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地产网穿透京城的阴霾,邂逅琼州的蓝天,阳光透过茂密的椰林和巨大的落地窗,温和投射在桌面上,洒下斑驳的一点、两点,人的心情也随这个美丽的海岛变得明媚开朗。
这是李明第一次出席博鳌房地产论坛现场,此前除了远洋自己的主场,个性低调的他很少出席这种类型的活动,海岛的热情和论坛的热闹都让他感觉颇为新鲜。
入场前,李明入乡随俗地将白色衬衫换成了大会会服——海岛风情的花衬衫,他看着我们笑着说,“还是要表达下对大会基本的尊重”。
这是一位个性温和、为人亲切的企业领导人,传闻中他出行坐经济舱,经常去员工食堂吃饭,你很少看到他有表情丰富、情绪起伏的时候,似乎总是波澜不惊,用特有的低沉平稳的嗓音,不疾不徐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但如果将目光转向李明所领导的远洋集团,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过去几年间,李明在远洋内部实施态度坚决的转型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足够让外界领教这位主席雷厉风行的另一面。
9月份正值远洋集团香港上市10周年以及市场化发展20周年,同时也是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明加入远洋的20周年。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日子到来之前,
8月8日,李明作客2017博鳌房地产论坛博鳌直播间,向观点地产新媒体讲述了有关他以及远洋集团的故事。
他与远洋二十年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是远洋集团地产业务发展的二十年,那么可以说,李明正是伴随着远洋集团成长而成长的灵魂人物。
时间回溯至1993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诞生了众多的房地产公司,并因此成立中远房地产公司(远洋集团前身),以统筹管理企业地产业务。
虽然背靠母公司的强大依托,但彼时的房地产市场并不乐观,一方面,北京市为了保障本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像中远房地产这样的在京“央企”及其所辖企业、外埠开发公司,一律不允许在北京“落户”;另一方面,1993年,恰逢整顿房地产“大跃进”带来的“泡沫”,中远房地产一出生便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
最初的中远房地产仅能以对外投资和研究战略为主,到1995年才开始代表中远集团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管理中远集团房地产企业投资开发项目。
1997年6月,李明正式调到中远房地产,担任总经理职务,自此开启了他在远洋集团整整二十年的地产生涯,也是远洋集团快速成长的二十年。
在2007年撰写十年感言的时候李明曾如是写到:1997年6月,我受命来到中远房地产。那时正值房地产业繁荣背后大量泡沫的破灭,房地产公司的生存环境变得异常严峻,而业内的竞争却在日趋激烈,公司的发展开始面临严重困难。面对残酷的市场,我开始思考一个决定公司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远洋究竟是做一个管理型机构,还是真正成长为一个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
李明的答案是“变革”,而且要从两方面深入贯彻:经营模式和股权架构。
翻开远洋的历史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97年开始,中远房地产确定了市场化、专业化和属地化三化目标一方面,将业务重点锁定北京市场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另一方面,借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实施,公司开始加大商品房开发力度。这背后最深层次的是,彻底摒弃了高高在上的所谓“地位”和“身份”,真正去迎接变幻莫测的市场的惊涛骇浪的洗礼。
1999年,经建设部批准,远洋集团取得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同年,正式推出了自身第一个用市场规范运作的项目——远洋都市网景,随之而来的远洋风景、远洋天地亦逐步被市场所认可。
到了2000年,原本籍籍无名的中远房地产已经在北京市场小有名气,公司开始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尝试多个项目大规模并行开发。
极富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的李明并没有止步不前,2002年,李明正式发起第二次变革,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成为北京市场领导者”、“跨区域直至全国化布局”、“建立优秀品牌”、“成为公众公司”等目标,成为引领远洋不断前行的清晰的航标。
伴随着这些航标,远洋在深耕北京的基础上,逐步开拓和形成了京津冀、东北区域、珠三角、长三角、华中地区等多区域并行开发的局面。
与此同时,远洋逐步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房地产金融领域以及养老地产领域。2011年9月 远洋地产与KKR在中国成立房地产投资平台;2012年远洋地产、太古地产共同打造的北京颐堤港正式投入运营;同年,远洋成立养老地产业务发展中心。
