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4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的“复苏可期、风险犹存——中国金融发展2021年展望”会议在京顺利召开。与会嘉宾就宏观经济、全球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国家资产负债表、财政运行、金融监管、保险业运行、房地产金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特殊资产行业运行等领域进行回顾,并对各领域2021年的发展进行展望。

阎建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要点

2020年中国保险业保持了稳健发展势头,承保业务同比增速达6.13%,资产业务平稳发展,偿付能力状况总体良好。保险业努力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已成型,车险综合改革开始实施,寿险经营坚持回归本源,新保险合同准则发布,个险渠道格局重构,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展望2021年,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迎来大发展机遇。基于结构化改革框架,协调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政策,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似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立个人账户养老金登记机构,为“N对1”的养老金账户支付机制提供基础保证;二是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三是个人账户透明化运作;四是探索做实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到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账户。商业健康保险将加快发展,长期医疗保险市场活力迸发,供给能力提升,市场需求得到促进;城市定制商业医疗险保持高速增长,但亟待制度规范。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给大家汇报一下对2020年保险业发展的回顾和对2021年的展望。不平凡的202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总结保险业2020年发展有两个特征:一是基本上保持了稳健发展的势头,二是向高质量发展转型。2021年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迎来大发展机遇。

第一,总体来看,保险业保持稳健发展的势头,承保业务同比增长达到6.13%,超过GDP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在业务结构层面,与2019年相比,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提高了1.49个百分点。

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5.40%,增速有所放缓,这至少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股市回暖和“基金热”对偏储蓄类险种的替代效应;二是行业面临个险营销渠道转型压力,长期保障类产品的销售增速出现下滑。

健康险较快增长,增速达15.66%。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疫情增强了居民的健康保障意识,提高了健康保险需求,对此我们报告中也回顾了2004年受SARS疫情影响,健康险也是较高增长。二是供给侧结构优化,包括重疾险产品提高了保障水平和细分程度;商业医疗险呈现长期发展势头;以及城市定制商业医疗险的爆发性增长,实现了政府、商业保险机构和第三方平台的深层次合作,全年至少在80个城市落地,合计已经惠及超过了四千万人。

财产险的保费增长率增速放缓,2010年以来,财产险保费增速和GDP增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近四年尤为显著。我们觉得财产险保费增速下滑是GDP增速下行的映射,反映了财产险业务发展的顺周期性,国际上的经验也是如此。

资产业务平稳发展。2020年末,保险业资产总额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9%。保险业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年末余额占流通A股市值之比达到4.64%,占我国上市公司总市值之比达3.43%,是A股和港股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机构投资者审慎理性,保险资金运用总体平稳。

偿付能力总体良好。截止到2月8日,从各公司已披露的情况看,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整体良好: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中位数达193.77%;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中位数达274.11%。

第二,市场向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型。一是农业保险。昨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下发,其中多处提到农业保险。而去年农业保险已是发展亮点,随着“稻谷、小麦、玉米成本保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表(2020版)”发布,行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加强。农业再保险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前农业发生大灾,财政通常采取事后补偿方式,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财政部、银保监会合力推动下设立,采用再保险方式会比事后补贴方式更专业、更科学。二是车险综合改革开始实施。健全商车险条款费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三是寿险经营坚持回归本源。从去年来看,还是强调剥离理财型寿险,2020年底财政部发布新的保险合同准则,把以前过于复杂的、老百姓看不懂的条款进行拆分和透明化,突出寿险产品的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四是个险营销渠道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长期保障型寿险的发展传统上依赖于个险代理人队伍的粗放扩张和“人海战术”,但是,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消退期,代理人的人力成本日益提高,传统发展方式面临“增员难、高成本”等困局,难以维系。以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公司开始探索构建强大支持体系,依靠数字科技赋能,尝试打造“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的代理人队伍。五是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两家外资独资保险公司获批设立。

2020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要求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到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展望2021年,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迎来大发展基于。下面主要探讨一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问题。

我们所关注的是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点突出地提出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刚才汪红驹研究员讲到去年社保基金收入大幅下降、支出小幅增长,情况不太乐观。我们觉得,第一支柱的养老保险的发展现在面临困境,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本应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但是,2019年以来反而降低了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费率由“20+8”(企业交20%,个人交8%)减为“16+8”,加重了某些省份基本养老保险的缺口状况和中央财政负担。

对上述困境可作如下解释。从实体经济角度看,养老金增长的物质源泉取决于两个要素:劳动人口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趋势已难以逆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能否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对于采用现收现付制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缴费额与退休金领取额缺乏必然联系,企业和员工视之为准税收性质,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通过促进提前退休,“便携性差”阻碍劳动力流动,造成了劳动力市场扭曲,现收现付制上述缺点在“人口红利期”尚不突出,但随着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到来,劳动人口增长率下降,问题就会变得突出。面临当前和以后相当长时期存在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缺口状况,即使增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可解燃眉之急,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政策层面也不得不选择降费。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困境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基金积累制框架下,与第二支柱养老金计划在覆盖人群上互为补充,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恰逢其时。可以在两方面发挥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优势。一是从劳动力市场角度,根据递延工资理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账户缴费额体现为劳动报酬,具有直接的激励作用,有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通过完善金融体系结构,基金化投资,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激励科技创新,为企业家才能充分定价,藉此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政策层面对第三支柱养老计划发展如此关注之所在。

报告中我们关注到,美国英国毫无疑问地现在将基金积累制的第二、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作为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制度安排。从日本和德国的情况看,2001年,有“东京金融大爆炸”之称的日本养老金改革,以及德国“里斯特改革方案”,都把结构化改革、基金化投资视为养老金改革的核心内容,收益逐渐显现。法国和意大利,至今尚未有效地推行结构化改革,经济发展受到政府沉重养老金负担的显著拖累,处于“改不动”境地。总结大国养老金改革的经验教训,世界银行提出了养老金结构化改革的框架,出发点是为第一支柱减压减负;落脚点在于发展第二三支柱;EET税制推动养老金资产积累;汇聚长期资本,发展金融市场。

采用养老金结构化改革总体框架,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设立个人账户养老金登记机构,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N对1”的养老金账户支付机制提供基础保证。第二,加大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税收优惠力度,EET税制引导。第三,个人账户透明化运作。建立个人账户查询制度,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缴纳部分放入个人账户统一核算。第四,探索做实第一支柱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到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账户。既然都是个人账户,没必要分政府、市场,可以合并在一个账户进行。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长期存在着“空账”问题,可发行30年期的特别国债加以做实,保守估计,在采取做实账户以及账户合并举措之后,可以在短期内快速积累12万亿元以上的资产,更好地发挥个人账户投资推动长期资本形成、资本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功能。

养老金结构化改革需要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政策同时发力,以上我们推荐的正是这样的思路。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是中国银保监会主导,所以更偏重金融发展政策,希望也能够取得较好成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设立于2005年,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个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国家级金融智库。2015年6月,在吸收社科院若干其他新型智库型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更名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5年11月,被中国政府批准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之一。

本公众号独家文章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文章标题文字和内文文字(包含文末责任编辑)禁止二改!否则一经发现,将追究相关责任,谢谢理解和配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