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居沃顿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出清规模化泡沫!在大公司里装上小公司的灵魂和速度

杰克·韦尔奇说:“企业规模在今天残酷的竞争世界里不再是王牌。我的目标是在大公司里装上小公司的灵魂和速度。”

盲目扩张无异于自毁长城,规模并不意味着企业能够大而不倒,我们看到了某些巨无霸的增长基石不堪一击,也见证了一批小而美的企业逆势增长。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足够客观冷静,是否能打破自身局限看未来。

在易居沃顿PMBA-10实战讲堂的课堂上,Gad Allon教授指出,单纯以规模看增长的方式有失偏颇;LVMH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表示,中国零售业发展从无到有已基本完成,从有到优才是需求。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周忻直指2021年是私域代运营元年。他们立足不同高度,带来了一场审时度势的战略智慧。

Gad Allon :《扩大规模——战略与实施的连接》

| 沃顿商学院Jerome Fisher管理与技术项目主任Gad Allon网络在线课程

2010年,WeWork创立,一路高歌猛进,到2019年,WeWork在29个国家111座城市有528个共享办公场。孙正义投资20亿后,估值更是从200多亿飙升至470亿。但WeWork的神话并没有持续太久,上市时突然市值雪崩,IPO失败、CEO辞职,昔日神话沦为一地鸡毛。

从工业革命到现在,我们一直崇拜企业规模,也坚信企业的规模效益。对优秀企业来讲,做大并非难事,但规模越大代价越高。规模大并不一定代表卓越,卓越并不一定意味着规模巨大。

当下,企业的规模扩张是更艰难还是更容易?

如果追踪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以及2010年代上市公司的年复合增长率,会得出一个结论:他们在IPO前实现达到所需营收值的时间越来越早,企业确实扩张越来越快。

所有企业扩大规模都变得愈发容易,但同样,突破的壁垒也越来越高。

在过去,想要推出产品,流程十分复杂,需要资本、人才、开发者等相应的基础建设。而现在,科技的力量大幅缩短了地球一端到另一端所耗费的时间,体系传播速度加快,想法从诞生到执行的时间不再冗长。

这意味着,现在这个时代,比以前更容易增长,但同时,竞争也愈发激烈。

增长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

WeWork带来的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增长不是战略。

增长很重要,增长很基本。但如果为了增长而增长,会失去自我,容易从市场当中消亡。如果不去思考增长背后的数据,长期会带来很多障碍。

在Gad Allon看来,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规模扩张,在确定企业要规模扩张之前,必须理清这几点:

1、扩大规模的前提是确定好“PAWR四力因素”:P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的原因;A能力,企业是否具备扩大规模的能力与资源;W意愿,创始人是否希望扩大规模;R就绪,产品与市场是否契合。

2、在过去十年的时间,扩大规模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因为我们受到竞争加剧、政策升级、噪音增多等限制因素。

3、扩大规模要不断累积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营收,当成本足够低就可以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形成强大的缓冲壁垒,助力企业面对各种风险依旧可以存活。

4、过早进行规模扩大属于本末倒置。企业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就开始扩大规模会带来恶性循环。规模扩大的关键在于踩踏油门之前,确保整辆车已准备就绪。

5、规模扩大与增长不同,它只是增长的一种形式。增长意味着与增加营收同样的速度增加资源;而规模扩大是指其盈利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成本增长的速度,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利润增长。

6、规模扩大是公司的一个重要任务,但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真正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企业,所以企业永远不要盲目扩大规模。

7、经营者要从机遇性思维转向战略化思维。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想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但如果持续不断来者不拒,就会磨损企业的侧重点,分散经理人的精力,那么企业将无法进行战略化经营。

8、在帕尔速食服务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规模扩大的根本制约因素在于人。在低薪工作环境中,文化和人力资源是经营能力的来源。