与业务发展变革同步推进的是远洋集团的股权结构调整,凭借多年在国际物流领域积累的市场化经验,李明认为,只有全方位实现股权多元化,才是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最好选择。
2002年,中远房地产引进中化集团,公司由传统的非公司制国有企业转变成由中远和中化各持50%股份的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中远房地产再次引入新股东,转制成为7家股东、所有制多元化的中外合资房地产企业。
2005年9月,中远房地产正式宣布寻求登陆资本市场;2006年,公司进一步深化资本结构调整,成为拥有国资背景的外商投资企业; 2007年,正式更名为远洋地产,并于9月28日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好的投资标的始终是资本角逐的焦点,此后数年间,远洋先后迎来了中国人寿入股、南丰集团入股、安邦保险收购南丰全部股权等历史性桥段。目前,中国人寿与安邦两大股东合计远洋股权近60%,股权架构更加稳定。
李明的改变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李明曾经将股权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及物业类型调整,形容为远洋头上的“三座大山”。
二十年来,远洋完成了股权改造和香港上市,地产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也已初步完成三级跳:住宅地产愈发壮大,商业地产、地产金融也在逐步收获,积极探索的养老服务业也显现成果。
二十年的发展同样在李明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两鬓染霜,但对于一个时刻保持危机感的“战士”,企业的经营之道,唯有变才是唯一的不变。
2015年,远洋集团正式启动第四步发展战略,以房地产实业为基础,构建有限多元业务格局,打造有质量、可持续、稳健的发展格局。对于远洋和李明来说,市场时变时新,企业也应当与时俱进。
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再见李明,我们发现,他的身上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个人过去也赞同市场到了一定高度该调整了,最近我的观点有了一些调整,我认为,可能存在继续增长的条件。”
远洋的员工透露,李明经常在公司讲一句话:打仗的将军赢的是上一场战争,他为什么可以当上将军,是因为以前打过胜仗,但这也意味着下一场仗他并不一定是胜利者。所以只有多学习、去实践,才有生存的可能。
高度市场化视角的李明认识到,没有永远打胜仗的将军,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和时刻的危机意识,或许正是触动李明每一个敏感市场神经的关键推动力。
“过去几年间,房地产市场在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持续性的高增长,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李明指出,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本身无论价格还是交易量,如果从实际购买力、人们消费的改善性需求和人口流动几个角度上看,这种增长在未来数年当中有可能可持续;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容量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确实将具备较大的回旋余地。
基于此,李明认为,要重新对市场做一个乐观的预期,“起码中短期是乐观的”。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已经到了“知天命”年纪的李明,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企业正确经营道路的求索。这或许更多的,是基于他对远洋集团这家企业的热爱。
“我喜欢踢球,用球员角色似乎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在远洋发展初期,我觉得我是前锋;这些年,我更像是中锋和后卫;而现在和以后,我希望自己是守门员,让更多年轻人去冲锋。”
李明给自己天命之年的定位是“守门员”,这个回答不得不说有点出乎人的意料,但对于一位历经房地产市场二十年风云变迁的企业领导人来说,这样的选择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远洋管理层从去年开始更新换代,到现在为止这个调整基本完成,新的管理层绝大多数成员非常年轻并受过最优秀的高等教育,一线和管理层经验都有,从业时间及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超过十年,大概有几十位这样的精英充实到中高管的各个岗位上。“
”我能做的就是充分支持、尊重他们的工作,查漏补缺并对工作结果负责。我觉得80后才能面对90后,90后才能懂00后,让60后去理解90后、00后消费者,结果显而易见。”李明笑着补充。
远洋的未来
1993年发展至今,24岁的远洋正当好年华,那么,未来又在何方?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2016年,远洋集团完成了品牌焕新,正式更名为“远洋集团”,确立了以远洋地产、远洋商业、远洋资本、远洋服务和远洋营造为核心的五大业务板块。
