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9 日,以“机器智联、赋能万物”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浙江宁波余姚开幕。今年,峰会主论坛上的人工智能议题进一步增加,多位两院院士、知名专家、企业代表参会并介绍了智能机器人的前沿进展。

5 月 9 日,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开幕式举行。

机器人的外观一定要像人吗?未必。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凡是有自主化、智能化属性的机器,都可以被视为机器人。以工业领域为例,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其实不是拟人化的机器人,而是根据生产需要重新设计的机械手,“一点不像人,但是非常实用”。

潘云鹤表示,从全世界来看,拟人机器人的应用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因此,自主智能机械成为机器人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在布局自主智能系统,自主化、智能化的改革,也将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影响。

浙江智昌产业集团董事长、宁波市智能制造研究院理事长甘中学也持类似观点。“所谓自主智能,就是要有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能力,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同时有比人更强的能力去做工、做事。智能类似于人,能力高于人,这就是新型自主智能机器人。” 甘中学说。

他指出,目前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大部分集中在焊接、喷涂等行业,且存在低价倾销、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事实上,智能制造的市场非常庞大,企业应研发更多的新型终端与工艺。

峰会上展出的机械手。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混合增强智能”列为发展重点之一。据了解,混合增强智能,简单而言,就是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混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这一领域的难点。

“对人类而言简单的问题,要让机器解决却是非常困难的。”郑南宁说,人工智能系统每增加一个编程任务,都会增加指数级的复杂性。当前的人工智能必须依赖确切的解析模型和大量的样本训练,而真正的通用智能可以在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灵巧地学习。

他介绍,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西安交大研究团队正尝试赋予人工智能“直觉”推理能力,从而让系统像人一样依据经验自主学习,提高对复杂问题的适应性。

提到当下火热的无人驾驶,郑南宁坦言,无人驾驶还面临安全性和成本上的诸多技术挑战,需要长期研发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三到五年,而是十年甚至更久。

郑南宁带领西安交大团队研发的无人驾驶车“发现号”。

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卞曙光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目前,中国机器人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比如智能感知、深入学习、自主决策等核心关键技术不多,高端零部件依赖进口,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人才缺失等,必须不断强化创新突破、人才培养和领先应用。

开幕式上,中国机器人峰会(宁波余姚)专家委员会宣告成立,其中共有成员26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等人。峰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专家委员会旨在汇聚政府、企业、社会、专业领域等各方面人才,为产业发展规划、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引进落户、技术交流合作等提供综合性的高端智库服务。

除了邀请各界嘉宾进行观点碰撞、探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峰会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供需双方企业搭建对接平台,促进应用集成上下游企业信息互通,让供需双方企业精准快速地洽谈合作。

据介绍,本届峰会聚集了近80家最具代表性的知名机器人、智能制造企业参展,展品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开幕当天,共有28个项目实现签约,总投资额为121.65亿元。

机器人展区。

本届峰会由浙江省政府主办,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指导,宁波市政府、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中国兵器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机器人峰会工作委员会、省委组织部、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等单位联合承办,宁波市相关部门、余姚市政府等执行承办。

采写:南都记者冯群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