9、经济会发生变化、技术也会发生改变,在经历金融危机时只有人才才能帮助企业稳固组织文化,才可以真正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吴越&骆新:《中国零售业发展的“现在进行时”》

| 东方卫视主持人兼新闻评论员 骆新(左);LVMH集团大中华区总裁 吴越(右)

泡泡玛特登陆港交所,上市当日市值即超过1000亿港元;自2018年天使轮融资以来,元气森林已完成第六轮融资,身价一路上涨至60亿美元;完美日记成立仅4年,母公司逸仙电商就敲响了上市锣。

当下的消费市场,新的消费品牌画出了一条条漂亮的指数增长曲线。新的趋势变化在此前的积淀下继续演变,朝着新的平衡进化。

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开拓者、引领者,吴越对于零售消费行业不断演变的趋向极为关注专研。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直播还是电商,这些都是商业的形式和路径,这些形式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但其落脚点永远都是商业本身。

吴越指出:近来总体市场体量增长的疲软掩盖了市场走向精致的趋势。从无到有已基本完成,从有到优才是需求。中国零售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都在其中。

就如同文化娱乐行业一样,市场不是感到缺少一首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消费者也不见得必须要买什么、消费什么,但只要有好东西引发兴趣和欲望,人们就会参与互动。

“没有‘新’旧零售之争,只有‘好’差零售之分。”

无论身处零售商业中的任何业态,我们都无法预言下一波浪潮何时抵达、何时衰退。

但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品牌,都要对市场脉搏保持敏锐,对任何定势保持警惕,赢得消费者的心将是越来越至关重要的课题。

从吴越的分享,我们得以窥见零售变局中的商业本质:

1、国潮的“国”在前,还是“潮”在前?“潮”在前!当今世界时尚,纽约、巴黎等地的知名品牌其实并不再有很强烈的民族烙印,它们引领潮流已不是因为它们的国籍,而是吸收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并产生超越国界的影响力。

2、国潮,不应该是个标签化的运动,而是追求品质的长期主张。现代年轻人,拥抱国潮,但并不排斥国际,不是“零和游戏”,他们拥抱的也是国际之潮。挑剔品质折射的是民族自信,不是盲目接受民族品牌。

3、国潮品牌的成功,必须要尊重消费者,基于做好自己而不是顺资本摆布来拔苗助长,切忌急功近利。品牌发展的持久,重在能否打动消费者、能否长期服务好消费者、能否建立信誉和口碑。

4、想要唤醒“中华老字号”,忌讳“老”字当头、以老自居,不能仅仅认知注册商标的存在,忽视对传统灵魂的呵护。既要寻找挖掘基因,也要焕发青春。前者可以治疗有“号”无魂的症状,后者可以改善有气无力的徘徊。

5、商业房产企业好比在建筑舞台,舞台的成功不光是硬件,更要依赖精彩的演绎节目。时尚零售业就是个文化娱乐产业,提供内容,参与演绎。

6、市场并没有突然倾向年轻人,社会的时尚消费从来就由年轻人驱动。只是中国近二十年的特快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的迭代登场入局,前所未有以致于令中老年人看不懂。但于此同时,中国的年轻人也已带动着年长的人群消费,20、30岁的小辈们在直接指导他们父母们穿衣打扮、选择时尚消费。

周忻:《数字化营销的新引擎》

| 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周忻

“那时候一块地,打一个围墙,包一个房间,租一台看房车,打一则广告,就完成了营销全流程。”周忻回忆起刚开始做营销的第一个项目。

作为浸淫房地产行业28年的地产人,时至今日,房地产营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简单的营销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

2020年开始,房企迅速拥抱数字化,地产行业线上交易突飞猛进。也是在这一年,易居和阿里战略合作成立天猫好房。

信息化碎片时代到来,线上营销平台越来越多,但房源的直接客户触达反而难度在提升。

只有通过数字化,才能把被复杂化的房地产营销变回简单有序。这也是去年开始众多头部房企重金自建APP、小程序等线上阵地的原因。

但线上的萌动与混战,总需要一个大的平台加以整合重构,促进房地产数字化的不断“破局”,天猫好房就是这样一个第三方阵地。

天猫好房数字化楼盘营销的首要动作就是针对5000万购房人群进行定位画像,以楼盘项目为目标分析人群画像,区分线上“精准购房人群”和“泛购房人群”。

房地产营销的核心在于“人”,在数字浪潮重塑房地产营销逻辑的当下,直面消费者成为必然趋势。

如今,房地产数字化营销已经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才能破局数字化营销的九九八十一难?

