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台电视机、第一代超短波通信电台、第一代航空抗干扰电台、第一代铁路列调电台、第一代海事自动识别系统……

作为一家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电子骨干企业,七一二(603712)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公司始终服务于国家及国防战略,专注推进我国专网无线通信行业的发展。

2018年初的成功上市,令七一二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期。上市两年多来,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超过10亿元,经营业绩也呈现持续高增长态势。在今年疫情影响下,公司前三季度仍然实现了50%以上的业绩增速。另一方面,公司今年还入选了国企“科改示范行动”,这也将进一步释放七一二的改革创新活力。

伴随着在研发投入领域的不断加码以及企业改革方面的持续深化,七一二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那么,七一二的成长密码是什么?未来经营规划重点又在何处?

近期,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七一二,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与证券时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王冰洋面对面深度对话,解码七一二的发展历程。

采访:证券时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王冰洋(左)

嘉宾:七一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

军民两大板块齐发展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天津市区以东40公里,其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七一二便坐落于此。

刚走进七一二企业展馆的大厅,采访团便被一台披着红花的木质老式方型电视机所吸引,这是1958年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台电视机,它被称之为华夏第一屏,同时这也承载着七一二的历史记忆。

回忆起七一二的发展历程,公司董事长王宝向记者娓娓道来。七一二的前身为始建于1936年的湖南电器制造厂;1953年,更名为国营天津无线电厂(代号国营第七一二厂);1985年,国营第七一二厂变更为天津通信广播公司;2004年,组建了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有限公司;2016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2018年,七一二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作为一家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军工企业,这个以代号命名的上市公司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或许有人会问:七一二究竟是做什么的?

“公司的前身早期叫国营无线电厂,公司的无线电业务分为两块,一是军用通信,另一个是民用通信。就军用通信领域而言,公司是唯一一家可以实现全军种覆盖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陆、海、空、火箭军及战略支援部队。”王宝告诉e公司记者。

另一方面,七一二在民用领域的发展空间同样巨大。据介绍,公司是我国铁路无线通信设备定点企业和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自主研发的无线通信设备应用于“复兴号”、“和谐号”等高铁列车,目前正在积极研制基于新技术的下一代铁路无线通信产品。同时公司研制了基于LTE技术的下一代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终端及系统产品,参与了多个城市多条地铁、轻轨线路无线通信系统项目的建设。

在新基建的背景下,轨道交通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得到业内普遍共识。按照轨交行业的通行分类,轨交市场分为国铁市场(也叫“大铁市场”,由国铁公司投资的铁路,包括客运铁路和货运铁路)和城轨市场(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地铁、轻轨等)。

那么,对于七一二而言,该如何把握这难得的市场机遇?王宝告诉记者,整体来看轨交市场前景广阔,公司在两个细分市场均有战略布局,未来公司将不断加大在民用通信领域的投入。“对于民用通信板块,公司计划到年底之前成立独立子公司来营运,同时也不排除通过投资或者产融结合的方式布局轨道交通5G产业,从而加快公司民用通信板块发展,这种产业布局也吻合了国家新基建的宏观战略。”

除此之外,公司的产业布局还延伸至环保监测领域。9月28日,七一二宣布与中石化共同设立环保合资公司普利环保,合资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主营环境监测设备生产、制造等业务,而本次的对外投资无疑有助于七一二环保业务板块的发展。

“公司环保产业主要应用于空气质量监测等,截至目前公司已经研制出十几项科研成果,可以说在业内属于领先地位。下一步,公司还将会以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环保业务。”王宝透露。

股价涨幅超过7倍

对于七一二来说,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年份。春节刚过,公司上市的钟声响起,七一二的发展进入新纪元。

王宝告诉记者,上市两年多来,七一二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作为地方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上市之后公司不再简单追求产出规模,而是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公司的治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同时品牌价值也得到大幅提升。”

回溯来看,七一二的上市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其业绩的波动一度引发争议。公司招股书显示,2014年至2016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79亿元、15.16亿元、13.90亿元,同比变动6.79%、9.99%、-8.35%;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7亿元、1.81亿元、1.59亿元,同比变动-12.14%、-3.50%、-12.02%,业绩连续三年呈现下降态势。

