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尾

最近财富圈最大的热门,就是第三方财富的绝对龙头,诺亚财富34亿踩雷。

虽然之前这个第三方“巨轮”早就踩雷不止一次,但这一次,供应链融资对手方,涉及到了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必然会被媒体将更多的“料”,曝光于聚光灯之下。

在众多的聚焦中,这场“罗生门”的女主角之一,被称为“商业木兰”之一的罗静,如何赚得第一桶金?以及如何建立整个商业“朋友圈”的运作,或许是人们的又一谈资。

低调的出身

即便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商界木兰”,但是罗静本人的信息,却低调的很。

与大众所关注出身、家庭背景、婚育状况等,公开资料几乎都查不到,如果不是这次导致了诺亚踩雷事件,恐怕一般人,也不会对这个上市公司实控人,有太多的印象。

流传最广的信息为,罗静在大学毕业后从事促销员的工作,在1996年,也就是她25岁的时候,创立了承兴国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25岁的年龄就创立公司并且在之后顺风顺水的,确实让人疑惑,背后有什么样的人脉资源的扶持?

之后与百事可乐、宝洁和诺基亚中国合作,帮它们生产销售促销品等,似乎并没有赚什么大钱,但是对外的“宣称”,则是与大机构的合作,这一点,或许也是未来发迹的伏笔。

杠杆收购的第一桶金

如果没有后来的收购,或许罗静最多是个创业成功的典型,而无法称之为“商业木兰”。

这一切,在2015年,她实现了人生最重要的华丽转身:收购港股上市公司。

2015 年底,罗静通过一家注册在英属处女群岛的公司,宣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奕达国际(2662,HK)74.35.% 的股权,每股 价格0.7435 港元,总代价为5.35 亿港元。

一家公司上市与否,在很多角度上来讲,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层级。

上市,意味着跨入了更“顶端”的公司圈子,也意味着自身实力的强大。

所以,收购上市公司的举动,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其意义至少相当于打了一个最好的广告,只不过,这个广告,在某些程度上,需要付出巨大的费用,比如上面的对价,理论上是5.35亿元。

而实际呢?

实际上,罗静一开始只支付了 2000 万港元的定金。

当然,2000元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只是对于总价5个多亿来说,这是一个性价比超划算的买卖,问题是,剩下的钱,如何而来?

中信建投证券贷款融资拨付。

加上其它的备付金,中信建投提供的融资额度,大约为7亿元。

对此,近日中信建投也回应:

中信建投国际为China Base GroupLimited提供了约7亿港元收购融资额度,实际使用约5亿港元;China Base GroupLimited向中信建投国际提供了股权及约2亿港元现金作为抵押品。购融资款已于2016年全部还清,目前与存续业务。

中信建投的澄清也非常好理解,谁也不想再跟罗静扯上后续的什么关系,只是,今日中信建投的股价,盘中还是出现了“闪崩”,一度甚至接近跌停,最终收盘跌幅4个多点:

中信建投

只出资很少一部分资金,剩下的大部分靠着杠杆的收购,这样的案例,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上一个让人们印象深刻,又如此娴熟运用杠杆的,也是一位女人:赵薇。

赵薇拟收购万家文化(现已更名为祥源文化),出资6000万,借款15亿,然后拿还未到手的万家文化股票再进行质押融资,再获得约15亿元,也就是说,用50倍的杠杆,完成30.6亿的收购款,来撬动市值约100亿元的上市公司,堪称资本市场玩家的代表。

只是,这个杠杆收购,被监管叫停,赵薇等相关人员也被罚。

而罗静当年的收购,虽然没有赵薇50倍的这么夸张,但是“首付”只有2000万,完成了5个多亿的收购,这几乎也是25倍左右杠杆。

精彩,绝妙。

对于这样的绝妙操作,笔者同样疑惑,有没有高人,背后指点呢?

