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郝昕瑶

编辑 |

作为金控集团监管首批试点5家机构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市唯一一家试点,北京金控集团成立刚满一年。试点一年多以来,北京金控各项业务进展如何?

10月18日,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总经理助理王磊在参加“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时透露,北京金控一方面承担央行关于金融控股公司试点任务,打造首都未来金融的基础设施,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这一年来,北京金控成立了国内首家普惠型的金融大数据公司,快速建成国内首个金融大数据专区和全市首个金融大数据的资源管理系统。承担起了全市政务数据向金融领域输出的功能,目前为止已与50多家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此外,北京金控正在尝试探索全市的统一支付的平台,以及征信体系的建设和数字资产交易。

据了解,北京金控现在已经有一家控股的银行,还成立了全市的融资担保集团,马上要设立全市的资产管理公司,还有金融大数据以及小微平台,目前已经有近40家机构入驻了小微平台,并将陆续在其他牌照方面有所涉及。

“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市场失灵的问题,单靠金融市场本身是很难解决的。” 王磊表示,做普惠金融、做小微企业信贷的银行把信贷的利率调得比较高;银行采取人海战术,通过人盯人的方式,用业务的成本覆盖风险的成本。

王磊指出,没有金融科技,就没有真正的普惠金融。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符合市场规律的。银行合理的利润应该等于信贷的利率减去资金的成本,减业务的成本,减风险的成本。而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因为信息难以收集,准确性难以保障,业务的成本很高,风控难度大,自然就导致了服务效率低,利润率比较低。对于做普惠金融,做小微企业信贷的银行来说,他们把信贷的利率调得比较高。

第二个方面,银行通过人盯人,把业务成本提上来了,把风险成本控下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市场失灵的问题,单靠金融市场本身是很难解决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王磊认为,一个途径是政府的干预,第二个途径是技术的发展。但是政府的干预可以治标,真正治本的还是技术的发展。央行刚刚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的规划,科技为金融赋能,金融和科技融合,赋能和融合的边界在哪儿?效率能提高多少?成本能下降多少?监管如何介入?这些问题还不太明朗,有待下一步探索进一步探索和回答。

“影响金融科技发展的因素很多,发展金融科技要打好数据和制度两个基础。”王磊强调,金融科技能走多快,关键看数据的统和能力;金融科技能走多远,关键是看制度建设能不能跟上。

目前来看,技术的发展要快于数据的统和,制度的建设更是略显滞后。单个企业的数据相对大数据来说总是小的,需要进一步打通和共享,才能支撑和加速金融科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

他提出,希望能够进一步确定法律的边界,在明确什么不能做的同时,也告诉企业什么可以做。

当前,很多头部金融机构已经把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作为基础性战略。一些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也把利用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作为自己重要的业务场景。但是在王磊看来,现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开放的生态,没有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具体来说,数据进一步统和,需要金融大数据的基础设施,从政府部门的态度上来看,总体上是越来越开放了,但是面对众多金融机构差异化的需求,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力物力来满足。

其次,平台需要进一步集成。普惠金融群体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长尾效应,需要提供平台化的金融服务,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序竞争,现在很多的平台建设都是重复性的。

第三是生态需要协同,普惠金融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服务对象的抗风险能力差。根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生命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小微企业的信贷是典型的高风险的业务,需要发挥不同的金融工具,包括信贷、保险、担保、股权投资、信用服务一起来联动的帮扶,共同分担和缓释风险,市场上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和金融的生态体系,来串联组合这些金融的产品服务。需要加强政府和市场之间,包括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

北京金控董事长范文仲建议:一,推动具有公信力、公益性的机构,牵头管理底层数据,建立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平台;二,金融监管机构联合相关的市场机构共同制订针对金融科技的国家行业标准,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科技认证机制;三,加快建设数据治理的基础制度,明确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平衡好便捷性、安全性和隐私性、私密性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