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届政治局常委

2023-03-10 06:52 25次浏览 财经

1992年10月19日,党中央召开了四届一中全会,与会上,时任中央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连跳几级”,一跃成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

这一宣告出来之后,迅速引起热议,因党内外很多人对此都纷纷表示不解,甚至直接闹了情绪,特意在匿名信中写道:“升迁过快堪忧,朱镕基本人还有待进行考察。”一时间事情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开来。

没过多久,此起彼伏的声音陆续传到了邓小平的耳中,沉思片刻之后,他仍旧坚持之前的举荐,并明确表示:

“现在国家需要优秀人才,朱镕基这样的好干部就在我们面前。”

未尝母爱,年幼丧父,一朝沦为乱世孤儿,由伯父亲身抚养长大,却又能得邓小平的青睐。试问,朱镕基到底有何特殊之处?而邓公又为何要称其为人民的好干部?

朱镕基的逆境重生

早在朱镕基尚未出生时,其父就因为疾病去世,后来在他9岁那年,母亲也随之离开人间,自此,无依无靠的他彻底成为一名孤儿,由“满伯”朱学方抚养成人。

7岁时,朱镕基进入私塾开始读书,紧接着以崇德小学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正式考入长沙名校广益中学,而据当时朱镕基的同学任俨回忆,那一时期的他,学习非常刻苦,除此之外,几乎对任何事情都不关心。

就当时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过于悲惨的身世已然使得朱镕基承受了很多苦楚,也因此他才会将对人生的所有希望寄托在学业上。

幸得上天眷顾,天道酬勤,最终的他又顺利被长沙的省立一中录取,而后以湖南省新科状元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

在清华读书的这几年,是朱镕基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时他所在电机系,也是英才辈出,后来单单是院士就出现了四个,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朱镕基却仍旧是“尖子生”中的一枚。

自进入清华校园开始,他就集中所有力气学习功课,虽然说不善言辞,但还是会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给对方做系列解答,有当过班上的课代表,在同学中很有威信。

当然,除了刻苦学习之外,朱镕基同样也参加了不少进步学生运动,比如说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等,那之后他在迎接北平解放以及解放后的进程宣传等诸多工作中,同样也是做出了不少贡献,做到了很好的瓦解敌军。

新中国成立后,朱镕基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抗美援朝开始之际,主动报名参军,只是后来经由诸方考量,党组织并未同意、批准。

顺利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计划处,担任生产计划室的副主任。

对于这份工作,朱镕基十分重视,就像是在学校中那样,还是保持一直不停地学习,由于其专业素养极高,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因此很快受到了上级的认可。

被调到国家计委工作时,朱镕基同样也是各方面表现得十分优异,他的才识、博学,收获了很多人的好评,就连当时的上司,都说其是被寄予厚望的年轻干部。

1975年,朱镕基得以顺利返回北京,尽管说当时的他关系还在计委,但还是被分配到了石化部管道局电力通信工程公司工作,不同于很多一般人前去抱怨,朱镕基在到达新岗位之后,当即开始投身于工作中去。

他经常带着一支徒工队伍,从爬电线杆开始进行培训,从零基础开始,一直到能安装22万伏的高压线和11万伏的变电站,成功的累计了不少基层工作经验。

再到后来,凭借过硬的人品以及才华,朱镕基被提拨为国家经委副主任,开始在中国政坛上大展拳脚,走上冉冉红道。


成功造福一方百姓

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这一举措正式开始实行,次年经济特区设立之后,一时间深圳特区成为了备受全国瞩目的“急先锋。”而这一时间,向来走在中国历史前沿的上海,却突然黯然失色了。

不同于以往极其富有的财政收入,自从国家调整措施之后,上海也陆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一时间让大家对它的前景也比较担心。

1987年,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被调到上海担任市委副书记,次年参与上海市长竞选,不同于其他候选人,准备了精彩绝伦的人生履历,他单刀直入的深谈了自己的弱点以及缺点。

其一,自身只有机关经验,并无基层工作经验,其二,只有中央工作经验,并无地方工作经验,其三,性情急躁,缺乏领导者的涵养,干工作通常急于求成,对下面干部要求过急,批评十分严厉。

紧接着以极具个人特殊的演讲,赢得了无数雷鸣般的掌声,成功拿下了市长之位。

在任期间,先是带头敲下了多只“老虎”,整治了上海的贪污腐败之风,而后成立了上海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成功的将外资审批单由原来的126个章,缩减为了“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

