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 图片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 丁慧)4月17日,在2021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企业何为”主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表示,全球范围的碳中和共识,标志着一个旧发展时代的结束,新发展时代的来临。实现碳中和会带来巨大的机遇,也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全球碳中和共识标志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

张永生介绍,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碳减排是经济发展的负担。那时各国的谈判策略都是希望其他国家多减排、本国少减排。短短十年,世界仿佛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全球碳中和共识已然形成,不仅发达国家提出净零碳排放目标,以中国为引领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出碳中和目标。

过去说到现代化,大都是将现有发达国家作为经济现代化的目标。一些人认为,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中国现代化的明天。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简单翻版,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对发达国家和中国来说,都是新事物,因为现在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发达国家站在大体相同的起跑线上。“这也意味着,中国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将以新的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

张永生表示,实现碳中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并不容易,是一场生产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碳中和目标有很多观点。乐观者认为,碳中和目标带来了数十万亿甚至百万亿级的投资机会。这种说法大体是对的,但这些市场机会能不能转化成现实,则需要具备很多政策和市场条件。

还有一种乐观派——技术决定论者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就是依靠新的技术突破。他们认为,在不改变现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碳中和只是像替换一个汽车零部件一样,用新能源替换化石能源就能实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些悲观派则认为,在中国,尤其是一些化石能源行业可能会认为,转型会有非常大的困难。这个是非常现实的困难。政府要给予特别的支持,帮助他们转型,并创造新就业机会。还有的人认为,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化时就提出碳中和目标,这可能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种思维,可能更多的还是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考虑问题,一旦跳出来,就会看到大量新的机遇。

在张永生看来,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实际上代表着一个旧发展时代的结束,一个新发展时代的来临。实现碳中和目标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准备好,很多行业、地区、部门可能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绿色转型是从一个结构跃升到另一个新的结构。一旦采取行动,很多在旧结构下完全想不到的新机会,就会跳出来了。

碳中和有望开启中国下一个40年发展奇迹

张永生认为,碳中和意味着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碳达峰、碳中和两个概念经常被连在一起谈,说实现碳达峰之后再实现碳中和。但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其实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

碳达峰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也可以实现,只是力度不一样,实现的时间或早一点、晚一点,实现的峰值高一点和低一点的区别。但是,要实现碳中和,则意味着中国现在一百多亿吨的碳排放,要全部消除掉,其中大部分通过减排,小部分通过“中和”完成。中国目前的一百万亿元GDP,正是建立在这一百多亿吨碳排放的基础上,而2035年经济还要倍增,新增约100万亿元GDP。考虑到2030年碳达峰,大体上相当于这新增的100万亿元GDP都是零碳甚至负碳。这就意味着,现在整个经济大厦的根基要发生彻底改变,包括衣食住行所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要改变。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不是只和搞环保行业的人士相关。

张永生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在讲生产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到节约型。但是,现在讲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同以前不是同一个概念。过去强调效率提高、技术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但现在要解决的是全球碳排放问题,转型要从生产的内容到生产的方式都发生彻底的变化。我们生活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消费的东西也要发生改变。

张永生认为,碳中和有望开启中国下一个40年发展奇迹。从1978年到现在,是中国的第一个40年发展奇迹。当初没有人想到,中国会在40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发展奇迹,更多的还是在走传统工业化道路,最终难以持续。从现在到2060年正好40年,也是全球进入新绿色发展时代的40年,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经济体系将会被彻底重塑,从发展理念、生产和消费的内容、资源概念、商业模式等,都会发生很大改变,大量新机遇会出来。如果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未来40年有望出现新的发展奇迹,而这个发展奇迹,不只是经济增长,更是发展质量和人们福祉的提高,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不彻底转变发展方式,碳达峰一百年也无法自动实现碳中和

过去十年,新能源成本大幅度下降。原来人们认为成本下降空间比较小的风电,也有大幅度下降。今后新能源将是成本非常低的能源。这就是市场神奇的力量。任何一个产品刚出来时,价格都会很高,但是随着市场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成本越来越低,最后成为低价的普通商品。因此,如果我们理解市场的作用机理,“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等的增长前景,根本不用担心”,张永生介绍说。

就太阳能光伏而言,2000年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规模很小,但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远远高于美国。风能发电装机容量也一样,2018年就已经远远地把美国甩在后面,并且仍在高速增长。同样,2008年时,中国电动汽车推广异常艰难,现在中国的电动汽车使用数量已经远超英美等国家。我国在新能源和电动车等绿色经济新领域,不少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势,包括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市场份额等。

张永生认为,在实现碳中和的战略上,中国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要跳出传统工业化思维,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理解中国的碳中和战略。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低碳经济+低中和”,而不是“高碳经济+高中和”。换句话说,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碳中和,而不是只是减碳这个单一维度。

另外,要实现碳中和目标,现在就应该采取强有力措施转变发展方式,而不是等碳达峰之后开始转变。如果不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即使碳达峰一百年,也无法自动实现碳中和。从现在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GDP还要再新增一倍。这是中国碳中和的窗口期。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加快行动减排,就会被锁定在高碳路径,等碳达峰后再转换,实现碳中和的成本就会非常高。

编辑 柯锐 校对 杨许丽

来源:新京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