毕竟,中信建投7亿的融资额度,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当然这种陈年旧事,对中信建投目前的业绩,影响并不大,只能说,杠杆收购,是罗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大IP的故事

有了上市公司做“背书”,后续罗静的人生,显然更加顺畅。

我们看下承兴国际控股目前的经营状况:

承兴国际控股主营

从表上可以看到,目前承兴国际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IP授权以及相关产品的分销。

这个布局,应该是早年与大企业合作,对罗静经营理念的影响,她特别重视IP业务的开发,除了之前还与银行合作各种银行信用卡之外,2017年,收购POW公司,则是让她的大IP变现之路更加现实。

POW公司,由斯坦▪李创办。斯坦▪李为美国的传奇漫画作者、编剧,漫威的前董事长,《美国队长》、《钢铁侠》、《雷神》、等经典角色都与他有关。收购的当时,POW公司运营的并不好,而罗静一方,显然看重了大IP以及斯坦▪李可能的效应。

只是,后续的发展稍微发生了点波澜,2018 年中,斯坦▪李向承兴国际旗下的 POW 公司提出诉讼,是的,你没看错,收购指向的IP人物,竟然起诉了,为什么呢?

斯坦▪李称POW公司及相关方以胁迫或欺诈方式取得了自己的签名,以向 POW 公司提供自己的身份、姓名、肖像使用权,并向POW 公司提出了 10 亿美元的损害赔偿。

对于罗静一方来说,“幸运”的是,半年后,斯坦▪李去世了,而承兴国际的年报,如前所述,IP变现的,很成功。

供应链之迷

再后来的故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商界木兰”。

2016 年 4 月,罗静获得中国企业家木兰汇 " 木兰年会 " 嘉奖,木兰汇的核心理事,包括格力的董明珠、国美的杜鹃等商界名流,也包括诺亚财富的创始人,汪静波。

2017年,罗静15 亿收购了博信股份(600083)的控制权,又成为了A股上市公司的实控人。

股权穿透图

如图所示,除了罗静通过早就注册的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控制着江苏博信之外,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还投资了诺亚商业保理的5%的股份,而诺亚商业保理,另外的95%的股份,即为诺亚自己的控股:

诺亚商业保理

由此看见,在暴雷之前,罗静和诺亚之间,也算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通过数据显示,至少8家资管机构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曾经为承兴国际融资,包括信托、券商资管和私募基金。

毕竟,手握香港和内地两家上市公司,并声称与知名电商苏宁、京东等合作的供应款项目,而罗静又承担连带责任,除了“电商高管无法面签”外,这样的好项目,上哪去找?

事件之中的京东和苏宁方面均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

京东首先站出来,认为承兴涉嫌伪造合同进行诈骗。

而另一个被卷入的苏宁,则官方回应称,苏宁和广州承兴应收账款债权供应链融资事项无关。不过,是否涉及虚增销量,却是投资者的疑惑。

最新的央行征信中心声明:“显示承兴与诺亚交易61笔”的并非征信系统。

结语

去年的P2P雷潮刚刚过去不久,就在投资者以为风波已过时,第三方的绝对龙头诺亚的这个雷,实在足够的响。

而当我们翻看了事件的漩涡眼,承兴的实控人罗静的发迹史,不得不感慨当初25倍之多杠杆收购的“绝妙”,以及与大“IP”们站在一起讲的一个个好故事。

更深刻的问题在于:

如果连诺亚这样头部的第三方平台,都可能面临着“萝卜章”的戏虐,那么投资者,还能相信些什么?

如果知名公司的“流水”以及上市公司的股权再加上实控人的连带担保,在最终危机发生时顷刻间依然“资不抵债”,那是不是意味着“刚性兑付”压根就不存在?

如果你看懂了专业风控抵不过管理规模的诱惑,你是不是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GDP”与“PMI”都傻傻分不清的美女销售,却对你笑脸相迎的高谈着“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诺亚的漩涡之后,但愿一切归于平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