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7日(正月初一),全国各地烟花璀璨,大街小巷鞭炮齐鸣。人们在欢乐中预祝新的一年平安喜乐,风调雨顺。
那年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的《红高粱模特队》将人们逗得前仰后合;董文华《春天里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作为压轴作品的《难忘今宵》更是让人们热泪盈眶。
而在301医院里,有人沉默,有人痛哭,有人几度张嘴,又几度哽咽。
小平您好
退休
1989年11月9日的清晨,此时的北京还处在一片睡梦之中。
偶尔有几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鸡啼,伴随着远方渐渐露出白肚的天空,一起划破了这座城市的宁静。
天刚蒙蒙亮,小平同志便已然拿着一张报纸,坐在沙发上静静地阅读起来了。
如果是在往常,此时的他早已准备好上班了。但今天,却是个例外。
小平同志在看报纸
邓榕起得早,今天是个大日子,全家都有些睡不着觉。
小平同志看到邓榕,便问她:“外面还在下雨吗?”
邓榕一边给孩子穿衣服,一边告诉父亲;“没呢,开始下雪了。”
小平同志一听,立即放下报纸,从沙发上起来,快步向窗前走去。他先是拉开窗户,觉得不大方便,于是索性打开了门,向外面走去。
小平同志晚年
此时已至深秋,萧瑟的秋风将他的衣袂吹得上下起舞。他站在雪地里,望着这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不由得怔怔出神。
风雪飘飘洒洒地坠落在大地上,让整个场景充满了莫名地孤独感。一朵雪花,轻轻地落在他的头上,与雪白的发丝渐渐融为一体。
良久,他低下头去,轻轻地喃喃低语:“这场雨雪下的真不小啊,北京此时正需要一场大雪呢。”
邓榕看着父亲,莫名的鼻子有些发酸,她轻轻地别过头去,将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沉默着一言不发。
小平同志与家人
上午九点,王瑞林来到家中,谈论起了关于前些时候,小平同志向中央政治局写的退休信。王瑞林告诉他,下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将对此事进行表决。
小平同志很高兴,他转过身来,对着坐在沙发周围的家人们说:“这件事情总算可以完成了。”
吃饭的时候,他对邓榕说:“我希望退休以后,能够真正地过一个平民的生活,可以到处走走,到处逛逛。”
下午三点,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进行表决,最终通过了小平同志的提议。至此,他正式卸下了忙碌了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开启了退休的老年生活。
小平同志晚年
那天,邓榕全家忙碌了一整个下午。大人们忙碌着张罗一顿好饭菜,小孩子们则到处奔跑,将家中贴满了红色的剪纸。
孩子们见到爷爷从门外进来,都乖乖地站成一排,他们将一张贴有四只蝴蝶的贺卡,送到了爷爷的手中,并挨个轮流在爷爷的脸上亲了一下。
小平同志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愿爷爷永远和我们一样年轻。”
此时的他看着贺卡,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紧紧攥着,笑得异常开心。
他有五个子女,四个孙辈。退休之后,他常常和孩子们在一起。陪他们一起堆雪人,给他们讲各种故事。仿佛只要和孩子们呆的时间够长,他自己也变得年轻了许多。
他自己曾不无幽默地说:“以后如果评奖的话,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爷爷,我可以得这个奖。”
小平同志与孙子在一起
退休之后的小平同志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作息。他每天早上八点准时起床,喝一杯浓茶,然后再吃早餐。早餐吃完之后,他会到院子和孩子们一起散步玩耍。
到了十二点便开始吃午饭,饭后午休到三点,起来打桥牌,或者看书,看录像,之后再散一会儿步。六点半吃晚饭,晚上再看一会儿电视就睡觉。
小平同志喜欢打桥牌,他总是认为,老年人思维能力退化,多打桥牌能够锻炼脑壳。
他将这项爱好当成自己工作繁忙时期的一项休息方式。因为唯独打桥牌的时候他才什么都不想,专注在桥牌上,头脑能充分地休息。
围棋国手聂卫平后来评价小平同志的牌艺时说到:“他打牌守得紧、攻得狠、叫得准、打得稳,无论领先还是落后,都很有风度,不愧为一位高手。”
聂卫平(右一)与小平同志在打桥牌
除了桥牌,小平同志还喜欢游泳。在他晚年的时候,他还能够在北戴河里面游上一个小时。
这样精湛的泳技,来源于他的小时候。
他的老家在四川广安,他时常说,自己的家乡门口有一条河,每当夏天的时候,一群孩子们便脱光了衣服,在里面痛痛快快的游上一整天。
有一天,小平同志在游泳的时候,又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讲到了自己的童年往事。他讲得神采飞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这时候,一位工作人员问了一句:“您怎么不回家呢?"
