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贫寒农家,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国家干部,他一生勤奋好学,靠着对艺术的痴迷又成为一名书画家。四十余年来,他一点一滴学习传统的笔墨法则,在把前人的技法转化为自己的笔墨的同时,更从音乐、文学和书画理论研究等领域不断地创新,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他态度严谨,并涵养出“五日一水,十日一山”的书画创作状态。他就是甘肃镇原书画界极富盛名的朱安平老先生。
朱安平1954年出生于镇原县屯字镇。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文化馆系列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朱安平长于音乐,精于国画,所画梅花曾获世纪龙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展出。被《人民画报社》、《中国画报》出版社、编缉出版的《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全国十几种典籍入编,《艺术评论》、《文艺报》、《美术观察》、《甘肃书画报》等十几家报刊发表作品200多幅,美术论文27篇;出版《中国画论》、《画梅论》、《中国画意象造型论》、《吴昌硕研究》、《铁骨梅花》、《花鸟画集》等。更是出版发行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朱安平》成果集。
拜读着朱安平的简历,怀揣敬畏之心,近日,笔者采访了朱安平老先生。初次和他见面,虽然年近古稀,却见他精神抖擞,眼不花耳不聋,腰杆挺直风度翩翩,气宇不凡,给人印象中,俨然一位温文尔雅的中青年气派。这与他退休多年一直笔耕不辍,始终用他手中的画笔,去描绘他精彩的人生关系很大。“我总觉得人上了年纪了不要服老,要始终以饱满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去生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我始终认为我并没老,而且越活越年轻了”。这是朱安平用来激励人们的一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话语。
俗语说,莲花出自淤泥中,英才常出贫寒家。朱安平小时候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学校毕业后在家务农,姊妹6人,朱安平排行老大,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让朱安平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在他15岁那年和同村的人到平凉泾川县荔堡乡问城村去碾场(帮别人家收麦子),一行7人中,他的年龄是最小,要步行到一百多里外的问城村,所带的干粮半天就吃完,后面只有饿肚子赶路,但他还是咬牙坚持到了碾场的地方。在当时碾场中,东家只管饭,不管住,他们就在麦场的草垛上睡,晚上蚊子叮咬,露珠湿身,但是他咬牙坚持了半个多月一人收割了50亩小麦,正是有这样的经历,从而塑造了他不怕吃苦,不畏困难的坚韧品格。
出山放羊听别人吼信天游,地里干活听别人哼劳动号子,朱安平竟然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且是爱得一发不可收拾。在艰难的岁月里,朱安平始终没能放下对音乐的执著爱好。那个年代一根笛子一毛七分钱,他非常喜爱,但是家中没有多余钱给他买笛子,他上山挖药材,省吃俭用,积攒了几年才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把笛子。对这把来之不易的笛子他爱不释手,经常是白天练、晚上练,在他的异常天赋和不懈努力下,他终于略有小成,被特招到镇原县剧团当起了剧团的乐手。后来他进入县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并担任起了馆长。
在担任文化馆馆长期间,他获取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的身份。俗话说,琴通书画。正是有这样的底蕴和环境,朱安平看到大家的书画作品,怦然心动,也让他萌发了练习书画的念头,但让他真正转换到书画界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有一天,正在上班的朱安平被一位60岁的老人敲开门,询问到朱安平的职位后,索要一副书画作品,因为朱安平在这方面没有涉猎,拿不出像样的作品送给老人,老人说道:“镇原是文化大县,你一个文化馆馆长不会写字、画画怎么能胜任如此重要的岗位?”正是由于老人的一句话,朱安平下定决心,开始学习书法绘画。
