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已经是命运的安排,许多人转而追求有趣的灵魂。

就文学性来说当然可以抛开严谨考究,相信灵魂的浪漫存在。

但以科学的角度看,真的存在灵魂吗?

上个世纪,一位外科医生告诉我们,人不仅有灵魂,还能测量出灵魂重21克。

电影《21克》中有一句台词“在人死亡的瞬间,会失去21克的重量”。

失去的会是什么物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古以来许多人信奉的,灵魂。

现在看来,对灵魂的探讨始终不休,这更像是迷信与科学的对峙。

但在20世纪初,一位美国外科医生,邓肯·麦克杜格尔也是相信灵魂存在的。

而这部电影灵感就来源于他一次著名的实验。

麦克杜格尔医生对于灵魂的好奇心显然比常人更加强烈。

如果灵魂作为物质真实存在,那么它就应该是可以被测量的。

于是这名外科医生,科学实践的先驱,决定给灵魂称重。

邓肯·麦克杜格尔

可是要如何称量灵魂有多重?

按照麦克杜格尔的认知,灵魂被囚禁在活人体内。

当死亡的时刻降临,灵魂也就离开身体。

这个灵魂由有变无的时刻就是称量的关键节点,麦克杜格尔打算记录下来。

首先得找到濒临死亡的实验者,实验者的选择也十分有讲究。

无疾而终的死亡时刻实在难以确定,于是范围缩小至临死的病人。

而且疾病最好能让实验者身体疲惫,减少大幅度动作。

这样一来,他们死亡时就能保持比较平静的状态,测量数值的变化也就更加客观。

1901年,麦克杜格尔开展了这一场实验。

他从养老院特别挑选了6位病人作为测试对象。

其中4人患有肺结核,1人患有糖尿病,还有1人病因不明。

在临死之际,麦克杜格尔和助手分别把他们搬到一张特殊的病床上。

这张病床搭载了一个十分灵敏的费尔班克斯秤,具有测量5.6克以内的灵敏度。

他们还用光束尺度保证能够精准地读取刻度尺上的数值。

于是他们一边记录着数据的变化,一边等待着实验者死去。

这一刻对于死者来说无比沉重。

但对于麦克杜格尔等人来说,他们却是悲悯与迫切的期待掺杂。

第一位实验者的实验时间就持续了3小时40分钟。

当实验者被搬上秤床时候已经处于垂死状态。

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实验的关键点也随时可能发生。

在那一刻出现之前,研究人员也没闲着。

为了保证数据严谨有效,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们都详尽记录着体重变化。

麦克杜格尔发现,患者平均每小时会稳定地减轻1盎司(约28.3克)的重量。

他推测这是人体正常呼吸流失的水分和汗液的蒸发。

第3小时40分钟,这一个时刻终于到来。

示数盘上的光束猛然一晃,下降到一个位置后不再反弹。

读数确定损失的重量是四分之三盎司,大约21克。

短短几秒钟,实验者的重量大幅度地下降。

麦克杜格尔认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与之前测定每小时1盎司规律完全不符。

所以这不可能是正常代谢的减重。

他随即欣喜若狂,这不就说明了灵魂的重量是21克吗?

但开心得不能太早。

实验讲究重复性,单独案例并不能证明结论成立。

接下来还要看看后面的实验者能否延续这个21克的变化量。

于是麦克杜格尔更加期待地等着其他实验者离世。

然而,除了第一位实验者之外,其他5位都没能重复21克的惊喜。

实际上各个实验者都出现了完全不一致的状况。

实验重复性方面是失败了,但这场实验也并没有因此作废。

执着的麦克杜格尔总能从中找到解释的说辞。

第二位实验者没有具体的死亡时刻,首先突然下降了半盎司,几分钟后体重再次下降了一盎司;

第三位实验者和前一位类似,同样出现数值多次突变的现象;

第四位实验者死亡时,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调节好秤,数据不能使用;

第五位实验者死亡瞬间的体重变化了三分之八盎司,但把尸体搬离床秤之后,这个数值仍奇怪地保留了15分钟;