小平同志一下子便不说话了。
那工作人员以为自己说错了话,顿时不安了起来。然而小平同志只是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他别紧张。
小平同志在北戴河游泳
故乡
小平同志为什么不回家,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他从15岁离开广安,为了革命事业颠沛流离,四处辗转。一回首,便是78载岁月。直到1997年去世,他也没有踏入过广安一次。
故乡永远都是离家游子最思念的地方。离家越久,就越是怀念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山丘与小河,每一处田坎与溪流。
即便是再平凡的风景,只要是故乡的,只要它在故乡,便能胜却人间无数景。
我们将这种情感称之为“乡愁。”而小平同志的乡愁,一直都体现在他的生活之中。
小平故里
他会因为关于“四川的柚子是不是最好吃的”,和女儿争论不休;他喜欢吃辣,声称只有四川的辣椒最好;他在吃火锅的时候一定会烫豌豆尖。他还常常对别人说:“四川的豌豆尖,嫩得很!不像外面的豌豆尖,只掐个尖尖都感觉很老。”
他还喜欢喝酒,有时候喝到动情之处,常端着酒杯,一个人喃喃自语道:“还是广安曲酒最好喝啊。”
晚年的小平同志偶尔提起广安的时候,总是有些沉默的。好像故乡在他的心中装满了无数的故事。但是他一定是想念故乡的,从他的字里行间,言谈举止里,装满了对于故乡的思念。
尽管他如此思念故乡,但他曾经九过家门而不入,三次拒绝了家乡人的邀请。而他给出的答案,仅仅是因为“害怕”这两个字。
小平同志与孙女在一起
三邀
第一次邀请是在1978年1月31日,小平同志刚访问完缅甸回到中国,顺道来到了成都。
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接到四川省委打来的电话:“中央有位首长来四川视察,县委的同志可以带点土特产过来。”
邓欲治的第一反应,便是小平同志回来了。他高兴地不得了,立即让人去提了几篮小平同志最喜欢吃的广安白柚和一些其他特产,匆忙赶赴成都。
2月1日下午4点,邓欲治等几位广安县委干部,被工作人员领到了金牛宾馆东楼的会客厅里。
小平同志坐在那里,身边陪同着夫人卓琳和几位工作人员。他一见到邓欲治等人,便笑着说:“大家随便坐。”
小平同志视察四川
邓欲治随即在小平同志对面坐下,向他报告这些年来广安的发展情况。
小平同志边听边算:“我离开家时,广安人口才60多万,现在百万出头,只有6亿多斤粮食,每人口粮才300多斤,这是原粮,不是米。米才多少斤呀?口粮很低哟。”
见小平同志如此关心广安,邓欲治趁机说到:“家乡人都盼望邓副总理回广安指示工作。”
面对家乡人的邀请,小平同志一下愣住了,没有说话。
站在一旁的卓琳连忙接过话,对邓欲治说:“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
卓琳与小平同志
2月12日,广安家乡的代表和小平同志的舅父舅母来到成都,再一次向他发出了邀请。
小平同志这回没有一言不发,他说:“请你们代我向家乡父老问好。”
当天下午,大家再次提出邀请。卓琳再次对大家说:“他很忙,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了。”
第三次请小平同志回老家的是广安籍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
1988年6月的某一天,四川自贡灯会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小平同志坐在一艘游船上,带着小孙子泛舟观灯。
在一旁采访的郑兴光问小平同志:“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没想过回家看看吗?”