对此,王宝解释称 ,早年间净利润的小幅波动是因为公司不把做大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而是统筹考虑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这也为公司后续的业绩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事实证明,自2018年2月上市以来,七一二的经营业绩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财报显示,2018年、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6.26亿元、21.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45%、31.69%;净利润分别为2.25亿元、3.45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15.80%、53.52% 。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13.74%;净利润1.73亿元 ,同比增长53.89% ,疫情之下可谓实现逆势增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公司加大成本费用控制力度,在复产后紧抓项目进度,使得公司业绩实现良好增长。同时,源于市场需求的连续性,公司对未来业绩增长同样充满信心。”王宝说。

与业绩持续增长相对应,上市以来七一二的经营性现金流呈现持续净流入态势,体现出良好的经营质量。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21亿元、2.21亿元、1.83亿元,同比增长50.83%、83.56%、13.68%。

良好的经营业绩也使得七一二在二级市场受到投资者追捧。截至11月30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38.08元每股,虽然相对于8月份达到的历史高点58.69元尚存一定差距,但今年以来股价已累计上涨近60%,较公司2018年的4.55元发行价上涨超过7倍。

持续研发与改革之路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军工制造企业,高比例的研发投入为公司的技术领先提供了持续动力,这也形成了七一二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均超过当年营业收入的20%。财报显示,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02亿元、4.73亿元、2.15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4.72%、22.11%以及25.60%。这意味着,上市不到三年的时间,七一二在研发领域投入合计超过10亿元。截至2019年底,公司拥有研发人员820名,超过公司员工总数的四成。

“坚持研发高投入,通过持续不断的迭代更新,以技术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刻在七一二的企业文化里,而说起公司重视研发投入的基因还要回到2004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彼时王宝上任七一二公司董事长,为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王宝提出了重视研发和人才建设的管理思路,所有政策均向研发领域倾斜。

另一方面,他带领企业依托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大、北航等知名大学院所,建立了清华通广研究所、通广物联网研究中心、航空导航通信联合实验室等,近三年立项军用、民用新品研制项目达到了400余项。

随着一大批高科技项目相继投产,科研新品年产值占到了企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七一二2019年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公司获得了多项专利技术,形成了大量的自主研发成果。公司及子公司共拥有88项发明专利,163项实用新型专利,120项外观设计专利。与此同时,公司正在进行300余项项目的研发工作。

对于科技型企业该如何看待研发投入,王宝也有自己的理解。“第一就是要敢投入,第二也要耐得住寂寞。科研是很漫长的过程,我们科研人员要为一个科研项目或者一个重要的核心技术不断进行攻关 。总而言之,只有重视科研创新,才能让企业占领科技制高点。对于公司而言,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还会继续保持下去。”

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也释放出了公司业绩增长的动力。七一二在2019年年报中解释业绩高增长时称,研发项目逐步落地形成销售业绩,公司产品订单大幅增加。

如果说重视研发是七一二的制胜法宝,那么改革创新则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七一二产品展示

时钟回拨到2000年,36岁王宝担任起了天津通信广播公司(七一二前身)的总经理,不过彼时公司的核心业务——电视机主业已属于中外合资公司,核心研发人员也大多被吸引过去,公司只剩下了发展十分缓慢的电视机配套通信业务,发展陷入困境。

对于这个老国企而言,怎么办?王宝在通过系统调研与学习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必须改革。随后,他最早提出了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用了4年时间,把改制工作圆满完成,员工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此后,王宝还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2015年,引入TCL集团为战略投资,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2016年6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2018年2月,七一二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20年4月,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试点企业。

可以说,公司发展历程上的重要节点与七一二始终重视改革创新息息相关,而通过一系列的持续研发投入与改革创新,七一二的发展早已驶入了快车道。

据介绍,自2001年开启改革之路,七一二已经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天津市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系统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在天津、北京设立研发机构近20个。