在第四步发展战略指导下,远洋集团正朝着有限多元化方向稳步迈进。而在李明看来,这种布局还远远不够。
“实际上这些业务都是远洋的传统业务而非新业务,只不过相对远洋地产,远洋商业、远洋资本、远洋营造、远洋服务的规模会小一点,现在远洋把它们提到一个并行发展的高度上,未来远洋还要把这些业务一个一个拆分,让它们都独立地去发展。”
李明表示,远洋资本发展速度较快,当前国家最大的金融风险来自于信贷,真正消化这些风险则需要扩大直接融资,这就给远洋资本在地产行业中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商机,“因为远洋本身业态比较多,我们进入资本市场的时间又很长,人员也很专业,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成长之后,已经具备了做房地产金融的条件。”
李明透露,目前远洋资本管理资产规模已经超过500亿人民币,所投资的项目主要是外部项目,到今年年底,远洋资本管理资产规模将正式超过100亿美金。
众所周知,相比起持有型物业和新兴业务,传统住宅开发业务增长起来更快,远洋过去几年为了培育和发展持有物业和新兴业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住宅业务的规模发展,但却也为远洋提供了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在远洋上市十周年之际,当公司持有型物业和新兴业务都已初具雏形,成果显现,远洋亦宣布迎来新一轮蝶变,公司将加速住宅开发业务的发展速度,“赶上、迎合现在还能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
在8月24日举行的远洋集团中期业绩会上,李明当场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远洋2017年原定销售目标600亿,公司上调全年销售目标至700亿,,到2018年成功实现千亿。
“如果开发市场还有很好的前景,为什么不加大投入?”李明笑着反问。
“远洋这些年应该说为持续发展、为未来发展下了很多工夫,只要去耕耘,只要去努力,总会有收获。我希望远洋人始终以创业者、奋斗者的姿态去追求更好的未来。”李明最后总结道。
24岁的花样年华,青年远洋在路上……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明先生的专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2017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主题是“跨越与去地产化浪潮”,2016年中国房地产也创造了11万亿的记录,但是繁荣之中一直隐藏的风险与难题,在这种背景下,您觉得应该如何抢先占据市场新的制高点?
李明:从2015、2016年整个房地产市场交易额和交易面积都高速攀升的时候,大家认为可能市场的拐点快到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人均住房面积到了一定的规模,所以认为这个市场可能从需求角度来说容易下降。
但是市场是很难预测和准确判断的,现实情况就是整个市场在高位情况下还保持一个高增长,如果是短期一年、半年出现这种局面的话,大家的分析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呈现的是持续的增长,可能我们就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了。
我们现在的观点叫乐观谨慎,即,短期乐观,长期谨慎。
首先,是短期乐观。此前几年,市场经历了一些曲折,大家对房地产行业能否保持高增长、是否会出现拐点等心存疑问,但去年和今年的情况表明,房地产市场仍然很好,速度和加速度都非常快。我认为,房地产行业在两到三年保持高位增长是可能的。过去我们的研究都忽略了人口流动问题,现在看,按照某地的绝对居住人口来分析是不客观的。中国的人口政策和整体经济布局正在发生调整,新的经济理念层出不穷,这必然带动和促进了人口流动,也为一些热点地区和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短期内是乐观的。
其次,从长远看,对三到五年后的市场仍会保持谨慎的态度。住房的市场需求是有限的,一些针对房地产的长效机制也都在酝酿,将会进一步发挥调控作用。
观点地产新媒体:远洋今年前七月完成了343.7亿的销售,您对于规模是怎么看的?未来在规模上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明:远洋今年的销售目标原定是六百亿,前七个月的业绩作为远洋自身来说,比去年同期和在历史上也都是非常好的数字。但是横向比较,可能这个数字跟很多优秀的同行是有差距的,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跟我们对市场的预期有关系,因为在市场高速和高位发展的时候,取得比较高的销售业绩跟资源的投入有关系,远洋现在实施的是一种有限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并不是远洋的单一业务,这跟资源配置有关系。
这方面远洋一方面是要坚持自己原来战略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可能要适度地加快在传统开发业务上的投入,在开发的效率和开发的规模、开发的区域上,可能要适度地加大。
观点地产新媒体:为什么远洋会突然间做出这种转变?是因为感觉未来的市场还是比较强调规模吗?
