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句诗说的是,一个人常年漂泊在外,有一天回到故乡的时候,离家越近,心反而越紧张。

以至于遇见迎面走来的熟人,都不敢去问家里面的情况。

听下来,这首歌想必,那些出门在外打拼的人懂,那些过年回不了家的人更懂。

常年在外,家乡是最容易思念的。如果说真有那么一条路是坚定的不可阻止的,那就是温暖回家的路

从小生活的地方是最难割舍的,只是现在的社会形式,让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去求生活求发展,心里时常还是想念家乡,于是诞生了“春运”

如今有很多的年轻父母,远离故土,在千里之外的大城市独自打拼。

灯火阑珊时最怀念的不过是家的味道,桌上熟悉的饭菜,自制的腊味。

步履匆匆忙碌之后总想起家中的父母孩子,地里快熟的苞谷麦子以及没离开时的那个夏天。

01 理想,即是“离乡”

灰先森 24岁

大学时,和舍友闲聊,问我以后会不会去别的地方定居。

我当时的回答是否定的,现在想想,当时还是太年轻了。

这些年,一直在外上学,毕业之后来到南方,一年也就回一次,家乡对我而言正在渐行渐远。

很多时候,我甚至忘了家乡的样子,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记。

甚至觉得好陌生,回家路上碰到熟人打招呼,嘴巴张了半天也没说出这人的名字,只依稀觉得有些熟悉,最后只好干笑两声表示回应。

每次回到家里,我都很珍惜在家的那段时间。和妈妈一起做饭,跟爸爸下两盘棋,陪小侄子玩耍,心里也只剩下一个想法:多陪陪他们。无奈假期匆匆而过,不得已只好踏上了归程……

后来也想开了,人是活的,走到哪里都可以安顿下来,家乡可以变故乡,但是,能离开家乡,但是离不开家乡里的记忆。

02 他们的家乡里都留守着老人幼子,牵肠挂肚

王樟涛夫妻,31岁

家庭条件不好,地里那点庄稼也不够一家人吃。我决定和妻子一起进城打工,四岁的儿子和六十的母亲留在家里,等我们过年时回来。

“网络配图”

把行李拿到路旁,等着班车过来,儿子还天真的以为我们要带他出去玩,看着白发苍苍的老母和尚小的幼子,心里一阵泛酸。

“网络配图”

车来了,把行李放上去后妻子先上了车,她说,不想让孩子看到自己哭。

儿子乖乖的跟着奶奶,还以为要排队上车了。

“妈,带娃儿回去吧,我们过年就回来了”

“中,记得常给俺来电话昂”

“知道了,回吧”

说罢我也上了车,看见妻子的肩膀一抽一抽的,我知道那是她在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网络配图”

儿子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开始哭闹起来

“奶奶,我要爸爸,我要妈妈”

“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

……

车上我和妻子都忍着没下车,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说好听点出门打工为了让家人过上好生活,可说穿了还不是自己无能嘛!

“网络配图”

“他们是给你赚学费、房子,给奶奶赚养老金去了……”

“别让爸妈伤心,擦擦泪,跟爸妈说再见吧!”

车开动了,儿子还在原地向我们挥手……

“网络配图”

经老乡介绍,我进了城里一家建筑公司做起了装修工人,妻子进了一家纺织厂当女工,这样的工作,不是啥技术活,很累。从开始的咬牙坚持,夜晚泪水打湿枕头,到第一次发工资的欣喜,我们坚持了大半年。

多少次梦中醒来,怀念家中的幼子老母。快过年了,再干上一段就能回家了!

03 每个“外地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乡,离不开的异乡

李琼 27岁

像很多中二病的少年一样,我小时候就渴望去大城市,那里得霓虹灯下行人来来往往,向往哪里的自由和远方。

毕业后,义无反顾的从山东小城郓城县去了竞争更加激烈的北京,为了能学到更多东西,也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刚去的时候,住在通州一间租金一千二的农民房里,早上挤两个小时地铁去上班,此后的八小时重复着资料整理和打印工作。

每天活的小心翼翼,累了的时候,在那个小小的格子间伸个懒腰都怕打扰到别人。

每个月发薪水的那天,是我最开心的日子,我喜欢买上一块小小的提拉米苏,找一个公园慢慢吃一个下午。

后来,遇到了我先生,他跟我一样也是北漂,我们立志一起努力,在这座城市安定下来。

几年后,我们攒够了首付,买房结了婚,后来,儿子出生了。我很满意,因为我有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即便我们依然很穷。

