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创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编 辑 | 王朝靖、设 计 | 郑舒雅。

“我现在的愿望,就是外卖单点一杯咖啡的时候,不会有愧疚感。”

这是上周,身处上海的李铁柱对未来的期待。如今,上海解封的消息让无数人重拾希望:上海终于要回归正常了。

上海停摆的这两个月,改变了人们对许多东西的看法:邻居、未来、自由、健康、权力,以及今天的推送想聊的——物资。

许多人被迫改变了对物品的态度:从能买尽买到非必要别买,从买鲜花到种西瓜,从断舍离到量贩囤。疲于应对填饱肚子的生存物资,人们对于“不健康食品”的需求在急速增加,含糖可乐、炸鸡薯条、奶茶薯片成了许多人的精神食粮;长时间被困在室内,人们对一切和外部有关的东西都更渴望,阳台天台、野餐露营、跑步骑行;但如今,多数人们的消费欲仍然被压缩在吃吃喝喝、工作做饭里,实用至上,那些“不必要的”、审美性的物品,正在上海人民的购物车里逐渐减少。

我们开了一个新栏目,叫「DT的朋友们」,邀请朋友们来分享他们的生活和看法。本期一些上海和北京的朋友们同DT君聊了聊,隔离期间,他们消费观的变化,以及一旦快递畅通,他们最想收到的东西。

@李大猫

上海

DT:从居家开始,花了多少钱?

@李大猫:5526.9。

DT:快递一通,最想收到什么?

@李大猫:自行车。

DT:因为疫情,消费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李大猫:对那些死了坏了用完了也有其他用处的商品好感倍增,我家的蜡烛点完以后,罐子分别被用作烟灰缸、笔筒、花盆/种西瓜的盆,和零食罐。

@阿拍

上海

DT:从居家开始,花了多少钱?

@阿拍:纯食物消费,两个人差不多1万块。

DT:快递一通,最想收到什么?

@阿拍:显示屏。

DT:因为疫情,消费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阿拍:可以更毫不犹豫地买量贩装了。因为这次疫情跟邻居关系更紧密了,所以东西买多了就在群里吼一声,价格合适基本都能出掉。

@小H

北京

DT:从居家开始,花了多少钱?

@小H:我发现我封控期间(半个月时间)买菜+日用品差不多花了2000左右,基本上都是菜、饮料、厨房用品之类的。

DT:快递一通,最想收到什么?

@小H:乐高。

DT:因为疫情,消费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H:消费欲大大增强了,因为买点喜欢的东西一直是自己释放压力舒缓心情的有效方式。但在居家期间因为物流、收取快递等因素,并没有完全付诸行动。除必需品外,实际下单量并不多。

@panpan

北京

DT:从居家开始,花了多少钱?

@panpan:好残忍,拒绝计算。

DT:快递一通,最想收到什么?

@panpan:咖啡。

DT:因为疫情,消费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panpan:讲真以前点外卖基本上都是找打折、便宜的馆子点,不会点很贵的。疫情一来,还在营业的只有平时不会点的餐厅,比如一人份要90的香锅,消费观在被迫转变中。

@水源

上海

DT:从居家开始,花了多少钱?

@水源:账单显示我大概花了1w多。除了各种团购之外,每天都能发现自己生活缺点啥,不断地往购物车里加东西,希望他们在能解封的时候到。

DT:快递一通,最想收到什么?

@水源:染发膏。

DT:因为疫情,消费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源:我开始发现很多东西我不需要也可以过的很好,但有的东西之前看是浪费,现在很必要。比如在之前买了划船机,高配大屏的台式电脑,地毯和沙发,一大笔支出还是很肉疼的。之前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从使用时长来算,怎么算都亏大了,朋友也打赌我划船机肯定吃灰。但是封控之后,在家时间变多了,这些东西还是蛮提升我生活的舒适感的。不然面对空空如也的房间,我可能会发呆到奔溃。

@方小葱

上海

DT:从居家开始,花了多少钱?

@方小葱:没具体算,两人三猫2-3w的样子。

DT:快递一通,最想收到什么?

@方小葱:洗碗机。

DT:因为疫情,消费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方小葱:会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少花钱,比如衣服、包啥的,反正用不烂,新买就要扔掉旧的,整个过程没啥愉悦感。打算在自己能感受到的地方多花钱,比如会为更新鲜和更好的食材提高预算,再比如考虑把家里能解放双手的、辅助运动的、改善心情的都升级一下。

@shuying

上海

DT:从居家开始,花了多少钱?

@shuying:两个多月时间,花了8000多块钱吧。

DT:快递一通,最想收到什么?

@shuying:健身服。

DT:因为疫情,消费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shuying: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因为可买的东西有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