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 林文月简介…

2023-03-24 09:16 30次浏览 财经

《饮膳札记》

这是翻译家、作家林文月的私房菜谱和下厨手记。19篇文章以菜名为题:水晶虾仁、葱烤鲫鱼、镶冬菇……俎上灶前的繁琐烟火事,被林文月冲淡平和的文笔,描绘成从容优雅之事,正如林文月所言:平凡事物,若能写出真性情或普遍之理趣,未始不可喜。

作者简介

林文月

中国台湾彰化人,1933年生于上海日租界。1952年入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师从台静农等名师,又留学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比较文学,后回台湾大学任教至退休。历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捷克查理斯大学客座教授。著述有学术论文《澄辉集》、散文《拟古》等约二十种,译有《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古典名著。

首次失败的家宴

常常有人问:“为什么会写《饮膳札记》那样的书呢?”我总是回答:“因为看到往日为饮膳而记的卡片。”至于什么是为饮膳而记的卡片?当初全然是为了实用之目的。

我结婚以前,从未有过烹饪料理的经验。婚后小家庭的生活,中馈鼎鼐之事,自然落在我肩上,乃不得不认真而严肃面对。其后,稍稍进步,勉强可以应付三餐,偶亦有所心得;但是,宴客之事则仍属奢望。

犹记得,第一次在租赁的小屋宴请许世瑛先生和师母,有三几同学作陪。我和丈夫拟定的菜单,主菜是炸排骨,其余不过只一些家常菜和汤而已,却足够我紧张兴奋。清早带着头一夜拟就的菜式作料纸条,到附近市场采购,直忙到近午才洗切停妥。午后稍事休息,想养足精神以对付晚餐大事。但哪里能够睡得着?眼睛才阖上,满脑子都是碗盘菜肴晃动,乃起身重温《傅培梅食谱》。至于当时年轻的家庭之间互相邀宴,几乎不约而同必然出现那一道炸排骨。但有趣的是,源于同一食谱,家家自有不同的效果。

我永远未忘那一天,按捺不住等待客人的焦虑,早早就把排骨腌泡好,并且先行浅炸一番。唯恐五六个客人坐下,小碟小盘来不及应付。后来,索性鱼也煎好,菜也炒过。天尚未黯下,所有的菜都已经做好了。心想,一会儿宾客上桌,只须将煮好的菜热一下,就可以从容做女主人了。

结果,那一晚的景象,真惨不忍睹。我迫不及待地逐一端出重新温热过的菜肴。排骨僵硬、鱼皮脱落、蘑菇出水、豌豆变黄。女主人懊恼不已。许先生和师母轮流安慰,“排骨很入味。”“汤非常鲜美。”但我自己明白,手艺高下倒在其次,最大败笔在于初初掌厨宴客,心情过分紧张,遂令整个晚上的气氛慌

乱且机械化。我自己彷佛在执行一项任务,而忘却饮食固然重要,宾主从容尽欢,才是宴会的最高境界。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多年来累积许多失败的经验,我终究从中悟得了一些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与首次宴客有关,即如何使自己在厨房和餐桌之间保持轻松自在,从而达到愉快待客之效果。

其实,宴客而轻松自在,谈何容易?而洗切、而烹饪,乃至事后清理,无不劳心劳力,如何轻松得?因此必须有所安排。菜肴食单视客人多寡而定,而繁缛费时之菜,每回只能有一至二道,事先准备。《随园食单》记海参,称:“明日请客,则先一日要煨,海参纔烂。”干海参须先浸水除砂使吐腥气,再以姜、酒及香浓红煨鸡汁慢煨,使原本坚硬之质,化为软腻而不失稍具韧性,前后总要一天半的工夫。至于潮州式鱼翅,发干翅与制高汤同时双轨进行,再将发妥之翅入装着高汤的慢锅内以文火焖煨,直到可以上桌食用,至少需时两日方得。

清炒虾仁

费时费神之菜肴,价钱往往亦较昂贵,但主人待客的诚意与心情也较容易传达,所以必然成为宴事之高潮。但高潮只宜一二,其他则选时鲜或较普通的菜肴为陪衬,以突显主题。否则高潮迭起反失高潮,徒令人感觉庸俗。

寻常小菜间的厨者用心

在长期的教学研究生活里,我养成随时思考、记录、制卡片的习惯。这种习惯使我能够一方面搜集资料,分类条析,一方面拟定范围,安排整顿为有系统的成果。

当初,为宴客而制卡片,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拟定菜单。菜单之拟定,则依宾客人数及对象而考虑多寡和内容。若是在家招待学生,样式无需多,但量宜大,菜色不必过分细致,而鱼肉蔬果,色泽亮丽,能令年轻人大快朵颐者为上选。若是宴请长辈或食家大方,则样式适中,过多反不宜,至于菜肴,除一二高潮主题之外,陪衬者各式,也往往要于若无其事之中别出心裁。因为行家多能在寻常小菜间辨识厨者之用心。

