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姐说】
洋码头宣布9月结构性盈利!
“我希望能努力证明洋码头的模式是可以实现盈利的!”开始留了小胡子的曾碧波更显沧桑。
曾碧波蓄须明志,要在今年盈利。九月盈利后,曾碧波剃掉了胡子!
是的,从3%到6%,洋码头提高了手续费——这无疑是“开源节流”政策下提高收入的关键“一枪”。但曾碧波知道,这也会让洋码头面临巨大的风险:提高收入就会导致买手增加成本,买手会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买家,买家如果不愿意承担就会离开。
因此他必须做两件事:第一,提高成交量,第二,丰富个性化优秀的品牌、提升服务——前者绑定买手卖家,后者吸引用户买家。
在曾看来,提高成交量能够让买手忽略那3%的涨幅,而买手又会不断创造SKU,越来越多越丰富的SKU、越来越好的服务会留住用户,这必须是一个正向的良性循环。
这是曾碧波在提高手续费之前的想法,因为他判断2017年会是一个决胜年,这场消耗战打完之后,跨境电商的中场战役也就结束了。
弃广告,成交为王
正式提高手续费是在2017年的9月。曾碧波的猜测是对的,他努力提高的成交量起到了作用,但其实还有一点也帮他留住了买手们,就是粉丝对买手的粘性。
美国的Abby在码头上经营着一家时尚店铺,主营包包、服饰,例如COACH、MK、TB、Tommy Hilfiger等轻奢类商品。“起初随着佣金比例的提高,我也是有点担心会受到影响,但是慢慢发现担心是多余的。”
让Abby放心的,是其不断提升的浏览量、成交量等多个指标,更重要的是,她的店铺已经拥有了6万多个粉丝。“因为成交量的增加,实际上我的收入还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所以佣金比例的调整,并没有对公司效益有多少影响。”Abby说。
当然,在提高手续费前后那段时间里,洋码头的运营团队也在尽最大努力帮助平台上6万个买手团队不断适应新的平台政策——帮助买手学会把握国内消费需求,使买手们能更及时地了解到国内消费者更喜欢什么样的品牌和款式。
Abby透露,那段时间她在选品上也做了很多调整,除了热销的爆款,还增加了很多限量款,小众款,销量都非常好。
“一切以成交为主!”对于年初的这次提价,曾碧波想得很清楚,他要让来洋码头的用户可以快速找到想要买的东西,达成交易,提高平台的运营效率。
“我们不依赖内容导流,用户们可以在小红书上逛,找到想买的东西后,到洋码头上来买。”曾碧波说:“如果一个用户搜某个品牌的包包,同时有一个新买手和一个老买手,那么洋码头将通过内部大数据、人物画像来甄别,这个用户是价格敏感型还是时间敏感型,然后推送给他最容易成交的那个买手(排序)”。
曾碧波的指导思想就是:把每一个流量的效益都做到最大化!
这样的运营宗旨,缘于洋码头为自己选择的商业模式是“交易提成”,而非广告。曾碧波之所以在创业之初就这样设定,就是由于他看到了广告模式的弊端——在广告模式下,流量会逐渐向有钱的商家倾斜,久而久之,中小卖家就没有成长的机会!
而与此同时,广告也会受限于广告位与页面层级,最后公司的增长只能靠提高广告位的价格,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就会导致平台上的商品越来越贵。
且在广告模式下,公司的增长就会依赖于流量获取,而不是复购率,平台的上升空间也有限。而提成模式则会注重在维护老客户的基础上拓展新用户,且平台可以分享买手的成长中的每一笔交易。
特别是当这个提成直接和交易挂钩时,洋码头的流量分发就不是根据“价高者得”的原则,而是按照“历史的交易数据”、“商家口碑”以及“用户画像和偏好”进行的系统分发,如此一来,新买手与老卖家不需要拼资本,而是拼选货的眼光,这既有利于用户,又有利于新买手快速成长——有利于洋码头体系内生态的健康!
“抠门”的CEO
细心的人会发现,曾碧波这一年来真是变得越来越“抠门”!