小平同志摇着头说了两个字:“我怕。”
小平同志晚年
这个怕,在女儿邓榕的书中,和小平同志秘书的回忆里,有过具体的解释。
“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跟他要求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邓小平的秘书说:小平同志不回家乡,主要还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家乡的老百姓们。那时候广安还很穷,而小平同志从来没有让人特殊关照过家乡,也没有私自向广安拨过一分钱。如果回去了,被家乡的人们问起来,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病
1992年,88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参加了第九届“运筹与健康”桥牌赛,并成功拿到冠军。
在一干老年人羡慕的眼神之下,小平同志乐呵呵地走上了领奖台。在场下的记者人员后来描述说,“他的身体很健康,精神十足,看不到衰老的痕迹。”
小平同志健康的身体与他长期的锻炼离不开。他在75岁高龄还登上了黄山,80多岁的时候,他还能在大海中畅游一个小时。
退休以后,在家人和医生的强烈建议下,他把抽了一辈子的烟戒了。1990年,他又将酒给彻底戒了。
1991年,小平同志在谈到自己的养生之道时说:“我今天的思维还不算老化,主要还是靠日常的运动,如散步、打拳、游泳等;对问题、对事物多抱以坦然乐观的心情;生活正常,调理得当;读书、看报、打桥牌、看足球、逗小孩。”
邓小平在登黄山
或许是见过了真正的苦难,小平同志养成了乐观的情绪。这让他无论面对什么事情,也能够变得尤为豁达。
然而岁月枯荣,自有定数。1994年国庆节之后,90岁高龄的小平同志身体突然出现了问题。他在一次打桥牌的时候,双手突然控制不住地颤抖起来,竟然连牌也拿不住了。
在场的人看到他这样子,顿时吓了一跳,连忙将他送进医院。一查才知道,他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
小平同志生病的消息,引起了中央的极大重视。由于害怕还有其他症状没有被及时发现,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一个专案组,对小平同志的身体进行彻彻底底的检查。
幸运的是,除了关于帕金森的问题,他的其它器官都很健康。不过,因为手抖的原因,他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也让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桥牌运动,还有每天雷打不动地散步。
小平同志在练书法
然而帕金森综合征这种病,时间越长,危害越大。于是每过上一段时间,就不得不为他做一次全身检查。
有时候,像胃镜、肠镜这样非常痛苦的检查不得不做。但是大夫们都害怕耄耋之年的小平同志经受不住这样的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平同志知道后,对医生说:“不要害怕,我身体还经受得住,你们认为该怎样做,就怎么做。”
检查的时候,他总是一声不吭,将所有的痛苦都吞进肚子里。检查结束后,为了缓解医生的压力,他还常常幽默地说:“你们觉得我是不是很乖?”说完这句话之后,医生们还没笑,他自己就先笑起来了。
小平同志给孩子讲故事
住院
1996年年底的一个清晨,小平同志从床上醒来。当他刚一起身的时候,便感觉到呼吸不畅,胸闷得难受。剧烈的咳嗽惊醒了身边时刻观察他的医生和家人,他们对于这种情况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只好将他送往医院。
上车前,小平同志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小院子。他曾在这座院子里以总理的身份决策过许多国家大事,也曾在这里以一个父亲和爷爷的身份享受到了诸多天伦之乐。
这座小院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每个清晨被他慢慢踱过,这里的每一株花草,也都由他精心修剪而成。
他有预感,如今一去,可能再也难回来了。
车子一路驶向医院,窗外的景象飞速奔驰着,熙攘的人群热闹非凡,北京城里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没人知道,在这一天,一位老人被送往了医院。而他这一走,便再也没有回来。
小平同志与家人
1997年元旦,北京下了一场雪。雪花飘洒着落在了大地上,成为了孩子们手中的各式各样的雪人。
小平同志望着窗外的大雪,不知道在想什么。他的病房里有护士进进出出,病房外面守护着一群焦急的人员。
他的随身医生黄琳给他放了一部纪录片,他躺在病床上,聚精会神地看着。这时,纪录片里有一位穿黑色大衣的人从远处走来。
“那边,走过来的那个人,他是谁啊?”