1985年,朱安平开始学习书法,他经常向大家请教,白天有空就练,白天工作忙夜晚练,而这一练就是8年。1993年,朱安平觉得自己在书法上上升空间有限,他就开始学习绘画。当时,单位有很多同事都是学习绘画的,为了当初老人的一句话,朱安平本着将单位的同事培养成书画家的初衷,他不断自己学,而且还带着同事学,不断参加大大小小的书画展,或许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朱安平对绘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安平看到一副梅花作品,这幅作品怎么也不入他的眼,不是因为这幅作品不好,而是他认为这幅作品没有灵魂。朱安平认为梅花应该有一种民族的精神,他要画属于自己理解的梅花。于是他自己买了一些专业画本,学习画梅知识,自己试着调色,画自己理解中的梅花。就这样,每天他就画一幅小作品,或创作或临摹。慢慢的他的梅花让周围人惊奇,他的梅花有一种“铁骨”神、“铁骨”韵。后来的的一幅“铁骨”梅花作品在同事的鼓励下参加了全国绘画作品赛,并荣获金奖,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多幅作品相继获奖。后来他半开玩笑的说道:“我的初衷是促动同事们成绘画家,倒是先把自己摧生成了画家了。”
正当朱安平的铁骨梅花崭露头角时,家中一场变故让他经受了巨大的打击。两个儿子因病因故先后离开了他。两个儿子的离去,让朱安平和妻子天天以画为伴,朱安平天天画梅,甚至整夜整夜的画,他的生命里只剩下梅花了。朱安平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梅花上,他说:“我画梅,是用心去画梅,心却在滴血,流出来的只有梅花了。”正是有这样的感情投入,他把他的人生经历全部凝聚到笔尖,凝聚在梅花上。采访中,朱安平的爱人刘玉珍告诉笔者:“在那段时间里,他画梅,我画山水,我们都是整夜整夜的画,如果没有绘画我们早就垮塌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1年,坚持创作几十载的朱安平终于证明了自己,凭着热爱、坚持、创新,他在成千上万名画家中脱颖而出,成为镇原县第一位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画家,刷新了本土画家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零的纪录。对于在镇原成长的朱安平来说,这无疑是最具有意义的褒奖,也是业界对其实力的肯定。朱安平笔下的梅花,气盛、意浓、笔新、情沛,缤纷烂漫,铁骨生春。他没有沿袭古代文人的超凡避世和孤芳自赏,而总是给人传达一种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朱安平时常以“我是梅花,梅花是我”自喻。著名美术评论家吴启钊在《中华名流》杂志上发表评论:“欣赏到朱安平的梅花作品,觉得甚是惊奇。梅非梅,却是梅,铁骨铮铮,堪称铁骨梅花”,原甘肃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冯树林更是这样评价道,朱安平用梅花这一个小小的题材,要画出人生百味,是很困难的,他以梅花喻人、喻己、喻天下事,作品似山非山,似梅非梅。他的这种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的,也是建立在哲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知识之中的,更是建立在自我修养,奋发向上的基础之上的。在从事绘画创作的同时,朱安平还着力于美术理论研究,他将多年来在梅花题材的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体会、思考和感悟进行归纳总结,先后出版了《中国画论》、《画梅论》、《中国画意象造型论》、《吴昌硕研究》、《铁骨梅花》等理论研究书籍,这些书籍详尽的介绍了作者的绘画观点和艺术理念以及他不断求索的精神。文艺报文艺专栏专门设立了朱安平美术理论研究专栏,连续刊发其理论文章。《文艺报》美术书法专刊主编王爱红这样评价道:“朱安平画梅理论研究著作对中国画梅创作贡献和借鉴意义重大,我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
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新作为。作为本土的画家,交谈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进入中国美协后的朱安平并没有任何想要躺在功劳簿上享受成绩的迹象,反之,他感觉自身的责任感更强了。为了更充分的实现人生价值和承担时代使命,朱安平每年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文化教学活动。每年都会参加文化三下乡活动,他的足迹踏遍了镇原县的所有乡镇,免费为群众绘写书法绘画作品多余幅。在国家大灾大难面前,他毫不犹豫,积极捐赠作品。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和学生捐赠了32幅精美作品,第一时间送达灾区,给灾区人民莫大的精神鼓励,他希望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应该向梅花一样越挫越勇。同时,在文化培养方面,他倾囊相授,他培养的学生,有多人相继获得国家省市美术或书画协会会员。
先精微而后可以狂放,至熟练而后可以通神。艺术技巧的精微与熟练,是无止境的。朱安平的艺术创作之路越走越好,他也像一朵“铁骨梅花”,在陇原大地上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记者:田永昭)
来源:镇原县融媒体中心
1.文章《“朱安平“朱安平作品价格》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朱安平“朱安平作品价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