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通缩利好哪些股票?

2023-03-15 03:29 23次浏览 财经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前几年,有个日本女生的故事特别火。

这个姐们有多牛呢?三十多岁的年纪,纯靠“省钱”买下了三栋千万豪宅。尽管日本的房价没咱们这么夸张,但很多人对此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为此还专门找人给她录了一期视频。

等节目组到了地方才发现,这人实在是省钱界的一盏明灯。

以吃饭为例,这姐们早中晚的菜单都相当单调。早上是一片面包,中午是三文鱼配白饭,晚上则是白水煮面,最多配上几片叶子,一天的开销合人民币也就是九块六毛多钱。

吃饭尚且如此,买东西那就更夸张了。

衣服是朋友那捡的,鞋子是妈妈那顺的,冰箱里的东西则基本是超市卖的打折货。为了省去闲逛消耗的宝贵体能,姐们干脆做了张周边超市的打折信息地图。

凭借着这样的毅力,这个日本女生慢慢用攒下来的钱买到了心仪的房子:第一栋房子用了9年,第二栋用了4年,第三栋则用了不到两年。

其实在日本,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虽说大多数人的抠门程度没那么“登峰造极”,但低消费的、低欲望的情况却相当普遍,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有钱也不花”。

尽管世界范围内“大水”滔天、通胀魅影接踵而至,但偏安一隅的日本却依然在通缩的阴影里徘徊。

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不堪大用,很多人在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

不是有那么句话么?“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豚”,明治和大正都不提了,就连毁誉参半的昭和年代,在很多老人的眼里都比平成要强上一大截。

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候确实太有钱了……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战后的日本运气还算不错。先是在朝鲜战争时期做了一阵后勤基地,紧接着又在冷战时期当起了桥头堡,承接了不少订单和技术产线。

有“爸爸”支持、还有干不完的活儿,所以日本很快就找到了发展的动力。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的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了。

论技术,人家有松下、有索尼、有丰田、还有三菱,说造汽车就造汽车、说搞半导体就搞半导体,巅峰时期不仅傲视亚洲、甚至敢跟美国的大公司掰手腕;

论资本,人家有一大堆财大气粗的大财团。不光金融地产搞得火热,消费市场更是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大伙举着钞票出入各种高端场所不说,甚至叫嚣着要买下整个美国。

这话虽然听着吓人,但在当时来看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有不少日本公司把总部开到了美国,比如三菱就买下了纽约的洛克菲勒大厦,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买下美国真不是开玩笑。

眼看着日本崛起,美国学界也开始炒作日本威胁论。比如有个叫傅高义的美国学者甚至专门写了本书,书名就叫《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啥启示呢?当然是除之而后快了,最起码要把日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干熄火。

一开始的时候,冲在前面的是一些比较激进的议员。

1987年,五位美国国会议员在国会大厦门口玩起了行为艺术。就在一大堆吃瓜群众和媒体记者的面前,他们抡起大锤砸烂了一台日本东芝的收音机,场面那是相当刺激了。

按照这五个人给出的说法,东芝曾向苏联出口过数控机床,这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必须要对此还以颜色、施加制裁。

当时这事闹得多大呢?

不光东芝方面有不少人被捕,日本首相也被逼向美国致歉,日本方面还自费花了1亿日元在不少美国报纸上登了整版的“悔罪广告”。

等到舆论造势搞得差不多了,美国的司法部门就开始登场了。

整个80年代,美国向日本发起了24例301条款案例调查,还签了日美半导体协议、美日结构性障碍协议、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最终逼日本做出了从限制出口到开放市场的各种让步。

引以为傲的外贸和赖以生存的制造业被搞,这直接摧毁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

在地产硬着陆的大背景下,整个日本经济一片哀鸿遍野。企业要兜底、经济要刺激,所以日本的货币政策一直比较宽松,没多久就搞出来了一个大号地雷。

说起来,日本的金融系统比较有意思。

不同于典型的英美,以及特立独行的欧洲、德国,他们有个叫主银行制度的东西。在这个体系之下,银行不仅是为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还通过股权和债权等途径参与企业的经营。

说白了,就是银行跟企业做了个深度的利益绑定。在这个大前提下,日本的宏观杠杆率一直相当夸张,甚至飙到过373%的恐怖水平。

不过受限于人口和经济结构,这么玩的效果相当有限。

一般来说,放水效果最好的地产、基建什么的在日本是玩不转的。你想啊,头几年房地产的大泡沫刚破,满大街都是背债、断供的可怜人,剩下的人真没几个敢去跟着炒房。

地产熄火了,那总该轮到制造业出头了吧?

考虑到当时日本的尴尬处境,这个方向也没啥太大希望。高端产业被美国折腾够呛,中低端产业又被中国和东南亚抢去不少,剩下的财团财阀们把持着大把信贷资源吃老本,实在是没啥活力可言。

实在不行的话,那就直接给大伙发钱吧。

还没等详细的计划出台,一群人又傻眼了。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的经济过山车,日本社会完成了从消费主义到低欲望的夸张转变,生育率不断走低、老龄化愈发加剧,消费这条路眼看着也没戏了。

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慢慢地就把日本推向了螺旋通缩的深渊。

从2001年起,日本的通胀数据就很难看。

都觉得通胀吓人,其实这样的通缩也很可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通缩一般指在经济衰退的周期内,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物价下跌。时间一长,企业不赚钱、发不起工资、员工付不起账单,慢慢系统性风险就来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就经历过这么一遭。当时,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凯恩斯主义,说白了就是印钱,然后再去拉投资、拉消费和经济。

日本其实也想这么搞,像之前安倍就提了个“安倍经济学”。

啥意思呢?简而言之就是印钱、投资、汇率贬值三板斧。对内靠印钱、投资拉动经济和消费,对外靠贬值刺激出口和外贸,看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可惜的是,此时的日本已经没有了翻盘的资本。

80后不想买房,90后不想买车,大多数年轻人不想生孩子;年轻人打破头也想挤进大城市,最后却真的被现实挤破了头,国内人口结构危机重重,国外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是不是听着有点熟悉?

宏观上的窘境,反映到微观上那就是躺平。

比如不想消费、只想存钱,比如不想恋爱、不想结婚、甚至连性生活都不想过了,这个趋势在日本已经存在好多年了,平成养豚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相比之下令和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真到了这一步,那怎么刺激都没用了。

要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不仅要防止人口结构恶化,也要从分配的角度操作、避免财富过度集中,比如减轻生育和抚养压力搞搞双减啊,再比如规范平台经济、搞反垄断等等。

可惜,这样的操作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得来的。

眼看着形势不妙,老奸巨猾的安倍甚至玩了一出“苦肉计”。2020年的时候,安倍就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因大肠炎复发而决定辞职,最后匆忙把菅义伟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像什么奥运巨亏啊、核废水泄漏、日企频频被曝造假、奥组委会计卧轨、防疫被病毒戳成筛子、新冠疫苗打死人等负面新闻就像商量好一样咔咔往外蹦。

一旦陷入这样的麻烦,脱身真的很难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