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进—陈思进视频?

2023-03-26 18:35 21次浏览 财经

(思进注:各类“美国衰败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有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储被捕的某“财经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庞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国凭什么》(2012年出版)介绍了美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教育、营商、民生等方方面面,现在看来并不过时。那就从4月2日开始,特选摘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4-3-8 证券化陷阱套牢世界

(接上)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期间,投资这种次级债券是有利可图的。几乎世界任何一个投资银行都购买了这种次级债券。然而这样的价格上升最后只是依靠货币增长为支持,造成了巨量泡沫。房地产价格达到极限,再也没有“傻瓜”愿意接手购买的时候,市场交易无以为继,房价开始下跌,使得银行提高利息,加重了贷款人的负担;这些次级信用的贷款人很难正常的还贷,于是整个次贷的资金链中断,危机就开始爆发了。

那么,这种债务证券化的手法,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自从20世纪初的大萧条以来,美国经历过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面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无常和储贷机构的金融欺骗行为,政府最终不得不以财政(融资)手段来解决危机。1989年美国债券市场发生危机后,成立了清债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简称RTC),收购处置破产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清债信托公司采用了一种金融技术——证券,将利息和本金以交易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此,一个新的群体,证券投资者出现在储贷危机中,他们变成了贷款的拥有人,有权获得利息和本金。此后证券化一发不可收拾,从汽车贷款到商业抵押贷款,全都被包装成证券,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证券化竟出人意料地解决了储贷危机,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简直是振奋人心之举。

证券化并非清债信托公司首先使用,开创之功应归于房利美和房地美(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美国最大的两家非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以及联邦住房管理局(FHA)。不过,是清债信托公司首先证明证券技术适用于所有商业类型的贷款。不仅如此,清债信托公司为了使证券化通行无阻,还建立了一套法律和会计规则,以及投资者从事证券交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到了20世纪 90 年代中期,清债信托公司由于运营出现问题倒下了;于是,华尔街兴高采烈地接过了证券化的方向盘。由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已经废除,没有分业经营的限制,不仅投资银行可以做证券化业务,商业银行也可以做,一时你追我赶,蔚然成风。

华尔街的银行家采用证券化手段,首先通过信用卡这一大众市场,利用借款人的信用分数和针对性的直接营销技巧,使银行得以将信用卡发放给数以百万计的中等收入、甚至低收入的家庭。银行在这一领域,本来受制于他们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缺乏足够的存款或资本。一旦对信用卡进行了证券化,就解除了这一束缚。银行不需要存款就可以放贷,这时由投资者购买由信用卡抵押支持的证券,资金来源已经不是问题。是投资者拥有了持卡人的贷款,而不是发卡银行,于是银行尽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信用卡贷款因而剧增,到了90年代中期,应收款增加了一倍。

证券化的威力体现在繁荣时期的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上。当美国国会取消了对非抵押贷款债务利息的减税之后,对第二套房的按揭贷款在80年代后期快速膨胀,因为房屋净值信贷额度的利息依然可以抵税,房主如果缺钱花,可以用自家的房子作抵押,以低成本和简便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贷款,随意购买游艇、豪华车、珠宝项链等。到90年代中期,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几乎增加了3倍。

于是,银行传统的保持资产负债表前提下的贷款模式,迅速让位给新模式——将贷款证券化并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银行业这一新模式被监管机构全面认可,因为银行并不拥有贷款,也就不需要承担风险,这就减少了储贷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这些贷款所涉及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转嫁到投资者身上了,换言之,风险实际上被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金融体系。

但是,最活跃的信用卡、房屋净值和住房建造的放贷人还不是银行,而是一些金融机构。因为贷款已经证券化了,这些金融机构无需吸收存款,所以不像银行那样受到监管机构的监控。如果金融机构破产了,纳税人不会受损失,只有金融机构的股东和其他债权人会亏损。因此,金融机构便为所欲为,越来越疯狂,甚至毫无顾忌地降低或完全违背传统的贷款标准。

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敲响了有关限制证券的警钟。拖欠债务、违约以及个人破产案例开始增加,不应该得到信用卡以及房屋净值贷款的家庭首先陷入困境。这些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曾经引发了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从东南亚负债的经济开始,一直延伸到俄罗斯,最终导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1998年秋季,有几天市场上所有的交易都停止了。在美联储调降利率,房利美和房地美迅速购买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给市场提供了急需的流动性之后,恐慌才平息。然而,证券化浴火重生,借金融创新的活力,十年之后,变本加厉,催生了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后续的全球金融危机。

下面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既然这些金融衍生品带来的的证券化后果如此不堪,为什么美国和全世界的投资者一直无所警觉,趋之若鹜呢?(待续)

2011年10月写于纽约哈德逊河畔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