周忻以“数字化营销的新引擎”为主题,详细分享了针对品牌私域、营销玩法、好房优选、单边代理和微笑天使的新思考:

1、碎片化时代,私域流量是必然产物。如何获得更低成本流量,找到新的红利窗口,运用私域流量是各个房企和经纪机构迫切思考的问题。

2、房地产品牌旗舰店的核心是品牌种草和营销聚合。房产交易低频高额,开旗舰店是为了持续地为购房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3、房地产到今天为止,真正的旗舰店只开了50个,因为房地产旗舰店和其他商业领域当中的旗舰店思维是不一样的。选房的逻辑不是跟着品牌走,而是地段。

4、数字化营销最重要的是保真,不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天猫好房都会针对每一套房子给出真实、全面、有效的评测。

5、在数字化营销时代,房企要让每位有梦想的置业顾问、经纪人成为网络达人,让地产行业有红人。

6、数字化时代最核心的内容是让信息变得对称、真实。但房地产数字化营销内容的真实性、专业性还需要不断沉淀,数字化营销也需要地产人不断去探索。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说,如果你只是用商业的眼光来做投资或者创业,你的视野就太狭窄了,同理,如果你只在一个学科里做事的话,你的视野就太狭窄了。

破除内在认知的边界,保持饥饿感和焦虑感向上生长

破界,破的是内在认知的边界。对外学习,对内复盘。

认知是一切的基础。正如有导师在课程中提到“领导人的认知边界是一家企业真正的瓶颈。”商业世界没有好坏,任何赛道、任何业态,领导者的认知决定了其能否走远走稳。

陆铭:《从人口红利、房价到大国竞争力——从空间政治经济学看中国》

|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铭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一方面,城镇化稳步推进,七普数据比2020年经济社会统计公报公布的年度城镇化率数据要高出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中国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流动人口的状态,呈现出从农村向城市,从内陆向沿海,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从欠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集中的趋势。

对比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数据,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日本,人口和经济都集中在少数地区,而这并不会带来在人均GDP意义上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传统意义上,我们普遍对于区域间平衡发展的理解,不叫平衡而是均匀分布。经济发展越快,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越强,就越会呈现出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趋势。

事实上,真正的平衡发展,要追求的是人均意义上的平衡。

假设一个国家A地欠发达,B地发达,一个人出生在A地,那他的选择应该就会从欠发达的A地移到发达的B地,以便提高收入。这样的移动,会一直持续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差不多时,就达到了所谓人均意义上的平衡。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和职业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这才是不同人之间通过动态选择达到人均意义上的平衡。

作为长期研究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经济学家,陆铭有一套严谨完整的方法论,他认为,发展中大国的治理,核心是城乡间和区域间关系,其本质是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大国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城乡间和区域间发展与平衡的共赢,它天然是一个空间政治经济学问题:

1、我们一直希望在发展中营造平衡,但在发展中营造平衡恰恰需要“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从经济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地区之间的人均GDP差距在缩小,正在走上一条“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路。

2、只要经济发展,人口就会持续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城镇走向大都市。事实上,经济和人口集聚到少数地区才是全球普遍现象。

3、我们认为南北差异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们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如果从人均收入水平的角度看,则是不一样的结论。在改革开放之初,北方人均GDP是南方的1.5倍左右,现在大致处在人均GDP相等的状态。