国企改革的先锋

实际上,七一二还有一个鲜明的标签,那就是京津冀地区国企改革急先锋。

早在2015年2月,七一二就引进了TCL为战略投资者,率先开展国企混改,朝着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前进。2018年2月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控股股东为中环集团,持股比例为52.53%,第二大股东为TCL集团,持股比例为19.07%。

谈及2015年的混改之路,王宝表示,引入战略投资者,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公司的股权结构,而双方在各自业务领域均有技术积累,有利于发挥各方在技术和渠道的优势。

不仅如此,七一二控股股东层面的混改近期更是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今年7月16日晚间,七一二公告称,中环集团收到股东天津津智和天津渤海的通知,通过竞价,TCL科技成为中环混改项目的最终受让方。经审议通过,将中环集团持有的公司全部股权(持股比例为52.53%)无偿划转至智博科技。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博科技,实际控制人仍为天津市国资委。

由于中环集团持有的七一二股份尚在限售期内而无法参与此次混改,因此从中环集团划转剥离。不过,市场普遍认为七一二作为天津市国企改革的先锋,限售股解禁后不排除将继续推进混改进程。

“从国资委或者天津市的角度来看,都在积极推进混改工作,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就公司而言,股权结构和二级市场流动性也还都有优化的需要。”王宝说。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七一二还作为天津地区唯一一家地方国有企业,入选了国企改革“科改示范行动”企业名单,这也将促使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众所周知,“科改示范行动”是继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后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共选取了20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旨在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以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尖兵,在此基础上向全国复制推广成功经验。

那么,面对未来,七一二在科改示范领域还有哪些改革计划?王宝向记者透露,下一步,公司将借助科改示范宽松的政策条件,重点做好员工激励体系制度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还有一定障碍,而科改示范行动的政策可以在此方面深入试点,公司将会积极利用好这些政策。”

采访札记丨王宝:国企改革探路者

“火车跑的快不快,全靠车头带”。20年前,通过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七一二迈过了发展瓶颈期,目前公司已经成为我国专网无线通信领域的核心供应商。2018年初的成功上市,更是令公司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期。七一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与在公司工作了35年的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息息相关。

王宝1985年毕业于有着“工程师摇篮”之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主修专业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大学毕业后,王宝被分配到天津通信广播公司(七一二的前身)工作,而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专业。

善于学习、视野开阔的王宝,36岁便担任起了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总经理。不过彼时公司的核心业务——电视机主业已属于中外合资公司,核心研发人员也大多被吸引过去,公司只剩下了发展十分缓慢的电视机配套通信业务。从1985年的5000多人,到2000年底的1800余人,这组数据足以看出彼时的国营大厂发展陷入了困境。

证券时报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那段时间,王宝办公室里的灯彻夜通明。2000年,王宝担任总经理可谓临危受命,上任伊始,他就开始思考老国企的出路在哪里?此后,王宝选择带领公司核心业务人员南下湖北襄樊调研学习,回来后,深入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产业趋势。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改革与创新!对于我们这个老国企而言,怎么办?怎么改?”这是王宝经过南下调研学习给自己抛出的新问题,也正是在2000年底,天津通信广播公司改革的帷幕徐徐拉开。

“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搞员工持股,这可以增强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但那个年代提出员工持股,大家还是有所顾虑,改制遇到很大困难。从2001年开始,我们用了4年时间,才把改制工作圆满完成。”王宝回忆起那段往事来记忆犹新。

员工有了动力,企业还需要有拳头产品,王宝又提出了以持续研发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新理念,在这种氛围下,七一二把科技投入和人才梯队建设作为发展的要义并延续至今,这才让公司驶入了自主研发的快车道。

此后,王宝还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七一二作为京津冀地区国企混改先锋,2015年便引入TCL集团战略投资,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2016年6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2018年2月,七一二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七一二还作为天津地区唯一一家地方国有企业入选了国企改革“科改示范行动”企业名单,这与公司董事长王宝20年来始终重视改革与创新密不可分。

“一直走在改革前沿,是我对七一二最深刻的印象。王宝董事长常说,干就干出个水平,要做就要做到能力的极致。相信在他的带领下, 我们企业将为国防事业、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做出更卓越的贡献。”一位工作了二十年的老员工对记者如是说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