第六位实验者也是死亡速度太快,没及时调节好秤。

于是在六次测试中,两次数据被弃用,三次被判为明显误差。

照麦克杜格尔看来,只有第一位实验者最能展现真实的测试结果。

这也成了“灵魂21克”最初的来源。

但这还没有满足麦克杜格尔的好奇心,他对灵魂的探究还在继续。

他又找来了15只狗,打算称一称狗的灵魂有多重。

要找垂死的病狗可不像病人那么简单,所以他把找来的实验狗毒死之后称量。

结果大出所料,狗死亡前后竟然完全没有重量变化。

于是他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只有人具有灵魂,动物是没有灵魂的。”

麦克杜格尔把这些实验整理成论文,却没有做太多的发表。

直到1907年,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报道了麦克杜格尔的这个实验。

“灵魂有重量”的劲爆信息赫然瞩目,一时间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轰动。

这可是颠覆科学认知的结论,许多医学界学者纷纷仔细钻研他的研究过程。

但很显然,麦克杜格尔的实验漏洞百出,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他实验的可重复性就饱受质疑。

从实验的严谨性来说,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得出21克的减重结果。

这个数值更像是巧合,所以这场“灵魂实验”引来的争议不断。

论谁也不服气让自己的灵魂等于一个莫名其妙的重量。

而从实验本身来看,有人认为即便数据没问题,也不能说明灵魂存在。

美国的医学教授奥古斯都·克拉克就提出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克拉克认为体重的减轻未必是灵魂离体,如果是汗液损失也能解释得通。

奥古斯都·克拉克

死亡时,人体肺部不再冷却血液,会导致体温短暂地突然升高。

这时,汗液从体内渗出并快速蒸发,这就造成了体重的骤然下降。

而狗的体重之所以没有变化,是因为狗没有能排汗的汗腺。

这个理论普遍更被科学界认可。

但麦克杜格尔仍然执着地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不死心。

在当初那场引发巨大轰动与争议的实验之后,45岁的他又产生了一个想法。

他已经不满足于为灵魂称重,他决定一睹灵魂的真容。

1911年,麦克杜格尔打算拍摄下“灵魂出窍”的画面。

他尝试使用X射线拍摄灵魂离体时的场景。

虽然这个实验的可行性更加渺茫,但他本人的遗憾主要在于时间不够。

还没等拍摄到有效的成果,他就在1920年去世了。

直到去世,麦克杜格尔仍然相信自己实验中测得人类灵魂重21克准确无误。

也许在病床上的弥留之际,他才能真正体会到是否有“灵魂”从自己身体离去。

眼看“灵魂21克”的理论摇摇欲坠,但有一部分人始终和麦克杜格尔一般坚定。

洛杉矶理工学院的查理斯·特文宁教授,也是其中一位支持者。

他在麦克杜格尔的理论可信度岌岌可危之时,仍然试图完善实验。

他以同样的方法对小鼠进行实验,证明小鼠死亡时也没有重量变化*。

但就算补充了这个实验,也没能掰赢对立派的手腕。

*注:鼠是有汗腺的,但汗腺功能非常不发达,主要散热器官在尾部。

在科学范畴内,麦克杜格尔的实验显然是无法立足的。

但在民间,“人类灵魂重21克”的结论似乎更对人们的胃口,也被广泛流传。

而“21克”这个数字也被调侃成文艺、浪漫的一个数值。

由此诞生了同名电影、以此为主题的小说等文艺作品。

这也让更多人误会了21克的人类灵魂真实存在。

电影《21克》

女生节当然可以给女生送21克的巧克力,然后解释一通“灵魂相赠”之类的土味情话。

但这种情话也只能当玩笑开一开。

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更应该谨记的是那一场失败了的实验。

没有经过严谨考究而贸然公布的错误成果,最终只能沦为误人子弟的谣言。

因为后人往往只记住结论,而实验中的错误再显著也不容易被发现。

*参考资料

21 grams experiment. Wikipedia.

SOUL HAS WEIGHT, PHYSICIAN THINKS[J]. The NewYork Times, 1907.03.11.

Ben Thomas. The Man Who Tried to Weigh theSoul[J]. Discover, 2015.11.03.

Mario Garrett. How much does your soulweigh[J]? TIMES MALTA, 2017.12.31.

Jim Harper. Weighing Human Souls – The 21Grams Theory[J]. Historic Mysterie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