接着大刀阔斧的对国企和机构进行了改革,成功将上海政府的开支锐减了不少,最后又大力搞生产建设,提升了上海全年的GDP,促使一方百姓生活得到了质的提升。

就像是大家都知晓的那样,在朱镕基同志的带领下,短短几年,上海就顶住了所有困难以及考验,再度成为发展极具超前的大城市,成为中国的经济门户。


朱镕基得邓小平赏识

作为清华大学出身的朱镕基,各方面能力自然不用多言,只是若无贵人相助,也或许仕途不会走的如此之顺,而若说朱镕基是一匹黑马,则邓小平势必为其伯乐。

早在当年朱镕基当选上海市长之后,邓小平就对其极其关注,而如今上海发展成这般模样,更是让邓公深感欣慰,也因此自然对朱镕基一直非常关注。

当年在着手接管上海的时候,朱镕基就敏锐地发现浦西的住房十分紧张,但是却基本没有工厂亦或是市民愿意迁往浦东。

起先他还有点不理解,后来经过调查知道,原来是因为浦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太差所致。

为了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他在和市委书记商议之后,就准备对浦东进行开发,只是当时在提交报告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干扰,最后这一事还是被一直搁置了。

1990年1月,一个像以往一样平静的日子,却因为朱镕基等人和邓小平同志碰头,突然变得不一样了,当时的邓公已经十分年迈,但是却一直还在思索着国家大事。

自从改革开放施行以来,受到的好评很多,但同时也有不少民众陆续开始对其产生质疑,那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毅然决然的讲道:“一定要进一步将开放的旗帜打开。”

上海,作为中国一个响当当的门户,要怎样才能成为改革开放的“新旗帜”呢?

闲聊的时候,邓公不紧不慢地问道,所有人都在思考,但其实唯独朱镕基心里十分清晰,他知道或许一个新的机会要来到了。

“考虑将浦东开发成深圳那样的经济特区。”斜坐在沙发上的朱镕基不紧不慢地答道。听了这话,邓公沉默了一下,而后将视线移了过来,说了一句:“现在有一些晚了,但还是应该尽快上报。”

朱镕基心里很高兴,但自知关于开发的计划报告整理得还不够,也因此还有一些顾虑,看他欲言又止的样子,邓公只是说了一句:“不要怕,也不用避嫌,往上报!”

没过多久,邓公离沪,回京之后当即与中央各高层领导召开了一个会议,并明确表示:“你们要多关注一下上海的浦东开发。”

后来,伴随着上海方面提交的《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中央深入了解之后,再经调研,成功批准了这项请示。

虽然说等邓小平第二次再次单独会见朱镕基的时候,明确讲道:“浦东的开发晚了至少五年,错过了最好的一个时机。”

但还是在半个月过后,准备离开上海的时候,又专门跟朱镕基强调,浦东不同于深圳、珠海亦或是厦门,只是面对一个城市,它对着的是太平洋,是整个世界。

言谈之中,邓公无时无刻不在给朱镕基打气,关怀之情溢于言表,而受了邓小平的鼓励,有了邓小平的指示,朱镕基更是决定走稳走好改革这条路子。

两次的见面,都使得朱镕基给邓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因此即使在离开上海之后,朱镕基这个人也一直被深深的印在邓公的脑海里,没多久就能想起。


邓小平:好干部就在眼前

鉴于此前朱镕基所出的优异成绩,中央以及邓小平一直想要将其调至北京,后来在1991年“两会”过后,朱镕基被正式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开始在北京施展拳脚。

邓公对朱镕基的评价一直颇高,就是偶尔视察工作的时候,也会说道:

“虽然说我不是很懂经济,但完全可以听懂经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基本上金融搞好了,整个市场都会好上很多,这一点朱镕基做得很好,上海就是一个例子,以后我们选干部一定要那种懂经济的。”

由于政绩突出,于1992年朱镕基再度被提升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有很多人对这一件事都有意见,唯独邓小平坚持,他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前面我们说了,朱镕基因为刚正不阿,向来一视同仁,曾得罪过不少人,刚到北京任职的时候,就不被很多人喜欢,再加上后来陆续升迁,莫名惹了不少麻烦。

就朱镕基升至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件事,很多人有不同意见,甚至匿名信中还出了这样的建议,“朱镕基同志,虽政绩颇丰,但资历尚浅,有待重新进行考察,希望认真听取意见。”

这些话多多少少最后传到了邓小平耳里,他深思了一下,是这样跟大家讲的: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党和国家都需要很多优秀人才,尤其是党性强、懂经济、思想开放、敢于创新的干部,事实是,朱镕基就是这样的一位好同志,他为党和人民的付出大家都看的见,这样的好干部就在我们眼前。”

有了邓小平的话语在前,大家对朱镕基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一件事的议论声自然开始少了,当然,后来一切的事实也证明,朱镕基没有让邓公失望,没有让人民失望。

1993年,在全国八届人大会议上,朱镕基又再度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同年7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因为当时国内的经济不大好,正面临着很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朱镕基又再次对外发起了猛烈反击,他就任没多久后,先后召开八次会议,准备解决眼前这个最为急迫的问题。

尽管说遏制通货膨胀并不是很难,但是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保持我国经济正常增长,维护全社会的安全稳定,同样也是一个巨大难题,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一次朱镕基顶着巨大的压力再次成功做到了。

