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荃』全荃 哪里人

2023-03-27 05:09 36次浏览 财经

最近,凤凰卫视一位90后学霸美女主播全荃在网络走红。

年纪不大的全荃,不仅长相甜美,工作能力也十分突出。

全荃小时候,因为比较精灵可爱,在学生时期就担任了电视台少儿节目的主持人。

那段经历让她对这个职业产生了兴趣。

长大后,她以高考总分第一的成绩被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录取,而后又攻读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硕士学位。

毕业后,全荃顺利进入港闻组实习。

实习快结束的时候,主管找到全荃对她说:“你不当一个好记者,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好的新闻主播的。现在北京记者站正好有空缺,你敢不敢去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时政新闻?”

记者显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但为了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让自己有更长远的发展,全荃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全荃转战北京,开启了她的记者生涯。

在北京工作期间,全荃恰巧碰上了重大事件的发生。

虽然是一名新人,但全荃义无反顾地前往前线。

当时在一起爆炸事件中,现场有位武警过来劝她尽快离开,因为不稳定的因素很多,很危险。

武警告诉她,救援是武警的工作,媒体并不参与救援,可以尽快离开。

听完武警的话,全荃觉得拍摄也是她的职责,不靠近现场就无法拍到一手的消息。

虽然很艰难,全荃还是坚持到完成工作。

收集到一手资料后,全荃还不忘认真学习事件报告方式,慢慢地完善自己作为新闻人的技能。

后来调回香港,全荃又多了一个身份——主播。

有了媒体经验的全荃,依旧用心投入做好“主播”这个角色。

如今,凭借一点一滴地突破与积累,全荃成了凤凰卫视90后新生代主播之一。

杨绛先生曾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选择不好走的路,不对自己的人生设限,你会发现人生也有别样的风景。

如果你也想过不设限的人生,欣赏不一样的风景,看完下面的概念,你或许会有所启发。

01

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是指在对时代、个人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预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职业倾向等进行综合权衡,确定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并为之设定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

例如,2014年日本首富、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办人孙正义,在19岁时就制定了“人生50年规划”。

孙正义如是规划:“无论如何,20多岁的时候,正式开创事业”;“30多岁的时候,至少要赚到1000亿日元”;“40岁的时候,一决胜负,为干出一番大事业,开始出击”;“50多岁的时候,成就大业;60多岁,交棒给下任管理者。”

职业生涯需要规划。

有规划与没规划,是不一样的人生。

规划是对于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全面、深刻思考。侧重的是方向的正确性、引导性,至于具体的细节,并不求100%准确,即便有很大的出入,也不影响规划发挥作用。

规划可以让你用更长远、更全面的思维去思考。

避免自我设限,你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让你有长远清晰的行动目标,从而防止固步自封、自我妨碍。

简单来说,我们做生涯规划准备,就是持续、彻底地思考以下3个关键问题:

①我想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和兴趣。

围绕这些问题,你要以终为始地去思考生活意义,想象一下:如果别人给你开追悼会或者写墓志铭,你希望给你盖棺论定的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不要去考虑可行性,只关注于自己的渴望程度。如果其它条件都具备,你最希望达成的是什么?

②我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你的性格、能力和经历。

围绕这些问题,你首先要去量化自我,避免巴纳姆效应,尽可能准确地获得自我认知

例如:内外向、独立程度如何,通常是什么样的心智模式,潜意识和自我意象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负性情绪管理水平、情商有多高等等。

接着,要思考自己的经历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天赋,有什么经验可以迁移,是否可以从中找到差异化的竞争力;然后,把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发掘能力。

③我可以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环境。

每个人都身处特定的时空,意即: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组织。

这些外部环境,就会限定我们的选择。比如说,飞机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没有飞行员、空乘、机场管理这些岗位。

思考这个问题,一是观察当下的职业分工,看看哪些行业、哪些公司,能够提供最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环境,让自己价值最大化,更快地进行资源增值;二是要预测社会变化的硬趋势,因为最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也许当下还没有产生。

02

舒适区

舒适区指的是你习惯待着的位置,习惯扮演的角色,习惯相处的人,习惯表现的态度……总之包含了你所习惯了的一切事物。

舒适区虽然有其正面价值,但从负面来看,我们会过于习惯舒适区,并把自己局限在这个区域内。

停留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中,“舒适”固然是舒适,但是带来的会是思想上的懒惰,行动上的停滞,作风上的懈怠。

所有的问题来源,都是由于我们过于依赖舒适区。

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好比是温水煮青蛙,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不知不觉间被煮死在热水中。用成长角度来看,就是成长处于停滞状态。

想要拥有不设限的人生,就需要扩展舒适区。

扩展你的舒适区,有以下几个建议:

①尽早进入学习区

如果你早进学习区,将来你会发现更容易走出舒适区。一旦你迈开步子,随着时间推移,这么做会变得更加容易。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解释说,当你走出舒适区,你会习惯于最佳焦虑状态。

“有成效的不适感”,正如他们对此状态的称呼,对你来说会更常见,在表现变差之前,你将愿意走得更远。

②提高核心认知技能

行业与行业之间虽然差异很大,但对人才的要求,却有很大的共性。

比如: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如何表达?如何创意?诸如此类,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需要这些认知技能。