北京真是个神奇的城市,她不关心你的学历和出身,不介意你家庭贫富,她只看你是否努力。

我害怕过年,因为一旦过年,很多熟悉的不熟悉的亲戚朋友都会在每一天的各种的饭局中出现。

彼此之间并没有那么熟,谈论的话题也免不了是房子车子工资和男女朋友,或老婆孩子。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饭桌上各路亲戚朋友冷嘲热讽过后,回家父母就开始哭诉,表达他们迫切想让小孙子留下来的愿望。还有希望你早点回家,毕竟郓城虽小,起码安稳。

然后你也有点动摇了,那些早已嫁人的童年小姐妹纷纷表示在家过得多舒服。

可她们不会告诉你生孩子、带孩子很苦,也不会告诉你每天在家不工作人会变得懒惰和招来外人的白眼。

你也只看到了她们过得舒服那面,每天只需要带带小孩,喂喂奶,钱等着老公赚就行。

如果你真听了她们的话,你就需要每天带孩子,皱纹悄悄爬上了额头,头发干枯身材走形。婆媳开始吵架,先生也对你变了看法,连每月给你生活费都像在施舍。

再后来,你也开始以过来人的姿态劝那些小姑娘:女人嘛总归要嫁人的,都会变成这样的,你看我多现在幸福……

想通了这一层,我忧心忡忡回到了北京的小家里,开始收拾回家前乱成一团的屋子,越想越憋屈。

倒完垃圾,打开窗户,吸一口新鲜空气。

看着整洁干净的小家和嬉戏打闹的儿子丈夫。过年时听到的种种突然觉得也没那么可怕了。

“去**的!”我想。

这是我自己的日子和选择,不需要别人来指指点点。

我吃的苦,或是享的乐,你们都无从知晓。

如今我有所爱的人,有自己的生活,还有进步的动力,没什么不好的。

故乡的美好,就封存在记忆里吧。而现在的我,立身异乡,却有了更好的生活和盼头,也许有句话说得对:“此心安处是吾乡”。

04 “他们在异乡中追逐着梦想,却忘了家乡”

如今,很多很多中国人选择背井离乡、异地打拼而不愿回家。我们有理想要去实现,有远方要去到达。

所以我们不断减少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心里总想着:爸妈总在那儿,以后有的是机会。

人生的确很长,但能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过年回家之后,一直忙着各种应酬,东跑西跑的,所以真正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晚上到家吃饭的1个多小时,有时候即使父母对面,我也是掏出手机玩个不停。我发现,我能跟朋友煲1个多小时电话粥,但是不愿跟父母多说几句话。”

说起打电话,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前阵子,湖南卫视一档综艺节目《儿行千里》中提到一个问题:你能做到每天与父母通电话吗?

有的观众说,每天打电话不知道聊什么,有的觉得电话里的父母太唠叨,还有观众觉得,每天在朋友圈会发自己的生活,让父母看到就够了……

很多人依然坚信着来日方长,肆无忌惮的消耗着有限的亲情。

因为陪伴太少,我们的父母甚至成了“空巢老人”。

之前看过一则《八旬独居老人街头贴广告求“收养”》的视频:

“不去想养老院,只想有个家”

天津南开区一位85岁的老人在公交站贴纸条,寻求收养人。纸条上写着:八旬孤独老头身壮实,购物做饭家务都自己去做,没有慢性病,退休于天津科研单位,退休金6000元/月,不去养老院,渴望有慈善爱心的人和家庭收养我养老送终,死后不要骨灰,只求余生善待,青年学生、打工青壮年有善爱心者均可。纸条上还留有老人的联系方式。

老人说自己儿子和儿媳带着孙子移民国外多年,他已经独自生活33年

我想,老人的感受一定是:每天起床,面对一个没有生气的空屋子,倍感凄凉孤寂。

很多人觉得,尽孝着什么急啊,来日方长嘛,爸妈又不会跑掉。可是别忘了还有一句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待”,恰恰是这种不着急,让我们忽略了岁月正在一点点剥夺父母的年华。

有人算过: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等我们着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毕淑敏在文章《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余生很长,可陪伴很短。快过年了,留出点时间,买张车票回家,多陪陪父母孩子吧!

尊重原创,感谢原创,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随时联系做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