黄琳微微一愣,然后笑着说:“您看清楚了,那个是您啊。”
待纪录片中的人影走近了,他才看见,原来真的是他。黄琳告诉他,“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做《邓小平》,一共有十二集呢。”
然而他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慢慢地看着。黄琳有些难过,他知道,小平同志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有时候,连别人说话也听不清。于是他俯下身去,在小平同志的耳朵旁做翻译,一字一句地将电视剧里各种颂扬他伟大的台词念给他听。
小平同志听了之后,脸上竟然露出了一丝异样的表情。后来,黄琳回忆道:“不知道我形容的是否准确,但那时候的小平同志,就像是被老师表扬以后,露出不好意思地羞涩地学生一样。”
1997年正月初一,全国各地一片欢腾,人们纷纷庆祝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安喜乐,风调雨顺。北京城里烟花璀璨,大街小巷里,鞭炮齐鸣。
那年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的小品将人们逗得前仰后合;董文华《春天里的故事》中,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作为压轴作品的《难忘今宵》更是让人们热泪盈眶。
1997年春晚
而在301医院里,有人沉默,有人痛哭,有人,几度张嘴,又几度哽咽。小平同志的身体越来越差,所有人都知道,可能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要发生了。
那天,警卫秘书张宝忠觉得,应该互相道一句“新年快乐,”于是便将大家聚集到一起。众人举起酒杯,却集体沉默,掩面痛哭。
2月19日,93岁的小平同志躺在病床上,他的呼吸功能已经衰竭,只能借助呼吸机来维持生命。身边的医护人员来来往往,但是都束手无策。
晚上21:08分,一位伟人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病房里,卓琳紧贴着小平同志的脸颊,泪水从她的眼角滚滚而下,而此时的她,已经悲伤的连一点声音都没有了。跟了他四十年的警卫秘书张宝忠,一生遇到过无数坎坷,见证了无数尸山血海。这个如钢铁般坚毅的男人,在这一刻却像个孩子一样,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晚年的小平同志常常说:“我此生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活到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亲自到香港地土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然而遗憾的是,他却在离香港回归只差131天的时候,带着遗憾与世长辞了!
小平同志离世之后,卓琳宣布了他最后留下的遗言。
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
二、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
三、把骨灰撒入大海里。
群众为小平同志送行
1997年2月24号,中央遵循了小平同志的遗愿,将小平同志的遗体拉到了八宝山进行火化。
一路上,成千上万的群众身穿白衣,胸配白花,从早上开始,就等在路边等待着,一定要亲自送一送小平同志。全国各地城市老百姓,纷纷自发悼念他,香港的三十八个地铁站,哀乐持续了十分钟。
一位84岁高龄的老奶奶,从早晨7点就坐在国防大学门前的高台上,嘴里反复念叨着:“我来送小平,我来送小平。”
无数人拿着簸箕和扫帚,将去往八宝山的路给清扫得干干净净,他们说:“这是小平同志最后一次走这条路,我们得让他老人家走的舒心,走的干净。”
群众为小平同志送行
上午9:30分,一声凄厉的警笛打破了北京的宁静。小平同志的灵车缓缓从医院的大门驶出。沉静了很久的人群中终于有人哭出了声,然后越来越多,哭声震天。
“小平您一路走好” “小平同志您幸苦了”的横幅,在密集的人群中显得尤为的庄重。
1997年3月2日,一辆银色的专机从北京起飞,缓缓绕北京一周, 然后向着远方辽阔的大海驶去。11:25分,专机飞到1800米的天空中。81岁的卓琳紧紧捧着小平同志的骨灰,含着眼泪,不愿松手。
他们从1939年结为夫妻,一起走过起起伏伏的五十八载人生。面对生活给予的磨难,他们互相加油鼓劲,从不妥协,从不气馁。而如今,她就像一个走丢了的孩子一样,一遍一遍地呼唤着小平同志的名字。
小平同志与卓琳
许久之后,卓琳才松手,将小平同志的骨灰撒向了大海。
1920年,他远渡重洋,为的是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97年,他飞向大海,为的是能够永远守护这亲爱的祖国。
“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而祖国,也深深的爱着他,念着他,永远不会忘记他。
斯人已矣,而真理永存!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完
1.文章《小平同志晚年,指着电视中的自己问这是谁?未见香港回归终成遗憾》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小平同志晚年,指着电视中的自己问这是谁?未见香港回归终成遗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