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加仓嘉措 资深投资人

来源 | 明天资本(rmbnext)

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文化,怎么看起来都像是异类:整个管理团队一共才4%的股份,却话语权最大;承担着公司经营最重大的责任,分红时却不是第一受益人。

董事会主席王石占股接近于无,却是公司的精神领袖;虽然在美国读书,万科一切发展战略却都得经过他同意。

怪哉?!

这不禁让人质疑:权力、责任、受益人都是错位的,这些职业经理人又如何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公司利益?

相对于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文化,前联想总裁兼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就强调“主人翁式”领导来管理公司。2011年杨元庆接任联想董事长时,就通过贷款购买联想股票,并成为第二大股东。柳传志认为,杨元庆冒着还贷风险购买联想股票,说明他对联想未来发展有信心;并表示董事会支持有追求、有能力的管理层,成为企业主人翁。

二者相较,你是不是更认可后者?觉得管理层成为大股东,才更有动力把企业做好?毕竟,这是自家的东西。

这里面蕴含的逻辑是产权激励:这个企业是你的,你是最大受益人,才会有动力把它做好。所以,我有权质疑占股仅仅4%的万科管理团队,是否耗费自己全部心力去经营企业?那么,我也有权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宝能系作为第一大股东入驻万科,会不会比现有的管理团队做得更好?

从股价上看,万科在年中暴跌之前的大牛市中,涨幅相较其他股票非常有限;再往前追溯,其股价也表现平平,并遭到中小投资者诟病。这也是舆论吐槽王石爬山、泡妞、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万科的软肋,也是宝能系试图入驻万科获得一部分网友支持的重要原因。管理层因为没有太多利益而驱动力不足,所以对市值管理并不上心。

但这种“不合时宜”的体制,是历史遗留产物 ——

万科其实可以看作私企,它成立于1984年5月,是王石一手打造起来的。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还不允许私有企业的存在,所以王石创办万科之处,是把企业挂靠在深圳市特发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国企下面的,相当于寻求个“合法”身份。

当然,王石可能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利用了深特发的平台和资源;但是,仅仅因为“挂靠+平台资源”,深特发占股60%。

你能想象吗?一个企业,你拼死拼活做起来,只能占40%股份?而且,更难想象的是,王石竟然放弃了这40%的股份,不然万科现在2700亿的市值,他身家会有多少?

为什么放弃股权?

王石在《万科周刊》曾回答过这个问题:

“1995年开始评选大陆富豪100名,排第一的不时更换名字,但我从来不在100名的名单里。其中原因是:1988年万科股份化改造,4100万资产做股份,40%归个人,60%归政府,明确资产的当天我放弃了自己个人拥有的股权,一直到今天我在万科拥有极少的股份。”

“之所以放弃资产,第一,我觉得这是我自信心的表示,我选择了做一名职业经理人,不用通过股权控制这个公司,我仍然有能力管理好它;第二,在中国社会尤其在80年代,突然很有钱,是很危险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可以穷,但是不能突然你很有钱。在名和利上只能选一个。我的本事不大,我只能选一头,我就选择了名。”

这就是为什么王石这么少股份却能在万科如此有话语权的原因。

他本该是万科大股东之一的,因为“避险”而主动放弃了。但即使放弃,他的地位和威望决定了其在万科的话语权。说到底,一个领袖,不是靠上面指派,或者占股比例最大来实现的,而是靠奋斗,用实力说话的。

推己及人,王石就是这么把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文化打造起来的。但这种“不合时宜”的文化,却将万科打造成为中国最大、最成功的房地产企业。如果质疑管理层控股4%,质疑管理层经营企业的驱动力,那么万科之前的成绩是怎么来的?

但这种文化,如果不能通过制度建设,把管理层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更好的捆绑起来,终究是企业发展的隐患。

其实阿里巴巴和万科有点像,如果仅看持股,也可以看作“职业经理人”制度:第一大股东日本软银持有阿里34.1%股份,第二大股东雅虎持股22.4%,马云等管理团队也并不是最大股东。但为什么阿里管理团队能够保障对公司的控制力?除了阿里的管理团队持股比例并不低之外,还因为合伙人制度。

万科和阿里之间隔了一个合伙人制度补丁,这也是它被宝能系攻击的重要原因。但无论在深特发、还是华润作为大股东的时代,万科能够将股份往管理人团队聚集么?答案是不能,这有侵吞国有资产嫌疑。

万科的问题,归根结缔是公司文化和体制遗留的问题,作为上世纪80年代体制之下妥协的产物,这种文化也许已经不适应当前这个时代了。

遗憾的是,王石并没有及时打上这个补丁。

关注明天资本(rmbnext):今天的钱,明天的资本,怎么打理才能钱生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