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7月12日讯(记者蔡青 刘冬莉)7月11日,第十一届湖北(潜江)龙虾节盛大开启。与往年相比,本届龙虾节受疫情影响,人流被限制,展会面积缩小一半,但活动异彩纷呈,融入文化、科技、直播等多种元素,看点十足。

看点一:美食盛宴,让人大饱口福

进入博览会现场,一阵香气扑鼻而来。原来,各参展商在展位纷纷支起炉灶,现场烹饪出一锅锅味道鲜美的小龙虾供人品尝。有油焖大虾、蒜蓉虾、蒸虾、卤虾……

游客们慢慢看,细细品,遇到“捡漏”价,毫不手软果断下单。

看点二:文化元素,增加品牌内涵

7月11日,由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报告,2020年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2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比去年同期GDP增长4个百分点,再次荣登中国龙虾区域品牌第一名。

在龙展馆,潜江龙虾的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有的轻歌曼舞,有的犹抱琵琶。

以翠竹、古香古色的章华台为背景,一位古典美女轻抚琴弦……在虾稻展区,参展商别出心裁的设计引人驻足欣赏。

文创展区,Q萌可爱小龙虾公仔,小巧可爱的冰箱贴,还有印有小龙虾图案的T恤衫等文创产品吸引眼球。

7月12日上午,央视“喜上加喜”栏目组开进潜江,观众冒雨观看,不少青年男女踊跃上台“派对”,才艺表演引起阵阵掌声。

看点三:科幻色彩,更添龙虾魅力

开幕式现场,国内首部以潜江龙虾为题材的科幻作品《龙虾星球》IP正式启动。该小说作者之一是国内科幻最高成就奖“银河奖”“星云奖”获得者江波,他在当日的《龙虾星球》IP商业合作洽谈会上分享了创作历程,并代表作者向教育系统赠送《龙虾星球》签名图书。

自去年全国首个“中国科幻作家村”落户潜江曹禺文化产业园后,烟雨江南、江波、宝树、阿缺等科幻大咖纷纷入驻作家村,用一年时间集体创作出这部以潜江小龙虾为素材创作的现实主义科幻小说。

看点四:网红云集,直播成为主流

在展会现场,举着自拍杆、拿着耳麦的美女网红主播随处可见。她们时而流连于各展位,介绍参展商品;时而撸起袖子大快朵颐,馋得网友口水直流。

参展商家在各自的展台上也竖起了补光灯,开启疯狂直播带货模式。

今年因受疫情影响,主办方对参展人流量进行控制,不少展商便将目光盯上了线上直播。

据统计,此次参加龙虾节的主播人数有近百人,截至11日下午4时,网络直播销售额已达1126.52万元,其中抖音销售额612.18万元。

看点五:科技助力,吃虾变得简单

如果不想去餐厅吃堂食,又不会自己动手做饭,能否在家吃上一顿美味的小龙虾?

没问题,湖北神尊公司研发出来的自加热小龙虾满足你。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其他小龙虾食品不同,这款已调好味道的小龙虾还带有加热包,打开后便自动加热,且味道鲜美、虾肉Q弹,十分方便。

看点六:感恩山西,特制爱心龙虾

疫情期间,山西援鄂医疗队驰援潜江,潜江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恩情。

在本届龙虾节现场,处处可以看到感恩的元素。一款限量发售的小龙虾产品,还打上“感恩山西”的字样。

看点七:虾农卖萌,一袭蓑衣现身

展会现场,一位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的人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他的脚下,还有一个长长的网兜,被称作地笼。

原来,这位“虾农”的装扮正是潜江当地最早一批虾农的打扮。

“利用小龙虾贪食的习性,捕捞前停食1~2天,将放有鸡肠等诱饵的地笼中放入虾池中,引诱小龙虾进入地笼。”在他绘声绘色的介绍中,人们了解到潜江小龙虾的养殖历史。

看点八:主打绿色,凸显生态农业

潜江虾-稻产业链,催生出一批科技种养、绿色生态的农副产品。

莲藕“白脆美”的秘诀在哪?华宇农资的负责人透露:奥妙在于施肥。

该公司研发出的一种“惊碳号”肥料,以微生物和有机碳为主,不添加其他化学成分,种出来的莲藕个大、口感好、营养丰富,还能抗重茬。

一种名为“满园果一号”的苹果梨,成为此次展会爆款,开展仅半天就销售了1万多件。

湖北满园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老板章龙说,这是他从38个品种中精心挑选、培育的3个品种之一,坚持只施农家肥、只打生物药,果实汁多皮薄。

看点九:展区一角,隐藏网售冠军

今年,国内龙虾市场受到冲击,但潜江一些龙虾周边产品却逆势增长。

“晓飞歌”调味料创始人刘晓飞说:“现在忙呀!每天几千单,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6点,打单机器都坏了几个。”

原来,受疫情影响,很多人在家里自己烹制小龙虾。晓飞歌瞅准时机,早早就进行了线上直播、淘宝天猫宣传等活动,还花重金邀请薇娅、李佳琦带货。

短短5个月内,销售额已达2200万元,稳居淘宝第一,成为今年龙虾相关产业当之无愧的“网红”产品。

看点十:云上签约,近年成果最丰

11日下午,“一节一会”经贸招商活动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总要求,本次龙虾节签约仪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受疫情影响不能前来现场的项目进行“屏对屏”云签约。

此次共有58个项目签约成功,协议引资总额308亿元,是近几年来节会期间签约数量和金额最大的一次,涉及产业发展、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