去年底,曾碧波判断今年行业会经历调整期,将从上半场进入中场阶段,行业特征就是:消费者从选择“标品”过度到选择“精品”,而行业则需要度过一个整合期。
于是曾制定出了“增收减支”的方针。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电梯、楼宇、公交车身、地铁……上投的那些广告,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他对下属说,要把仅有的那点营销费用用到“刀刃”上。
那“仅有的”营销费用是多少呢——销售额的1%-2%。在他看来,洋码头通过口碑带来的用户已经不少。这令洋码头的运营团队压力非常大:买来的每一个流量都恨不得“掰成八瓣”来挖掘——流量这么贵,必须分发得精准才能达到以撮合成交为“第一目标”。
更甚的是,到了今年年初Q1开公司季度管理层会议时,他居然做出了一个让团队更加瞠目的决定:2017年的“黑五”一个人都不能增加,但是要完成去年的3倍到4倍以上的出货量。
这个目标还包括美国地区。美国团队的leader是一位名叫Mike的光头大佬,他直接崩溃地跟曾碧波喊“这不可能,这个量要靠人来扫描出货”。
可是曾碧波说“我不管!人一定不能加,我们要讲究可规模化的成长!”——他不希望洋码头公司会变成一千人的公司。最终,美国团队发明出了流水线作业的扫码方法。
是的,对于洋码头来说,这一切都并非易事,因为其用户群并不是真正“大众”化的。
按照曾碧波的描述,洋码头上60%到70%是IOS苹果用户:平时给家里囤货就上双11,但每年如果给自己买一件1万到2万元的礼物就上洋码头。这个群体的特征是喜欢那些漂亮的、个性的东西,有自己的“讲究”,例如买个玻璃花瓶就要配什么桌布,例如吃牛排一定要喝什么酒……
这个群体对价格不敏感,让洋码头变现起来并没有那么费劲,且客单价在400元左右,复购率在30%——但毕竟不是普罗大众,而是中产以上人群,洋码头要想在目前4800万用户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就也要下沉,加速渗透二三线城市,建体验店。
当然,平台运营只是洋码头的商业模式之一,洋码头的另一块重要资产,就是其倾力打造多年的贝海物流。
“重”物流
从整体上看,洋码头和中国几乎所有电商都不一样,绝对是个“异类”!
曾碧波一边把交易平台做“轻”,但又做了整个交易链条中最重的一块:物流!这就好比,他做了一个跨国版的淘宝,又做了一个京东物流集团——当然,其内在逻辑与这两家完全不同。
现实中,淘宝催生了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兴起,而洋码头则做了一件整合跨境物流的事。
原因很简单,物流是洋码头上能够提高成交效率最重要的保证——洋码头早在2014年就设立了日本仓,但是从日本寄给中国国内消费者的运费却要二三十元。曾碧波下令,要降到15元,因为只有降低到这个水平,才不会令消费者在购买日本产品时毫不犹豫。最终进过曾碧波的周旋,包括与顺丰等物流公司达成协议,中日间的快递成本可以降低到17元。
没错,洋码头做贝海物流也是为了更好地促成交易,却一不留神盈利了。
而贝海物流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跨境产业生态链,打破了保税模式下对商品品类拓展的限制,极大地让洋码头上的商品种类丰富起来,增加了SKU,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面。
“但还不够。那么多好东西中国的用户都还不知道,例如英国的风衣,大家熟悉的也就两三个牌子,其实我随便数数都能列出十个。但是现在都还没有进入洋码头。”曾碧波说,未来,洋码头会继续整合全球碎片化的交易。
杨姐点评:
选择了平台模式,自建了跨境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洋码头就比其他自营为主的跨境电商就具有了更为明显的优势:不仅没有了入库限制和库存风险,还能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其难点在于平台规则的制定,对入驻商家的把控以及弹性供应链的打造。”
但是曾碧波所述说的一切都令杨姐更加猜测,洋码头是否会也像阿里、京东那样,还“养”着一个“金融”的儿子:跨境交易之下更需要担保交易,尽管洋码头自己没有做支付,但是沉淀资金肯定是有的;而有了4800万用户,未来还可以做分期、白条等等业务,也应该是大概率的事。
或许,只是曾碧波现在还不想说而已。
1.文章《洋码头怎么盈利,码头一年盈利情况…》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洋码头怎么盈利,码头一年盈利情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