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震惊全国的骗贷案接二连三被曝光,而且涉案的的金额越来越大,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企业以各种方法诈骗贷款,令借款机构产生了巨额不良贷款,产生巨大损失。

所谓企业骗贷,就是企业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各种欺骗手段诈骗银行贷款。

一、企业骗贷主要手段

(一)注册空壳公司,建造空壳厂房

企业在没有规定资金的情况下,只要花些钱就可以请中介公司注册一家空壳公司。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中介公司,只要你给足他们费用,他们就可以代办成立公司所需要的所有文件,而你要做的仅仅是提供你的身份件复印件就够了。

中介公司可以提供空壳公司的注册地址,如果你有需要并愿交费的话,中介公司甚至可以向客户提供“秘书服务”。 即中介公司安排“专人”以“贵公司名义”专线接听电话,并提供及时转接、留言、业务介绍等服务。此外还负责代收发信件、传真。

当这一切搞定,空壳公司诞生后,不法者就开始以这个空壳公司的名义向银行骗贷。而另有一些人,为了骗贷,就花些小钱建造一个空壳厂房,然后拿这个空壳厂房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有的企业注册多家空壳企业,租用办公场所甚至根本没有办公场所,以无关人作为法定代表人,用于为关联企业提供担保、虚构供销合同和资金转移便利,规避银行集团客户管理要求;有的采购和销售在境外的外资企业主对投资新设公司的实际投入极少,或利用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由政府返还土地使用费,或以设备、技术作为资本金,更有甚者将注册资金抽逃,获得银行贷款后,再利用“高进低出”掏空企业利润。

▶【案例】

空壳企业隐藏关联关系、编造财务报表,伪造交易合同,为关联企业提供担保或转移资金,骗取银行贷款。为营造资金雄厚的假象,何某调集银行贷款作为注册资本,成立多家注册资本达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的“空壳企业”,在完成验资、工商登记等程序后,何某将注册资本抽回。从1995年起至2004年案发,共完成了对140多家公司的注册,将未实际出资、未实际参与经营决策的下属员工、亲友登记为“挂名”股东或法定代表人,而实际运作控制上述企业的集团母公司反而没有工商注册。其中大多数公司不开展具体业务,而是充当走账和融资公司。通过编造财务报表、伪造购销合同、提供虚假的增值税发票等,以空壳公司名义相互进行担保。在骗取银行贷款后,何某将银行贷款在其注册的空壳公司间“走帐”等方式,归还先行到期贷款,同时还用于购置房产、个人挥霍。最终因经营不善、诈骗成本庞大等原因,在“拆东墙补西墙”的诈骗中亏损累积滚动,最终造成银行巨额经济损失。法院以贷款诈骗罪判处何某无期徒刑。

(二)虚增利润,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等利用虚假申贷材料骗贷

当前此类骗贷情形相对较多,有的企业私刻公章,自行伪造交易合同,变造增值税发票;有的企业则与贸易商、工程公司或关联公司串通,在无真实贸易或工程情况下,签订形式上真实的销售、采购、工程合同以及真实增值税发票;有的企业虚构项目,篡改发改委批复文件,擅自扩大项目规模、总投资等内容,伪造整套项目立项材料;有的企业向银行提交虚假财务报表;还有的企业通过虚构住房买卖交易、购车交易或以虚假的借款主体向银行申请住房按揭按揭贷款挪作他用。

许多企业为了能虚增利润,以便最后能出具虚假繁荣的会计报表来骗取银行信用,骗取银行贷款,就会通过许多复杂的会计操作来达到这一目的。

比如应收帐款的推迟结算、变应收帐款为企业对外投资,既不需要呆坏帐准备金,又能形成为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一部分而引入财务报表上;应付帐款也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合谋,以引入外交的形式而掩人耳目;对于一些成本开销,可以通过一次性支付和分期均摊的灵活运用进行规避。

许多企业为了骗贷,无缘无故地多交税,虚张声势,骗取银行的信任,但这些毕竟还是要企业破费的,有条件的企业大都会通过虚报出口、或者一批货多次出口的方式来进行规避,通过国家对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条款,不仅可以把交的税款再赚回来,还“增加了”营业收入。

这些做法在会计制度不并不违法,只不过是在经营上不合规而已。虽然如此,更多的企业还是要通过一些违法操作才能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中国经营报》上有文章指出中国企业通常运用虚拟资产挂帐、虚拟交易合同骗取增值税发票、虚拟出资等手段来粉饰自己的经营状况。