掌握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自信地在新工作上说,即便起点低,但学习速度快,很快就可以达到业内领先水平。

③刻意练习

扩展学习区的关键,就在于在你可接受程度内扩展舒适区,有一点点不适,但还不至于痛苦。

我们以阅读为例,在选书中,精读君提到“我们需要坚硬的阅读”,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个。

尽自己所能,攻克一本有难度的书,特别是某个领域集大成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同类型普通的书,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03

成长心态

成长心态是指具有一定持续性的心理状态,认为个体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也就是说,通过努力,我们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编剧,她写的新戏即将开工了,于是她在微博发表了一段感动的心情。这时,有网友评论说:“没啥名气就不要拍了,等有实力时再拍也不迟。”

对于网友的评论,这位编剧的回复是:“实力不是等出来的,是一直做一直做一直做干出来的。”

这就是成长心态。

拥有成长心态的人,他们更加倾向于去注意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他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自己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功。

想过不设限的人生,你需要培养自己的成长心态。

一般而言,培养成长心态,有3个方面的考虑。

①正视失败,积极失败。

在固定心态的人看来,每一次表现,都将被看成是对能力的一次定论性衡量,失败永远地决定了这个人。

因此,每当事情变得困难时,固定心态的人,就不敢再行动和尝试,担心失败会影响自己的声誉。

然而,成长心态的人并不认为一次失败,就能够定义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

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失败,我们就可以培养成长心态。

②保持开放,避免习惯性防卫。

固定心态的人,观点也经常固定,比较封闭,很难听取不同的意见,即便这个意见具有相当的可靠度。

这也就是习惯性防卫。具体的信号,比如说,有些人听到别人说了一句,第一反应就是抛出一个反驳。

习惯性防卫会让你产生消极心理,不利于自身成长。

③看淡成功,以终身学习者自勉。

固定心态的人,如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就会变得保守,会通过选择低风险和已经熟悉的任务,停留在舒适区,来尽力避免失败。

而成长心态的人,则没有那么看重成功。

这让他们能在所处领域不断精进,也就更有条件成功。

04

自我驱动

电影《风雨哈佛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主角丽丝,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由于父母吸毒,丽丝从小就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饥饿的时候,甚至用一管牙膏来当晚饭。

虽然受父母虐待,但丽丝仍然爱着父母。但可叹又无可避免的是,丽丝的家庭破碎了:在丽丝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

贫穷的丽丝,流落街头,只能靠捡垃圾、乞讨过活。她整夜乘坐地铁,只因在这里才能入梦。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一次偶然的机会,丽丝认识了另一个名叫佩吉的女孩。佩吉曾经过的也是类似的生活,但现在有一份工作,与朋友合租了公寓。

于是,丽丝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我需要一次机会,爬出我出生的那个环境”。

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才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

后来,她用真诚的态度,感动了高中的校长,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在漫漫的求学路上,丽丝开始了征程。

她一边打工一边上学,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学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

为了支付大学学费,她努力尝试并申请各类奖学金,最终获得了《纽约时报》的一等奖学金。

她在申请里写到:“我想和人们站在一块儿,不想在他们之下。我想去哈佛,做受教育最高的人,读所有最好的书。”

克服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影片的最后,丽丝迈着自信的脚步,以全优的成绩,走进了哈佛大学的学堂。

这就是自我驱动,即自我提供动力,驱使自我行动。

生活中,人们常常借助外部驱动来驱动自我,例如金钱奖惩、表扬批评等。

但这些外部驱动力量,如果没有结合自我驱动,效果往往会打折扣,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想想我们学生时代学了许多年的英语,如今你还能用多少?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本身在学英语、用英语方面,并没有足够的自我驱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学好、用好。

自我驱动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避免自我设限,你需要驱动自我,让自己成为驱动力的来源。

因为驱动能力不足的人,会不知不觉地降低自我要求,得过且过。

一般来说,驱动自我,你要学会从挖掘持续的内在动机开始。

05

即刻行动

《社交网络》电影里,讲述了一个创业市场上著名的故事。

众所周知的Facebook,其最初整套架构性的设想,来自Winklevoss兄弟。

他们有一次见到扎克伯格,就跟他讲了整套想法。扎克伯格听后认为太精彩了,想要一起干。然而兄弟俩却说:“我们想想。”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

扎克伯格没有浪费眼前的机会,回到宿舍后,他马上就开始动手,写代码,请教高人,见投资者。

在扎克伯格已经热火朝天干起来的时候,Winklevoss兄弟还在酒吧喝酒、准备自己的皮划艇赛……

最后,等知道一个叫Facebook的东西已经崛起,他们才慌张失色地跑上门去要钱,于是就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虽然Winklevoss兄弟拿到了一些赔偿,不过相比于Facebook当下的发展态势,这些赔偿仅是小小的一部分。

扎克伯格之所以能赢得这场胜利,关键就在于即刻行动。

即刻行动,就是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采取的及时有效的作为。

行动科学家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

因为人们的机智行动,是基于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多数技能又都属于隐性知识范畴,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其实你有能力做到。

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可能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识。

过不设限的人生,想得再多,不如先行动再说。

最后,用《人生不设限》中的一句话来与大家共勉:

“生命中的挑战,会让我们更明白自己真正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愿你最终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