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金融商学院,共100课。

2018年10月28日第一课,您争取半年学完。

第一课是“衍生品”,第二课是“收益率曲线和利差”,第三课是“因子量化投资”,第四课是“统计游戏”,第五课是“通缩”,第六课是“高频交易”,第七课是“金融职业前途”,第八课是:“核心经济指标”,第九课是:“CPI”,第十课是:“城投债”,第第十一课是:“如何思考经济数据”,第十二课:“非标“,第十三课:“货币互换”,第十四课:“外贸数字解读”,第十五课:“牌照”,第十六课:“社融指标”,第十七课:“幼儿园的VIE”。

今天说下:财政赤字。

这个话题,经济学界最近争论很厉害。

总之,一批说,搞搞,怕什么,多欠点债,拉动拉动经济;另一批说,不行不行,不能松这个口子,一松就胡来了。

都有道理。本身经济学就是一张纸,随便说。反正说话都不是决策人,不负责任。

这个词儿,其实分两个部分:第一,财政赤字。第二,赤字财政。

财政赤字,又叫做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

看到了?是早就安排好的欠款。

而赤字财政呢?是指政府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利用预算赤字,以达到经济稳定增长的一种手段。

看到了,也是有意识的,只不过后者更“恶劣”一些。

2018年7月底,中央和国常会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于是,财政部等部门频繁释放出减税降费的积极政策信号。这很好理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政府希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是不是有点赤字财政的味道?是有,但是还没有到那个份上。

然而10月份经济数据仍保持疲弱之势,社融数据更是大幅低于预期,当前市场对于2019年政府部门提升杠杆的预期不断加强,对于赤字率水平是不是必须保持在3%的警戒线下的疑问也越来越多。

3%这个标准,是欧盟提出来的。欧盟希望成员国个个能遵守财政纪律,政府控制支出,量力而行,量入为出,3%的多于花费,OK了。

但是,中国的财政赤字搞3%+,甚至4%+,行不行?

说到这里,要看历史。

最近十年来,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坐了一个过山车。2009-2012年,这几年由高走低,比较约束;2013-2018年又由低走高,逐步放松。

09年的数字比较高,就是基数特别高。是因为全球经济危机。一下子把财政赤字从1000多亿,搞到了7000多亿,于是,之后数年,年年降低。但其实,总量是很大的。

2016和2017连续两年赤字率达到3%的历史高位水平,赤字规模也均在2万亿元以上。为什么?因为经济增速下来了,于是政府有意识的利用税费、财政来刺激经济整体发展速度,保持一个速度,就意味着保持一定就业率。

今年的两会,政府报告里,赤字率不高于3%,算是比较节制。这个数字,当然与去杠杆有关,与去地方政府债务有关。

当然,报告是报告,执行是执行。执行永远不可能比报告来得更紧。只看2018年前九个月的赤字执行情况的话,年化的赤字率是在3.4%左右,其实比去年还降低了。

去年同期实际多少?大概3.8%。

也就是说,今年政府的钱,控得更紧了。这个其实很好理解:2018年财政支出同比是下降了,而财政收入同比是上升了。

为啥???(此处省略解释5000字。)

总之,是不是和大家的感受不一样?很多人看媒体,说财政松了松了,减税了减税了,基建了基建了。其实,至少前9个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不过,扭转时刻到了。10月。

2018年的10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了3%,而财政支出猛烈提升,同比增速高达8.2%,财政政策明显提速、放松、积极。

这一个月的扭转,把全年前10个月的实际赤字打到了近1.38万亿,年化财政赤字率达到了3.7%,一下子追平了去年。

往前看,我国还得进一步减税增支。减税的大头,肯定在流转税方面,譬如增值税;而支出的大头,还得加强大块支出,以投资拉消费,确保经济后劲。

一句话,税收这个事情,已经不仅仅是个经济手段,更是一个更高层面的综合工具:必须降低宏观税负,必须鼓励经济更有活力。

你也许会说,那降低点利率如何?我告诉你,利率空间真的不大了。中美短端利率都已经倒挂了,存人民币的收益率在短期,是不如美元的。你觉得在这么严峻的大国货币战中,利率还有更多下降空间啊?

你不要幼稚!多读老吴的商学院。

另外,说两句股市,老吴9月份让你减仓,你对了;10月底又让你加仓,你又对了;一直说缺口必补上,而果然在不断补上;昨天有说担心缺口处会有反复争夺,结果又跌了。

老吴是半仙吗?

不知道,继续读书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