▶【案例】

某钢铁企业虚设新建工程,虚造交易合同,伪造财务报表,骗取银行高额贷款。骗贷方式之一:虚设项目,借款人与一家建筑公司签订虚假合同、开具发票,取得银行贷款后,返还该建筑公司远高于发票税金的补偿。由于钢铁企业生产线的工程项目规模庞大,且涉及技术门类众多,缺乏专业知识的银行往往难以识别。骗贷方式之二:虚造交易合同,借款人与贸易商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约定以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货款。借款企业取得承兑汇票后去银行贴现,进而拥有贴现资金的使用权。在票据到期前,借款人再以采购设备或原料的形式将资金和资金使用费归还贸易商。这期间借款公司与贸易商之间的购销行为只有票据交付而没有实物交付。由于钢铁业普遍施行订单交易,银行很难在贴现时判定交易性质。骗贷方式之三:通过少结转成本的方式,将骗贷资金成本及虚设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在途物资”及“在建工程”等科目反映,从而在获得资金的同时,既实现了对亏损的掩饰,也实现了账目资产及盈利规模的夸大。由于涉嫌造假,借款企业前核心管理人员被司法部门拘捕,而实际控制人台湾商人在该企业被宣布破产重整前逃离大陆。

(三)用虚假资产评估来骗贷

中国资产评估业的现状不容乐观,资产评估体制不完善,评估人员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薄弱,行业法律法规制定相对滞后。搞关联交易、给回扣的现象在评估业内已经半公开化,评估业存在着巨大的评估黑洞。现在评估机构之间竞争激烈,评估机构为了拉拢客户,采用降低收费标准,甚至迎合委托人的特定要求的方法来招揽业务。有的评估机构通过各种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造成评估价值的虚增或虚减,造成评估结果严重失真。因此,骗贷企业就利用评估业这一弊病,用虚假评估的手段来骗贷。用资产评估来骗贷比一些会计操作更保险更隐蔽。

(四)利用贸易融资产品套现

此类骗贷手段更为隐蔽,真实贸易背景下的融资产品(如远期信用证)被沦为公司的融资工具,融资款被挪用于投资房地产项目或民间高息借贷市场等高风险领域。此类业务多选用具有市场风险较高、标准化、易变现等特点的大宗商品,如棕榈油、PTA 等,有的企业在市场价格暴跌、商品一到港便出现大幅亏损的情况下仍然大批进口开证,有的企业急于变现,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甚至商品采购价格销售。

▶【案例】

某公司通过进口棕榈油贸易为地下钱庄融资。A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利用他人名义注册了多家贸易公司,由这些贸易公司向其他企业借用信用证额度(按交易金额支付代理费),由其代开远期信用证进口棕榈油,并指定将进口油运送存放至A公司储放。王某以低价迅速将进口的棕榈油转卖套现资金,而后将信用证套现来的资金进行短期民间放贷,获取高额利息。棕榈油贸易本身,则沦为融资的工具。因民间融资链条的收紧,王某的高利贷出现大量坏账,不足以偿付信用证贷款,又通过盗卖其他企业进口并存储在该公司的棕榈油进行资金周转,使得相关银行货权落空,最终东窗事发。案发后,市场才得知委托其他公司开证的公司与该公司实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实际控制人王某以涉嫌合同诈骗案被依法刑事拘留。

(五)利用同一项目或同一抵押物重复贷款

有的企业利用同一项目向项目所在地及母公司所在地不同银行重复申请贷款;有的企业混淆子项目与项目整体的概念,以整体项目贷款后,又以其中一个子项目向另一家银行贷款;有的企业利用第三方仓储方的监管漏洞和银行之间质押信息的不互通,以同一份大宗商品仓单在多家银行重复融资,或者借调别家货物放到第三方仓库里空单质押。

▶【案例】

某公司以自有产权的土地作抵押,从A银行获得抵押贷款,之后该公司法人代表以复印产权证为借口,从A银行客户经理处骗出已作抵押的产权证后,趁机进行调包,将伪造的《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交还给A银行客户经理入库保管。然后伪造A银行解押申请等文件,将A银行抵押资产登记注销,将该抵押物再次抵押给B银行,同一抵押物获得重复融资,A银行抵押权落空。

总之,随着近年来被披露的一个又一个骗贷大案,企业的各种骗贷方法不断地被公之于众。企业骗贷的方法不仅花样越来越多,而且隐蔽性、技术性越来越高。面对愈演愈烈的企业骗贷,难怪一些专家会无奈地说:“中国企业骗贷的手段之多,骗贷的技术之高明,足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二、骗贷背后的原因

