,即通过贯穿江西全境的赣、抚、信、饶、修五大水系,将全省宝货集中于九江这个连通鄱阳湖—长江的“大码头”,再以九江为中心辐射,通过发达、经济的内河体系流通全国。

19世纪末铁路兴起,武汉、南京、天津等既是传统水陆码头,又是铁路干线要点的商业都市继续兴旺;石家庄、郑州等原本名不见经传、如今却成为铁路交会点的城市迅速兴起,而九江、安庆、襄阳等被铁路线长期“抛弃”的昔日“水码头”,就不可避免地被逐步“边缘化”。与安庆所在的安徽、襄阳所在的湖北不同,江西对水运、对九江口岸的依赖更甚。

事实上,早在“环江西高铁带”出现前就曾出现“环江西铁路带”。第一条出省铁路——浙赣线直到1937年9月才全线贯通,此时抗战已全面爆发,这条铁路虽为淞沪抗战立下大功,却长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

不仅如此,这条铁路直到1995年12月25日方完成复线改造,令江西这条“后水运时代”最重要的出省运输动脉长期“肠梗阻”。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鹰厦铁路,虽让江西有了第二条出省干道,但当时的厦门被看作“海防前线”,在客观上制约了这条通道经济属性的发挥。

一些经济地理研究者认为,中心城市南昌带动作用偏弱,是“环江西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他们指出,南昌传统上仅是江西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中心在九江。

江西地处中国多个“次文化地带”的交汇处,境内五方杂处,方言繁多。北部九江和湖北省关系密切,武九客专通车后更有融入武汉都市圈的趋势;西部上饶、鹰潭、景德镇等地经济上更容易被杭州、厦门两个沿海中心城市所吸附;赣南赣州等地“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倾慕广东沿海经济;赣东北的婺源,至今仍念念不忘自己曾长期是皖南经济圈(徽州)的一部分……当一个省的“四肢”纷纷“生外心”,“环江西现象”就很难避免。

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应看到,许多经济上比江西发达得多的省份,也不同程度存在上述问题:“省会不强”,江苏、山东、福建都不同程度存在;“大内斗省”的“称号”,江西周边浙江、安徽、福建几乎个个都有,就更不用说在全国范围内公认的经济发展均衡做得较好的江苏省了;“省内其他城市被省外经济圈吸附”的现象,安徽等省也同样突出,但他们均未出现“类环江西现象”。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省份并未执着于上述痼疾,而是着力于发展省内各“次中心”城市。省内城市各有特色优势、区位功能,充分发挥省的调剂、指导、协调功能,使之成为一个相互配合的利益共同体。同时,通过积极发展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令省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无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些痼疾所带来的制约,甚至将“坏事”变为“好事”。

4 探索“后天水土培养”

环视四周“左邻右舍”的发展,显然在“后天水土培养”方面,江西值得探索一番。

新中国成立后,“小三线”建设客观上让“离沿海最近的小三线”受益不少,江西许多骨干企业、大型国企,都是在“小三线”名义下,从沿海省市抽调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装备,甚至整厂搬迁才得以成立和发展。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江西都属于人力资源优势突出的省份。这个优势,不仅仅在于绝对人口较多,更在于人口素质相对较好(“小三线”和内迁大厂多,拥有相对较多训练有素的熟练工和技工,职业培训优势突出)、距改革开放“前线”近,且风俗习惯不远。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福建沿海曾充斥大量江西适龄男女青年劳动力。

在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包括河南、安徽在内的许多劳动力输出大省开始从政策上积极引导本省劳力“凤还巢”,通过在省内扶植劳动密集型产业,让这些宝贵的人才为己所用,江西在这一方面,完全可以加以借鉴。

内地省份吸引劳动力“凤还巢”的关键,是借全国范围内制造业升级转型之机,吸引沿海开放、发达地区过剩的但在本区内有区位优势、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上仍有充分价值的产能,向本省转移。

江西拥有“小三线”的基础,通过“一水两路”(长江—鄱阳湖水道、浙赣线和鹰厦线),可较方便吸附这些过剩产能,尤其是通过浙赣线吸附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过剩产能,以及通过鹰厦线吸附福建厦门、漳州、泉州等地过剩产能。这两个地区是地方经济、资本活跃地带,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区域内江西籍员工和管理人员较多,如果政策得当,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

江西要做的,就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发展,着力提高国内外投资者的“入驻”积极性,同时,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活力。

5 着力挖掘“次区域”卖点

回到“自贸试验区”,江西定位何在?

