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宋鸿兵观天下…

2023-03-25 10:02 79次浏览 财经

国庆节后,全国部分地区的“限电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初步解决。中国再次显示了强大的政府调控能力。

保证电煤供应已经成为一项政治任务。10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负责人亲赴国家电网、视频连线南方电网、国网东北分部,要求提高政治站位,牢记职责使命,确保节日供电、确保民生供电、确保今冬明春电力保供。

同时,银保监会重磅发声表示,保障煤电企业融资、严禁挪用贷款,保障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工作。统一将市场交易电价上浮不超过20%。并且要求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

讲政治、保供应、增贷款、涨电价,纠正“运动式减碳”,一时间五招频出,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政府保障民生供电、稳定经济运行的决心和强大调控能力。

然而,仅仅凭借临时性的行政手段和政治觉悟就可以解决中国煤电市场的“失衡”吗?

如果造成“限电”原因是短时的自然灾害、是突然的市场动荡,这当然可以。这种行政调控能力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但是,如果这是一种长期的市场格局,乃至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呢?

中国如何建立更完善的能源市场供应“框架”,以应对来自全球能源供应链断裂的“冲击”?

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搞清此次“拉闸限电”的原因的底层逻辑。

宋鸿兵在10月9日的鸿学院微课堂185期直播课上,对目前的“拉闸限电”和中国煤电供应体系,以及全球能源供应链的断裂情况进行了细致和系统的分析。

宋鸿兵认为,其中存在三层逻辑关系。

第一层,煤炭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煤价吃光了电力系统的利润。

从8月份统计数据来看,标煤(5500大卡动力煤)的成本已经达到1080元/吨,致使发电厂每度电亏损已经达到0.1元以上。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值增长1.45倍,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下降15.3%。

火电发电量积极性下降,不足以结合新能源的快速增长,进行全网调峰,这是导致东北地区和部分电网调配能力较弱地区“拉闸限电”的主要原因。

第二层,为什么煤价会上涨如此之快、如此之高。是什么原因导致,煤价(5500大卡动力煤)从2019年底的大约550元/吨上涨到目前的接近1500元/吨?涨幅接近3倍?

从供需总体数据来看,尽管中国由于减碳、环保关闭了部分煤矿,但是中国2020煤炭生产依旧达到了38.4亿吨,累计增长0.9%。2021年上半年中国原煤产量也近20亿吨,累计增长6.4%,比2019年同期增长7.1%,两年平均增长3.5%。(进口动力煤只占中国煤炭总需求的不足1.8%。)

同时,由于经济恢复、出口猛增,中国出现了用电量快速增长,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1%。2021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93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

考虑到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煤炭生产增速固然落后于电力增长,但是尚不足以支撑煤炭价格3倍以上的上涨。

因此,中国煤价过快上涨的主要原因还是国际市场。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煤价自然水涨船高。

同时,在全世界的能源供应链受阻,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新能源发电不足的情况下,欧洲已经出现了风电发电量下降、能源紧缺,美国的能源价格也在暴涨,印度、韩国出现电煤供应短缺,全球都正在经历新一轮能源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拉闸限电”其实本质上是受全球能源供应链断裂“冲击”造成的。

然而这也就带来了,问题的第三层逻辑。

为什么,中国煤炭绝大部分自产自销,进口煤仅占不足总消费量的1.8%,但是价格却要紧盯国际市场定价。

1.8%的进口煤炭,如何决定98%的煤炭价格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煤电产业也是一种加工制造业。火电厂将煤炭加工成电力产品进行销售。

中国的煤价,乃至能源价格是受国际市场影响的,而电价却是受国内市场承受能力决定。这与整个中国制造业目前遭遇的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的瓶颈何其相似。

宋鸿兵认为,不应把“拉闸限电”孤立的看成一种偶然事件。而是应把其放在全球产业格局、供应链的体系中去认识。

单纯的市场化的供需博弈,抑或是单纯的行政调控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在新的供求理论、市场理论、甚至是政治经济理论的引导下才能找到根本性解决出路。

中国如何建立更完善的能源市场供应“框架”,以应对来自全球能源供应链断裂的“冲击”?

了解更多细节、洞悉下一步,在煤炭、电力、新能源领域的改革逻辑和发展趋势,敬请收看,鸿学院微课堂第185期《透视“双限”底层逻辑》视频课程。

宋鸿兵将为您洞悉“限电”背后,中国煤炭、电力体系的结构性短板,洞悉全球供应链的变局,探讨新的理论框架下的市场动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