企业骗贷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国金融改革尚不到位、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尚待建设。从微观角度分析,有三个主要原因:

1、企业投资扩张冲动与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大中型私营企业是骗贷案件高发区,由于投资约束机制不健全,私营企业天生的投资扩张冲动在经济上行时期被激发,当银行正常融资不能满足其需求时,骗贷成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创富之路。

2、企业投资对象与银行信贷支持对象不符之间的矛盾。

有些企业运作地下钱庄、投机房地产项目、投资高风险项目等利润率大、风险高的领域,是银行信贷政策不予支持的领域,企业则极力隐匿真实资金用途,伪造项目编造报表,骗得银行支持。

3、银行“垒大户”与中小企业资金饥渴之间的矛盾。

由于银行对优质客户有着一系列的优惠和绿色审批制度,有些中小企业却难以得到银行钦赖,为获得银行融资,不惜一切手段营造虚假繁荣表象,编造符合银行要求的贷款申请材料,不断以贷还贷做大企业,一旦达到银行所谓“优质客户”,各家银行的融资就像滚雪球一般迅速增大。此类企业经营基础薄弱,资金链十分脆弱,往往难以持续经营。四是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矛盾。在业务发展压力和个人利益驱动面前,部分银行职员风险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严重,无视法律规章制度,或无意中违规违法,或有意默许、甚至内外勾结。

三、查处企业骗贷的审计方法

(一)审计方法

1、分析性测试法

(1)比率分析

将银行五级分类贷款,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余额分别与全部贷款余额作比较,审查各类贷款的风险权重及其分布。

(2)比较分析

a、同期比较分析。审查贷款质量变化趋势,若贷款质量变化趋势与同期经济变化大体一致,则属正常;反之,要做进一步分析。

b、同业比较分析。对同一组经营规模类似、性质相同的银行贷款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看其经营业绩差距是否过大,若差距大,则分析成因。

(3)不良贷款结构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揭示银行不良贷款集中区,从而发现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高风险区域。

a、行业投向分析,揭示不良贷款行业分布。

b、贷款品种构成分析。如对商业贷款、建筑贷款等贷款的分析,可发现不良贷款在各类贷款中的分布,进而确定贷款的高风险区。

2、实质性测试

(1)编制贷款汇总表,反映贷款全貌,指引对贷款的实质性测试。

(2)核对有关账目,审查贷款的真实性。

(3)运用判断抽样技术,确认贷款真实价值。

3、以计算机审计为突破口,创新审计技术,实现审计手段现代化。

(二)审计重点

1、在审计正常贷款获取并审阅其余额积数表时,审计人员应关注重复出现的借款人及相关联的借款人

2、重点关注损失贷款的金额、结构以及形成的原因和责任

3、重点关注不良贷款,在查清不良贷款数量的基础上,查清次级、可疑类不良贷款在各行业的分布结构及其所占比重

4、重点关注票据贴现、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的金额和原因

总而言之,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审计,是整个商业银行审计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掌握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通过各种手段的对外延伸和印证,来发现和查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和大案要案线索,以实现揭露问题、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促进改革的目的,同时审计中应不断改进审计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优势,不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四、银行防范对策

1、加强贷款三查,落实岗位职责,落实规定动作,对重点企业现场核查、延伸调查。贷款真实性核查应贯穿信贷业务全流程,尤其应发挥贷后跟踪管理及时甄别骗贷行为的作用。各家银行的目标客户定位应突出本行特色,避免各家银行目标客户定位雷同、盲目垒大户。银行应鼓励和引导企业以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诚信合规经营,稳健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实现银企双赢。

2、银行职员应树立合规经营意识,提高信贷反欺诈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各类违规放贷行为与违法放贷罪表现形态之间的边界并不明显,许多信贷业务领域一般违规行为转化为违法放贷案件。银行工作人员应清醒认识外部形势的复杂性和外部欺诈风险的严峻性,从保护自己职业生涯考虑,下大力气了解你的客户,加强学习提高信贷反欺诈技能。

3、加强外部监督,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银行同业间增加信息共享,促进良性竞争。建立实时动态更新的黑名单库,对企业造假信息与同业共享,对造假企业形成震慑;同业之间建立信贷风险核查配合机制,加强对关联企业的识别,切实防范重复融资。

4、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融资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因为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财务透明度不高等方面的制约,面临着融资难、资产质量低的困境。通过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发展物流金融等方式,使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资金得到满足,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行长圈

文 | 中诚信征信 市场品牌部

联系合作:ccx@ccx.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