于拟就菜单后,顺便排列先后次序,如此可以一举数得。一可以安排上菜孰先孰后。大体而言,冷盘先,热炒后。咸者宜先,淡者宜后。二可以调配荤素,穿插浓淡。如此则免得才食糟炒鸡丝,紧接又啖香酥鸭。或蘑菇蚕豆与清炒豆苗连续上桌,既嫌清淡少变化,又色泽太相近。三可以计划劳逸,而不致慌忙狼狈。譬如小黄瓜炒剑虾,现时热炒过,其下安排已在烤箱中保温的奶油烤白菜。掌厨遂得从容就座,与宾客举杯谈笑。四可供采购之际的参考。如果依菜单上的冷盘、热炒、烧烤及焖煨各道,把所需荤素各种及配料想一想,走一趟市场或超商,便不会有遗漏之憾了。

荷叶粉蒸鸡

我早期所写的菜单只是列就每一次宴客的菜肴,其后则上题日期,下系客人名字。这是为了避免亲戚朋友到我家来,每一次都吃到同样的菜肴。我会做的菜式当然不止《饮膳札记》里的十九样,但是也并非专家名厨。从道听途说,自我摸索,日积月累的一些经验所得,幸赖这些菜单,勉强可以让我家的宾客们不致千篇一律,而总有一些变化尝鲜的欢喜。有一次,一位老朋友读了我写的《佛跳墙》,抱怨道:“我怎么没吃过这一道菜呢!”我赶紧翻找收藏的往时卡片。有一张上面记着佛跳墙的,明明上有日期,下有他的名字。“你的名字,清清楚楚留在这儿,还有其他的人可做见证。是你自己吃过就忘了!”这倒是做卡片料想不到的另一功效,属余话。

其实,许多事情我自己也忘了,包括一些菜肴和人事。翻着写在花花绿绿不同底色卡片上的宴会记录,时光飞逝,竟在小小纸张里。有些菜肴久不复制做烹调,固然令我怀想,而当时以为只是附记的时间和人名,却也具体的提醒我聚散变化之无奈。

文字人生与美食人生并重

二十五岁以前,没有拿过锅铲,甚至连厨房都很少进去过的我,二十五岁结婚后,虽然初时只是两个人的小家庭,毕竟是一家之主妇,中馈之事有赖我掌理,也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开门七事及无数琐琐细细占据了日常生活的一大半时间。

记得从蜜月旅行回来的次日黄昏,我为迎接婚后第一天去上班的先生回家享用晚餐,忙忙碌碌淘米洗菜,接着想生炉火。新婚家庭的旧报纸本来就有限,我笨手笨脚地一次次尝试,又一次次失败。报纸烧光了,炭火依然没有点着。烟雾熏出了眼泪,也引发了焦虑与羞愧。男主人准时回家时所见到的不是温暖的晚餐,却是一个流泪的妻子。

那时我仍在研究所读最后一年,学位论文的撰写虽然不容易,家居生活则又令我体会到人生更具体实在的另一面。于是,文字的人生与现实的人生并重,我于研究教学的工作之外,复认真经营衣食住行等日日的生计。累积多年的生活经验,确实已大有别于新婚时的懵懂未明;其中于烹饪之道,固然为了应付三餐之所需,不得不特别花费精神,而且烹而食之之际,又往往能够获得当下立即的成就感,所以令我对之兴味盎然。又由于亲自烹调的缘故,宴席之上或朋友邀约,偶遇美味,便有研究、分析,而且仿而效之的冲动。所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实,食而弗烹,亦不知其道也。凡事总要亲身经历,方得深入体会,食道盖亦如此。

我于烹饪,从未正式学习过,往往是道听涂说,或与人交换心得,甚而自我摸索;从非正式的琢磨之中获得经验与乐趣。有时,一道用心调制的菜肴能够赢得家人或友辈赞赏,便觉得欣然安慰。我们喜欢在家宴请朋友小聚叙谈,

而为了避免重复以同样的菜式款待同样的客人,不记得是何时起始,我有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人的名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避免让客人每次吃到相同的菜肴;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旧菜单中得到新灵感。

由于教书的关系,我有时会邀约学生到家中餐叙以了解课外的状况。学生们偶尔窥见我成迭的菜单卡片,都会惊讶道:“老师做菜和作学问一样!”至于记录的小册子落入熟朋友手中,则又不免于叫嚷:“这一道菜,我怎么还没有吃过?”而累积岁月,记录菜单的卡片和小册子,无论在分量和内容方面都显著地丰饶起来。

岁月不饶人,旧时年少已皆鬓毛霜白,饮食一事即令人颇有今昔之慨叹,怎能够不怵然惊心!事实上,近一两年来,我家居宴客的次数,显然不似往年频仍了。回想自己从不辨葱蒜盐糖到稍解烹调趣旨,也着实花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而每一道菜肴之制作过程则又累积了一些心得,今若不记录,将来或有可能遗忘:而关乎每一种菜肴的琐碎往事记忆,对我个人而言,亦复值得珍惜,所以一并记述,以为来日之存念。

(原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原载于《信息时报》。


作者:林文月

定价:36.0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6年9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