邓小平常说,朱镕基是一个难得一遇的干才,事实却是如此,不管是在地方工作,亦或是中央工作,他的能力都很突出,思路广,手法也多,完全挑的起任何一个担子。


朱镕基的清正廉洁之风

1998年3月24日,在国务院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朱镕基曾发表过重要讲话,不同于以往,这一次他阐述了自己多年的为官之道。

讲起他在上海为官的那段经历,是这样解释的,自从进入上海,我只信奉两句话,其一,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其二,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

“公生明,廉生威。”在上海的时候,我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任何时候一定要公平公正,廉洁清明,哪怕是一点小事,也要去考虑,符不符合党的规定,从来不敢丝毫大意。

后来待到2000年,他又再次讲到了“继续推进改革,全面加强管理”,当时主动提出了18个“严”字,明确的表示了自己对为政不廉的干部,极其痛恨。

有一次在查出一起贪污腐败案后,朱镕基表现得十分愤怒,随后一再地强调:“反腐败一定要先打虎后打狼,千万不能姑息养奸,提前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要有我的一口,大不了就是同归于尽。”

还不止是这样,对于一些草菅人命的干部,朱镕基也会予以严厉批评,就像是1998年九江大堤被长江洪水冲垮,他就以一人之力,问了对方全责。

随后在厦门远华案侦办期间,更是严厉地指出:“不管是谁,我们都要一查到底,无论有任何困难,任何阻力,案子还是一定要查清楚。”

2001年3月,江西万载县芳林小学发生爆炸事件,当时在面对记者,对着镜头时,朱镕基也并未推卸任何责任,反而诚恳地表示:

“不管事实如何,国务院和我本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向全国人民保证,一定会从该事件中吸取教训,重申、完善已经制定的法制法规,绝对不容许学生和未成年的儿童再度陷入危险,而对于该事件的所有涉案人员,定会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请全国人民放心,我们在此保证。”

有一些西方记者,故意肆意抹黑编造,说是朱镕基曾对一些干部施压、甚至摔过凳子,而对此,他是这样回应的:

“是因为一些不负责任的干部生过气,拍过桌子,瞪过眼睛,但是绝对没有捶过板凳……至于说我这样是故意吓唬老百姓的,则更是无稽之谈了,毕竟我只会瞄准贪官污吏。”

在惩治贪官污吏的同时,对于那些敢于提意见,坚持正义的人,朱镕基也会大胆使用,他曾在国务院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表示:

“我从来不整人,也不记仇,这些都是事实可以证明的,即使是那些让我下不来台的人,只要是敢于提意见,敢于抒发观点,正义凛然,我同样会予以重用。”

和很多只是口头上说说的人不同,朱镕基自己就是清正廉洁的楷模,他还曾为自己设了规定,即不给他人题词、不参与任何剪裁活动、不接受他人礼物。

以前的时候,他的同学杨开卷曾经来信,希望能得其一副墨宝,对此,朱镕基也是婉言拒绝了,回信中是这样讲的:

“我不怕你借钱,也不怕你求职,就怕你说找我题字,我有三不法则,此为其一,不能破例,务请见谅。”

而对于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属,朱镕基则会要求得更加严厉,在清华大学演讲时,他曾这样讲道:

“我对自己的儿女要求很严,从来不允许他们搞什么特殊化…..印象中,记忆最为清晰的一次,有一天十几岁的儿子,拿了一张破油毡布,铺在了自己最喜欢的阳台上,在上面铺了一层土,准备种菜。

我当时问他从哪里哪来的,声音有些严厉,儿子被吓哭了,委屈的说:不是别人家的,是从计委门口垃圾堆里捡来的。

其实我当时很后悔,觉得自己那样凶他有些过分,但是碍于父亲的尊严,还是要他返送回去,然后跟他说:

即使是垃圾堆里的东西也不能捡,我凶你不对,所以陪你把它送回去。就这样,最后规规矩矩地又将油毡布放回了垃圾堆里。”

据朱镕基的女儿接受采访时所讲,父亲从来不允许他们对外透露自己的身份,也因此即使是出国留学,却仍旧只能依靠刷盘子、打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

在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也曾这样讲道:

“其实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之后,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若是慷慨一些,说句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十分感激,谢天谢地了。”

不管从为人作风,还是政绩、功绩来讲,朱镕基都是当之无愧的好干部。他虽出身贫寒,但幸得伯父抚养成人,后半生也是走得十分顺遂,官运、仕途亦是如此。

这其中不止是因为自身实力强,运气卓佳,更多的还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提携,可以说,邓小平就是朱镕基最好的伯乐,而遇见邓公则是他一生的荣幸。

任何时候,我们的党和国家需要很多像朱镕基这样优秀的同志,就像是邓公所讲的那样,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一直都在眼前,他们从未停下脚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