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习主席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认识理解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1976年10月,我们党一举粉碎“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的结束。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国经济遇到严重困难,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决定从 1979年 1月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全会作出的这项决策,解决了1957年以来没有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由此,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全会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提出要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等九人为中央委员;选举出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召开后,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决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实际上已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处于封闭状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正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全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开始了中国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从此,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幕拉开,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伟大转折点而载入光辉史册,其重大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检验愈益深远。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编辑:龙亚蒙

主管|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

主办|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宣传处

值班编辑:李沛儒

邮𠃊箱:gfdxwx@163.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