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京和技术人员在观看“用友云”的运行情况。

早上九点,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准时来到位于北清路的研发办公室。不出差的时候,这里是他最常来的地方。看到用友云运行稳定,他的脸上多了一丝笑容。

用友自行培养的技术专家团队覆盖全球,为客户提供服务。

从两个人起家的软件服务社到如今1.5万人、为企业“赋能”、全球知名的云服务企业,王文京用了三十年。

回首过往,他依旧难忘创业之初的激情岁月。三十年前,他和一大批年轻人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海进“村”创业。这个“村”就是改革开放在科技领域的最前沿,中关村。

经常深入研发一线,是王文京创业多年一直保持的习惯。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国务院工作,那可是地地道道的金饭碗。说来想象不到,那时候国家机关的财务管理还要依靠打算盘来完成。我是学财务的,就想改变那个状态。”王文京说。

1988年,王文京和搭档苏启强租下海淀南路一个9平方米的小房间,创建了用友软件服务社。

1988年8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大会在北展剧场召开。听说这个消息,王文京“溜出办公室”偷偷前往。

当得知试验区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直接结合、减税、鼓励科研单位与学校的科技人员在试验区内的企业中兼职等18条政策,现场的人们热血沸腾,决定干点事情。他们中的很多人回到单位就递交了辞职报告。

“我爸爸听说我要辞职创业时都惊呆了。放着国家机关干部不当,你却要去做个体户,这是从米缸进了米糠啊。”为了说服父亲,王文京专门带他到中关村。

“当时柳传志的联想、王小兰的时代公司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是创业者的榜样。”看到大街两旁欣欣向荣的情景,老人最终还是尊重了儿子的决定。

1989年,用友的研发团队在王文京(左一)的带领下抓紧研发财务软件。

1988年12月6日,王文京和搭档苏启强带着东拼西凑的5万元启动资金,买了一台长城0520DH微机,租下海淀南路一个9平方米的小房间,创建了软件服务社。“我们想来想去,觉得做软件是为用户服务,所以起名叫做用友。”

1992年,用友在中关村大街上有了自己的经营门市。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已经初具规模。

和大多数的中关村创业者一样,他们白天骑车外出推销、上门服务,晚上回到小屋里编程序。每天忙到半夜,两个沙发一拼就睡一宿。经过两年的努力,财务软件打开了销路。

1993年,私营科技企业发展座谈会上,祝贺用友公司首家入驻中关村。

问题又来了,如果不是高新技术企业,无法享受全部优惠政策。1993年上半年,中央统战部领导来中关村调研。座谈会上,王文京反映了情况。有关方面都很重视,积极推动。过了两个多月,组织进行评审,用友被认定为私营高新技术企业。

在办公室里,王文京展示编号为SY0001的证书。这个编号标志着用友是北京市第一家私营高新技术企业。

“我清楚的记得证书编号SY0001,我们是中关村同时也是北京市第一家私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此之后,中关村的私营高科技企业越来越多。

看着2001年5月用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老照片,王文京感慨万千。上市当天,用友的股价最高涨至100元,创造当时中国证券市场的奇迹。

创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三十年中一次次创新,一次次技术革命如大浪淘沙般考验着中关村的创业企业。

“我们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就是技术方面的。当时DOS版本的软件销路非常好,但电脑的操作系统已经进入了Windows时代。当我们发现这个技术变革的时候,有的同行已经研发出新的软件。”

在不利的局面下,王文京带领团队采用跳跃式的方法研发出基于32位计算的Windows95版财务软件,才算稳住阵脚。“有了这次警示,我渐渐总结出立足长远,持续创新,坚实发展的企业发展理念。公司也在中关村的政策扶植下不断发展。”

位于北清路的用友产业园占地680亩,集研发、商务、企业孵化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三十年,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发展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村”里,如今有两万多家高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

“不断创新,坚持打造中国的核心技术,这是中关村创业企业的共性。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中关村这片土地给了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实现理想的机会。我们感谢这个时代。”王文京说。

来源:北京日报“京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