李明:这个倒不是,因为我们实施这种有限多元化的业务发展策略也是阶段性的,我们希望能够各个业务板块都能取得一些快速的发展,还是根据市场的预判,如果开发市场还能够有很好的前景,为什么不加大投入?
而且相对比起持有型物业、新兴的业务,可能传统的业务增长起来更快。
观点地产新媒体:远洋此前较少在公开市场拿地,但近期在北京75亿连拿了两块地,拿地策略是否发生了改变?
李明:在传统开发业务上,远洋对自己的投资是有标准的,我们还是坚持财务指标放在第一位。这样就有一个市场机会的问题,拿了这些土地一定要把地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其实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土地获取方式,也在持续参加一些公开市场的招拍挂,现在就有机会了,有机会也就拿到了,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
对于公司拓展土地资源,我们现在的思考方式有了一些变化。原来是按照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划分方法去衡量,现在我们则是以城市群和人口流动性的角度去衡量。远洋确定五大核心城市群是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就是围绕人口流动趋势做出的判断。未来是否新进入一个城市,肯定要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但同时也并不局限在这五大城市群。
下半年远洋仍将积极补充优质资源。但就规模而言,仍是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审视自己的开发能力,同时评估经济走势和流动性,综合做出判断。但我认为,以合理价格取得土地资源是我们的投资标准,在今年市场比较火热的情况下,宁可错过机会,也不能付出过高的价格。
观点地产新媒体:拿地的限定条件比较多,我们有没有一些应对策略?包括现在自持也是一种趋势。
李明:这个总是要把流动性和盈利性结合起来,从持有性的住宅运营业务来讲,它也并不是无利可图,只不过要解决好流动性平衡的问题。我们获得的这几个项目都是满足流动性和盈利性两方面的条件,市场给了这个机会,就有所斩获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以前远洋主要的拿地方式是跟政府合作的大型综合体开发,但发展速度也会慢一点,未来会不会打破这种局面?
李明:我们拿地没有硬性规定,还是要满足区域的布局和财务投资的标准,当然一些综合性的社区,远洋相对来说比较亲睐。
我从业也有二十年了,有一个体会,当一个项目建完了之后,短三年,长五年,没有人会再记得这个项目是赚了多少钱还是赔了多少钱。人们往往留有印象的是这些建筑的形象和建成小区的口碑,以及对城市风貌的价值。
所以可能相对有规模的综合型社区,给我们的机会更多,能够在小区建设和建筑本身留下更多的东西。
我不希望我们建设的小区虽然挣了钱,但是过了十年、二十年,成为了被改造的对象,这也是很遗憾的事情。
观点地产新媒体:短期来看,租售同权的实施有些人觉得可能会绝杀高房价,对租金也会有一定影响,您怎么看?
李明:讲到租赁房、二手房,无论是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去杠杆也好,去产能也好,我觉得恐怕都没有想象的那么快。我们讲租赁同权,真正租赁市场能够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无论是从量还是从消费习惯,从政策配套还是从实际有效供给的比例,我觉得真正起作用都需要时间。
政府提出的各种限制性的调控,反映出调控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方面防止过热、防止风险;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平稳发展。
现在对于平稳发展,不单单是针对经济发展而言,实际上也从满足人们本身的需求、改善居住质量,也从这个角度来说。
所以我觉得这些作用,可能还不那么极端,显现的效果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提到开发业务会加速,有没有说规模达到什么程度或目标会觉得是比较合适的?