且不去谈起步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本省经济及社会发展公认领先的几个毗邻省份,让“环江西”坐实的安徽、湖南两省自贸试验区,实际上都是从省内“次一级”的开发区块——保税区、开发区等基础上发展而来。

安徽自贸试验区的三个片区中,有两个片区是从次一级开发区块发展而来:面积达64.95平方公里的合肥片区,是在面积仅1.4平方公里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基础上发展而来;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芜湖片区,是在面积仅2.17平方公里的芜湖综合保税区基础上发展而来。

这两个片区从次一级开发区起,定位就十分明确,即依托本区域固有优势,紧跟时代潮流。如合肥,是中科大所在地,科技高教优势明显,因此合肥片区的产业定位,是“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芜湖则利用水陆交通便利,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两大片区功能。

湖南的情况同样如此:三个片区中,面积达79.98平方公里的长沙片区,是在面积仅1.99平方公里的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基础上发展而来;面积19.94平方公里的岳阳片区,是在面积2.07平方公里的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基础上发展而来;面积19.84平方公里的郴州片区,是在面积1.06平方公里的郴州综合保税区基础上发展而来。

和安徽相比,湖南方面“依托本区域固有优势”方面相对不太突出,但同样强调“扬长避短,有所侧重”,突出临空、临港对接,打造本区域在大产业链上优势环节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再看江西,其“次一级”综合保税区数量,甚至比上述两省还要多(截至2020年4月27日,共有赣州、南昌、九江和井冈山四个综合保税区)。这些综合保税区多由出口加工区“转制”而来,普遍强调“多功能叠加”,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进一步寻找优势、明确定位,增加对外来企业、投资的吸引力,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推动力。江西理应着力挖掘、定位各次区域开发区、保税区的优势功能、招商“卖点”,为将来升格自贸试验区后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奠定基础。

6 对接国家重点发展区域

2019年10月印发的《江西省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在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依托即将形成的沪昆—京九高铁江西段这“一纵一横”高铁经济带,发挥高铁通道的集聚辐射作用,联动沿线城镇发展,在全省形成核极聚集、轴线拓展、全域辐射的高铁经济发展格局,到2035年基本形成“五纵四横”高铁经济通道,从而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经济格局。

这一规划一旦完成,将彻底改变江西省内缺乏高铁纵贯线,以及对邻省快速交通“出省口”匮乏的格局,对江西省经济发展无疑能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当然,也不能一味将江西省经济的前途寄托在高铁上。

首先,高铁的特点是“载人不载货”,且如配套措施不当,容易强化“一日经济圈”内更大中心城市的吸附优势。江西原本就有“省会影响力弱”的先天不足,一旦“高铁一日经济圈”成型,作为“四肢”的中心城市,其人力、财富和商业消费资源很容易被高铁“虹吸”到就近的外省中心城市,这种现象在一些省份业已出现(如安徽,许多东南部二三线城市被江苏南京“虹吸”),对此,江西应考虑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应对。

其次,“物流”能力必须与“人流”相称,本省内的经济、社会才能得到均衡的良性发展。仅凭“一纵一横”乃至“五纵四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推动高铁建设的同时兼顾“物流”的需要。

必须适时关注的是,作为内陆省份,江西到底打算与哪一个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对接?怎么对接?

江西周围有两个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即南向的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向的长三角经济区。这两个区域无疑是新时代、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哨”,江西在传统上和“长三角”渊源更深(两江总督区、华东六省一市),但改革开放以来则和“大湾区”关系密切,未来无论突出哪个方向,都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这两个区域,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经济发达、制度完善、行政效率较高、社会意识进步的区域,如果在“对接”方面准备不足、配套不明晰,“对接”就会事倍功半。

“对接”绝非一句空话,需要在“硬件”“软件”各方面(尤其后者)做足功课,甚至需要有所取舍,对此要早规划、早启动。

7 重新打开一条“黄金水道”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21年的江西,一个大手笔动作引发关注。

江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江西开年“第一场重要推进会”——全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也同时召开。其中,被称为“世纪水运工程”的浙赣粤运河,虽着墨不多,却被普遍认为“含金量”十足。

根据《意见》:浙赣粤运河由赣粤运河、浙赣运河组成,其中赣粤运河规划全长约1228公里、浙赣运河规划全长约760公里,规划投资匡算共约3200亿元。浙赣粤运河是“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布局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效连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战略区域,重新奠定江西省南北水运大通道的优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简单点来说,浙赣粤大运河的大致路线是这样的:从浙江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开始,溯钱塘江富春江而上,经信江转入鄱阳湖,然后沿着赣江逆流而上至赣江源头之一章水,在江西大余连通广东南雄珠江北支北江的浈水,沿北江南下至珠三角地区。

这条大运河如果贯通,将造就一个纵贯南北的“京广大运河”,就会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将是我国水运史上的一个大手笔,意义非凡。

那么,这项寄托着打通长江与珠江水系、让钱塘江与鄱阳湖“牵手”的大手笔,能不能帮助江西重新打开一条“黄金水道”?江西常年被“环”的命运,能否由此突破?

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重实轻名”,是江西规划未来发展战略所必须掌握的原则。一时背口“环江西”的“锅”并不可怕,只要战略定位扎实、落实到位,则未来可期。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三联书店为库叔提供15本《欧亚之门: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的青铜和铁器时代》赠予热心读者。乌拉尔地区在地理上是欧洲和亚洲的天然分界,由于受到高度军事管制,这片广大区域在西方考古学地图上是个巨大的空白。这部著作极大地弥补了这个缺陷,为我们打开了这扇久掩的“欧亚之门”。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50)将得到赠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