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国按

今天,“权威人士”又出现了。这已经是第三次在党报的关键位置现身了。

从时间轴上看,“权威人士”三次发声,分别是2015年5月25日、2016年1月4日、2016年5月9日。虽然,时间节点看上去并没有那么显眼,但三次基本上有整年跨度,平均半年左右一次,也算是不成规律的规律。

从访谈内容看,三次主题均瞄准精确,从“当前经济形势”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大家关心的话题尽在其中。仅仅就一次权威访谈解读,显然是不够的。“权威人士”三次现身,到底给出了哪些干货?学习大国(XXDAGUO)带来最全的精华内容。

亦观亦言

1

五问中国经济形势

1

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总的看,今年(2015年)以来的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2

经济运行走势分化

“几家欢乐几家愁”,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3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其必然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即近期和长期相结合、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

4

经济运行风险防控

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须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5

宏观调控着力点

把握好分寸,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在加大力度稳增长的同时,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

整体来看,关注经济形势,要看经济大势。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趋向、新情况、新问题,就应该理性看待、正确认识、保持定力、有效应对。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当前增长态势有充分理解,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2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

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要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二是,不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三是,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2

为什么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三是,“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

3

各项工作重点应该怎么转变

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4

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支柱”的具体内容已经公布并得到各方面广泛认可,但如何更加准确地加以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有“对冲”作用,必须全面推进,并把握好“度”。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

6

社会能承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冲击

阵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适当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退够,才能向前。只要处理得当,阵痛不会很大,可以承受。但对于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击,切不可大意,具体政策要有序配套、稳妥实施。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7

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预期成效

其一,要深化认识、下定决心,认识不到位的要尽快抓提高,思想不适应的要尽快换脑筋。其二,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其三,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须懂得,这次权威人士的“七问”,是在2016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出现的,旨在深刻领会、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牢牢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3

五问调整中的中国经济

1

经济形势怎么看

■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2

宏观调控怎么干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

■“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4

预期管理怎么办

预期并非无中生有,也不是无关痛痒,它来自现实,又影响着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本质上是预期管理。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更加复杂多变,导致预期不确定性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注重加强预期引导。

■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

■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5

经济风险怎么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个核心出了问题会拖累全局,会拖累全面小康的实现。尽管我国金融风险整体可控,特别是银行体系总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今年伊始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

■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做好预案。

不得不说,有两大背景需要关注:第一,大背景,即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第二,小背景,即一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较好开局。

不管是于长远还是于短期,中国经济还在深刻的“调整期”,不过主线已经明了、改革方面清晰、重点任务突出、调控手段多样、防控能力不弱、经济信心很稳。或许,这些才是“权威人士”出面解疑释惑的最大信号。

友好提示:本文由学习大国原创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原创作者“亦观亦言”和学习大国(微信公号XXDAGUO),谢谢合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