李明:这个要看市场,要看自身的能力,也要看自己的整体资源和风险偏好。
产能本身问题都不大,目前中国所谓去库存,我觉得还不是主要的,从长远来说应该是去传统的开发能力,这很关键。
这个去开发能力,本身就是高度市场化的反应,
所以,对远洋来说可能要在负债水平、风险程度和发展结构上做出平衡。
我个人倒不一定赞成一味地去追求规模,追到一定程度我觉得还是有风险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除了远洋地产之外,远洋集团还有远洋商业、远洋资本、远洋服务、远洋营造另外四个子品牌,公司2016年完成这种品牌焕新,这样的战略转型主要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一年过去了,其他的四个子品牌的发展情况是怎样?
李明:实际上这些业务都不是新业务,都是传统的业务,只不过像我们提到的远洋商业、远洋资本、远洋营造、远洋服务,规模会小一点,现在我们把它提到一个并行发展的高度。目前,除了地产之外,在其他几个业务领域都已经具备了独立发展的能力,未来一定会独立出来,让其有更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空间。
远洋地产作为以住宅开发为主要业务的部分,还会加快发展,还会赶上、迎合现在还能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
观点地产新媒体:远洋商业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李明:远洋商业还是坚持在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做高端写字楼和新兴商业综合体。
观点地产新媒体:会合作还是自己开发?
李明:这个都会做。
我们以往在综合体上跟太古地产这些优秀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从去年开始我们自己独立开发运营的综合体——远洋乐堤港在杭州也亮相了,也做得不错。
合作还是自我开发只是经营方式的问题,我觉得都可以,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写字楼上也像跟WeWork这些世界顶尖的共享联合办公的品牌也都在合作。
总的来说,远洋商业除了增大规模以外,还是要在经营模式和产品创新上都要下工夫。
实际上中国的办公和商业需求依然是很强劲的,但是比住宅矛盾更大。供给侧改革也就是怎么去满足、去挖掘、去创造新型需求,这也是远洋商业未来重点要研究的关键点。
远洋资本其实也是这种情况,国家最大的金融风险实际上来自于信贷,真正消化这些风险就要扩大直接融资,所以远洋资本在地产这个行业当中,实际上还是有很好的商机的。因为远洋本身业态比较多,我们进入资本市场的时间又很长,人员也很专业,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成长之后,已经具备了做房地产金融的条件。
现在远洋资本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预计到今年底管理资产规模就能超过100亿美金的规模,现在已经是超过500亿人民币,当然也具备了独立发展的条件。
观点地产新媒体:远洋资本主要是投资远洋自己的地产项目,还是也投其他的?
李明:主要不是投远洋的业务,它是一个独立的业务,远洋自身可以通过预售、通过信贷资金来获取资金,不用通过远洋资本。远洋资本融资也是在外,投资项目也是在外。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总体的融资环境是收紧状态,未来远洋如果要加大规模的话,如何解决融资的问题?
李明:对远洋这样的企业而言,压力并不大,因为本身我们的负债水平不高,公司融资成本会随着业务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相信融资成本会保持稳定并持续降低。做到这一点是有保证的。其一,公司现在的主营业务都是国家鼓励支持的,比如开发业务中近80%都属于首置首改;新业务中养老、服务业等也都是国家鼓励的。其二,远洋一直被国际和国内评级机构评为投资性的潜力股,我们目前的融资渠道正常,与银行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高端市场某种程度上是调控的重灾区,远洋以做高端产品为主,未来如果坚持高端策略的话,会有什么影响?
李明:远洋一定会继续坚持走中高端路线,原因是什么?未来中国传统房地产开发业务一定是来自于改善性需求。
可能刚性的需求未来更多是通过租赁和存量地产来满足的,而传统的开发就是一手房市场和新房市场,不管短期内有什么样的波动,远洋都会坚持走产品中高端路线。
观点地产新媒体:很多人都说未来会进入存量房时代,远洋怎么去抓住机会迎合未来的发展?例如现在国家政策支持“长租公寓”,远洋对这种产品是如何考虑的?