4、未来我国人口还会进一步集聚,进一步流动,人口将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国家中心城市、省会级城市周边的都市圈范围。

5、我们一直希望土地的供应和住房的供应能够与人口流动的方向相一致。但实际上我国土地和住房出现了“空间错配”。有需求的地方没有充分的供给,特别是东部大城市;有供给的地方没有充分的需求,如中西部和东北区域的人口流出地。

6、对比中美日三国的数据可知,我国各个城市的GDP规模差异水平与日本不相上下,而人口规模的差异却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集聚没有跟上经济集聚的步伐。但这种状态正在得到改善,随着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地区之间的人均GDP差距正在缩小。

蒋达强:《行业大变局,坚守成大器——对投资和管理的认知思考》

| 平安不动产总裁 蒋达强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可量化,而认知却不可量化。人和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执行很重要,但执行本质是为了实践认知。

认知升级有两个误区。

第一,以为自己知道,远远不如以为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和经验主义是认知升级的死敌。自我否定,就是假设自己无知,是认知升级的唯一路径。不做痛苦的自我否定,认知上不了一个新台阶。即使正确信息摆在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大家都喜欢为过程辩解,其实是暴露了自己得不出结果的不自信。

第二,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认为重要,不是一回事。不行动的认知,就是伪认知。炫耀自己知道,结果一个浪潮打过来,认知就没了。真正的认知,必须知行结合。

如何破解自我认知的边界?

第一,坚信行业的大趋势,不要随意批判;第二,对外对标,对内复盘,不做井底之蛙;第三,活在当下,面对失败。对当下格局有清醒的认知,不纠结于失败,要用四分之一的时间看过去,用四分之三的时间看未来。

成长不在于名利的积累,也不来自于你掌握的某项技能,而在于对所处行业深刻的洞察和认知的升级。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驰骋房地产行业二十余年,从中粮、旭辉到弘阳,2021年,蒋达强走出房地产行业,履新平安不动产总裁。

“人生过中场,过往的起起落落都是种经历,虽则粗一点但折腾很有必要,人生下半场一定要从粗到精,与高手为伍,去做长久的事。”蒋达强从认知的维度,针对管理、投资、行业分享了最朴素的真理,最饱满的思考:

1、投资只关乎一件事:应对未来。投资是一个充满雄性激素的世界。投资是 “人+机”,而不是“机+人”。比同行投资者做得更好,超越平均水平,并且是长周期(5年以上)的超越,才是成功的投资。

2、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所谓的高情商,而是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用大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并且坚定不移。一个优秀的领导,必须在核心点上拥有覆盖整个队伍的认知体系,一个人的认知要大于一群人。

3、最巨大风险不在人人恐惧时,而在人人都觉得风险很小时。风险不能被消除,只能被转移和分散。不要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而是追求低风险高收益。

4、危机中最重要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防守的重点不是做对,而是避免做错。在不利结果的危机中确保生存比在有利结果下确保收益最大化更为重要。

5、房地产已经到了行业市场化以来第一个大周期的结尾,良币驱除劣币,市场出清。真正迎来了长期的“二低二高”(低杠杆、低利润,高周转、高品质)时代, 穿透这个大周期,活下来的企业和人才,才会具备真正的竞争力。

6、我认为未来核心城市房价依然坚挺。住宅开发是强大的“现金牛”,依托稳定大规模的现金流和资产端优势,可以打造强大的生态圈形成风口效应,是不可动摇的压舱石和安身锚。

孙坚: 《存量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 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总经理 孙坚

2017年,首旅如家制定“100改造计划”,将普通直营店更新为“如家NEO”。

2018年,又以深度交互为基础推出了首家社交酒店YUNIK HOTEL,将科技、活动与消费者巧妙联动。

2019年,继续探索存量市场的可能性,与凯越合作推出创新品牌“逸扉酒店UrCove by HYATT”。

2020年8月17日,如家与华住共同战略投资了一家服务机器人公司,不断寻找存量时代酒店业的第二生长极。

在孙坚的带领下,首旅如家不断自驱创新,在发展自有存量市场的同时,助推酒店行业的全面升级。实战讲堂中,孙坚对于存量时代下空间升级的思考以及实践值得深思:

1、中国经济的上半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规模时代、流量时代、模式时代。中国经济的下半场是存量时代,我们更需要关注“专业、效率、精细”,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根据“马斯洛理论”,人们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升级,从生理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如今我们要重点关注消费者的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给予他们互动感、仪式感、体验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

3、当下,90后新生代对于空间的需求正在发生改变,他们越来越注重场景体验,在实践中挖掘“live and life”。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拥抱时代,打造流动、开放的空间。

4、实现产品消费升级有六要素:三硬和三软。三硬是指互联网化、移动化、未来的人工智能化;三软指娱乐化、社群化、社交化。

5、商业的本质是利他,始终保持为顾客服务的初心;商业的逻辑是规律,尊重已形成的规律;商业的成败是实践,无论成败都是一种实践,只有跌倒再爬起来,才能成就今天。

6、市场环境对每个企业都一样,但最后的结局却不尽相同,这时候考验的是团队和组织能否好好练功,通过科学专业、数字化的方式学习,积蓄能量,等待机会。

7、存量时代下企业需提升专业性,要有核心业务、打造场景体验、面向本地生活;要关注在线业务,做到顾客、业务、员工均在线,搭建“人货场”线上链接的方式,这将是未来的运营方式。

徐早霞: 《租赁行业的实践与思考》

| 安歆集团创始人、CEO 徐早霞

2020年11月3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3日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座谈会,强调要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着力点,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

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2021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10月1日起,住房租赁企业向个人出租住房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5%征收率减按1.5%缴纳增值税。

2021年7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强调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一方面,政策频频加码,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不断发送信号:住房租赁行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推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城市企业员工住宿需求租赁化,公寓不仅是提供空间,更是帮助企业招到人、留下人的后盾保障。

事实上,近些年,资金链断裂、暴雷、跑路……成为长租行业频繁提及的词汇,2020年的黑天鹅,更是让不少长租公寓企业深陷史无前例的经营泥淖。

从资本抢滩、群雄并起,再到行业洗牌、监管收紧,过去4年,长租公寓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尽管不少玩家因为经营不善而出局,但还有部分企业回归初心,追求自身内增长,从而增强韧性,找到了自己的增长极。

比如安歆公寓。

自上海火车站开出的第一家门店算起,目前安歆公寓已在全国24个主要城市布局门店超250家,步调稳健,盈利扩张两不误。

徐早霞娓娓道来对行业发展的洞见与对产业终局的判断以及安歆成功的奥义:

1、作为创业者,要牢牢抓住 “人、钱、心” 三件事情。永远将人作为最宝贵的资产;同时如何赚钱、如何用钱也是重要的课题,因为任何事情都需要钱;最后,只有赢得用户的心、员工的心才能让企业走的更远。

2、自2020年起,随着政策的频频加码,住房租赁时代来临。租赁行业将是国家未来三十年的战略发展之一,是唯一能够阻断房价上涨的手段,是真正能够解决共同富裕的行业。

3、租赁行业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人才。留住人才,就能留住一切!只有员工愿意留下来,企业才有生产力,才能创造生产价值,才能持续推动社会发展。

4、长租公寓行业如何才能走的远,走的稳,走的快?首先创始人要有使命感、愿景和价值观,其次创始人要能够应对一切繁琐的事情,打造精细化运营体系;最后解码战略并操控落地。

5、安歆一直致力于“一切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人虽然不能选择出身,但我希望每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无论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都能够被尊重、被服务。

6、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租赁行业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将会绽放出百花齐放的本土企业。

7、租赁行业与房地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小数点生意的不一样,它从来都不是靠资本推动,其背后最底层的逻辑是运营。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