李明:长租公寓的确是房地产一个创新的业务类型,我们非常认可这类产品。在这方面远洋已经做了不少研究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不久前远洋自己的长租公寓“邦舍”已经开业,我们拥有长租公寓的专门品牌和管理团队,欢迎大家前去参观。远洋在长租公寓方面的商业模式主要是轻资产的,通过租赁他人的物业进行升级改造,再进行对外出租。从目前情况看,通过购置物业去开展这项业务,经济性一般。
观点地产新媒体:远洋的养老是走在行业前列的,未来这一块的发展会怎样?如何解决盈利的问题?
李明:养老服务业是目前国家积极鼓励和正在兴起、快速发展的行业。远洋从事养老服务业也有4、5年的历史了。我们曾尝试过很多类型,现在护理服务型养老业务(CB)是我们发展最快的一项业务,目前已运营约1000张床位,到今年年底会超过2000张床位,在未来的三年中都将保持100%的速度。按照这个速度,明年将达到约4000张,2019年达到约8000张,争取到2020年达到2万张床位。此外,其他类型也在探索之中,比如养老社区(CLRC)。
远洋认为把养老做好,也就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得有投资,第二个因素是得懂服务,第三个因素是得有品牌。最难做的是服务,服务是靠积累、摸索的。而远洋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培育服务能力上,坚决不做“养老地产”。并且已经在近年来的探索中取得了比较稳健的成绩,有基本成型的业务模式。获取物业后,大概6个月就可完成装修改造,成本控制和收入水平能够得到保证,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开业三年达到85%入住率和盈利平衡,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我们对养老的测算现在是以床位为单位的,一般每个床位的投资不超过50万元。按照2万张床位计算,大体投资规模是100亿元左右,对应的收入大体在10-20亿元。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并购也非常频繁,远洋过去有一些成功的并购案例,未来在并购这一块打算怎么做?
李明:如果放在三五年以前,别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肯定就说房地产企业并购起来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文化。
到今天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因为市场已经到了一个集中度逐步增高的阶段,行业的集中度每一年都在加速提升,我也认为未来几年还会加速提升,所以企业之间并购也好、兼并也好、重组也好,我觉得是势在必行,这是一个几方共赢的趋势。
远洋在这方面也毫不例外,不单单是因为我们看得准趋势,而且远洋在这方面也很精通,所以会加快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作为远洋集团的主席,如何评价远洋及自己近年来的表现,您期待未来在远洋成长成一个什么样的领导人,远洋成长成为什么样的企业?
李明:我喜欢踢球,用球员角色似乎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在远洋发展初期,我觉得我是前锋;这些年,我更像是中锋和后卫;而现在和以后,我希望自己是守门员,让更多年轻人去冲锋。
我觉得远洋这些年应该说为持续发展、为未来发展下了很多工夫,只要去耕耘,只要去努力,总会有收获。我希望远洋人始终以创业者、奋斗者的姿态去追求更好的未来。
现在远洋可以看到的就是持续发展,不光是业务,还有人,现在远洋一批专业性、年轻化和国际化特点的一批人成长起来了。
远洋管理层从去年开始更新换代,到现在为止这个调整基本完成,新的管理层绝大多数成员非常年轻并受过最优秀的高等教育,一线和管理层经验都有,从业时间及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超过十年,大概有几十位这样的精英充实到中高管的各个岗位上。
我们现在高管当中,除了我以外,50岁以上的只剩一个人了,全部都是80后、70后,而且这些人都已经是专业年龄超过10年以上,在公司工作的期限也是10年以上。
我能做的就是充分支持、尊重他们的工作,查漏补缺并对工作结果负责。我觉得80后才能面对90后,90后才能懂00后,让60后去理解90后、00后消费者,结果显而易见。
1.文章《(远洋都市网景)都市网景物业电话》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远洋都市网景)都市网景物业电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