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雯」薛雯雯?

2023-03-08 09:01 21次浏览 财经

老围墙巷内顶头是断头路

通常大家熟悉的围墙巷,指南门外一条连接长安北路和振兴路的东西街道。然而,当你找到真正的围墙巷老户,才知道原来最初的围墙巷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它位于现在围墙巷的中部路南,如今看上去只是一条挤在民房夹缝中的通道。

明末时曾是一个村子

围墙巷,位于西安城南门(永宁门)外西侧,东起长安北路,西至振兴路,长约335米。熟悉西安历史的人都了解,明清时期这一带和西安的南郭城关系密切,而围墙巷的来历也与南郭城有渊源。

南郭城,又称为南关城,是西安城南门的外围城。明崇祯(公元1628~1644年)年间,陕西巡抚孙传庭为防止农民起义军攻城,修筑了南郭城、西郭城和北郭城,同时葺建了原本已有的东郭城。据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永禄介绍,其中,南郭城位于南门护城壕外正南,北接南城墙护城壕,南至南关正街(今并入长安北路)中段,即今天围墙巷的位置,属于咸宁县领辖。郭城的四周筑有土城墙,南北长三百五十步,东西宽一百九十步,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纵长方形。在它的南城墙中部,开有一座城门,名南郭门,也称南梢门,门址在今围墙巷东口农行附近。

围墙巷就位于南郭城南城墙的西段之外,并因此得名。《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介绍,明末在郭城门外西侧兴建一个村子,因为紧靠郭城墙得名张家围墙(应该村子以张姓为主,或张家是大户)。由此看来,围墙巷之名应该是后来从张家围墙的称谓慢慢演变而来的。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在找到并采访了几位围墙巷老住户后,记者发现,如今我们广为熟悉的这段东西走向的围墙巷,其实并不是最初的围墙巷所指,最初的围墙巷竟然是指现在围墙巷中部路南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子。

老巷子住着十几户人家

这条老围墙巷现在仍保留着,但是要找到它还是略有难度的,因为它实在是太小太不起眼了。如果没有老住户带路,一般人沿着围墙巷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走上几个来回都未必能留意到它。多亏了热心的南关老住户吕光民先生带领,记者才顺利找到了老围墙巷。

63岁的吕大叔说,老围墙巷过去正对着郭城墙的西南角,基本和郭城的西城墙是一条线。

如今,老围墙巷巷口淹没在两侧挤盖的民房中间,1米多宽,路面坑洼不平,打眼望去,巷内两侧的建筑物参差不齐,线网密布。走进去,巷子是个死胡同,一百多米深,走过巷口,里面能稍微宽敞一些。进去走一圈,可以发现,多个院子还保留着昔日的老式木门,门框上方钉着“围墙巷××号”的小门牌。黑色的小门和雕花的石门墩已经与周围现代样式的民房看上去不那么协调。吕大叔说,过去,巷子南端最顶头是一座庙,叫无量庙,庙不大,相当于三间上房,其余两侧和现在差不多,全是住家户,整个巷子一共住着十几户人家。

71岁的严涛和66岁的杨双善先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围墙巷人,祖上好几辈人就住在老围墙巷里,吕大叔曾是南关正街住户,他们几位都对新老围墙巷一带十分熟悉,尽管如今已搬出了老巷子,但至今聊起昔日的光景,就像说昨天的事儿一般。

据严大伯、吕大叔和杨大叔介绍,过去,出了梢门顺着南城墙往西至老围墙巷口(即今围墙巷东段)这片叫作“半城”,围墙巷的门牌号就是从“半城”排起的。“半城”住着5户人家,分别是“围墙巷1号”至“围墙巷5号”。从“半城”拐到老围墙巷后,路东第一户就是杨双善大叔家,即“围墙巷6号”,接下来是邹家。回忆起过去巷子里的邻居,严大伯等人如数家珍,“邹家隔壁是王家,然后是杨家、张家,接下来又是杨家,再过去是王家跟何家,就到了顶头无量庙了,庙后头有一户张家,再下来就到了路西侧,西侧的南头从王家开始,依次是田家、杨家、李家、张家,最后北口又是杨家。巷子大约4米宽,过马车时旁边还能站人。两边住家户的院子有大有小,都是自家人住,基本没有大杂院。”

老住户杨双善说,因为杨家是围墙巷的大户,所以围墙巷过去也被叫过杨家围墙。对于《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中说的围墙巷在明末时名叫张家围墙,他表示并未听说过,只知道大概在一百年间,老围墙巷里只有一两户姓张,更远的就不清楚了。究竟是不是因为当地住户姓氏构成发生变化,引起了巷名的变化,如今已无从得知。

《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记载,1966年,围墙巷改为互助巷。1972年,又恢复为围墙巷。

新巷子东段过去地势很低

虽然过去围墙巷与南关仅隔了一道城墙,但繁华程度相去甚远。南关曾是四川、陕南、秦岭各县进西安的必经之路,长途贩运山货的生意人来西安后的落脚处,运来的生漆、桐油、猪鬃、木炭等传统土产山货也都在南关聚集销售,人流攒动,生意兴旺。但是,相比之下,围墙巷就冷清许多。

杨双善大叔介绍,民国时期至解放后一段时间,老围墙巷都是集中的居住区,住的都是农户,没有生意人家,就连他们最大户的杨家也不例外。到1956年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那里的农户入了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当地成为永宁公社下辖的建中大队的二队和三队,1979年两队合为一个队,杨双善曾任队长。1981年前后,围墙巷的耕地被征完,村民转为居民身份。

与此同时,今东西走向的这条新围墙巷住户较少。从南郭门出来后往西的“半城”这段路地势非常低。出了郭门要下一个大坡,快到老围墙巷巷口时,再上一个大坡。后来这段路面经过了两次垫高,抬高了好几米。不过这样一来,路南的几户人家相对地势变低,成“住在坑里”了,杨双善记得,有一户人家回家时需要下17级台阶。

过了老围墙巷继续往西,路南是田地,路北有座龙王庙。龙王庙坐北朝南,前面是一块空地,庙宇较大。解放后,成为生产队的库房,村里开会也在庙里,也用作过扫盲运动的教室。再往西,路北有一座教堂,人们也把它叫“洋堂”。教堂很大,有三层楼高,西式风格的尖顶,顶上有一个十字架,算是这一带的特色建筑。教堂再往西就到了今天振兴路附近,那时,还没有振兴路,西边较荒,主要是农田,有人们去地里踩出的便道,还有多处大坑。其中有一个大坑在1960年至1964年间,因地下水位上涨,变成了水坑,里面有鱼和野鸭,人们在里面捕鱼,再进城卖。同时,随着老围墙巷人越来越多,有一些人家搬到这段路上居住了。

尽管那时这段东西走向的路还没有被明确命名为围墙巷,但是在老住户看来,它也是围墙巷的一部分,“东段连接着老巷子和梢门,从东到西也住的是我们围墙巷的人。”而至于什么时候新街道取代老巷子,成为了围墙巷主路,应该是在1980年振兴路开拓以后了。在1981年《西安市碑林区地名图》和1986年的《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里,对围墙巷的认定已经是这条东西走向的新巷子了。不过那时围墙巷还较窄,2004年左右才拓宽成现在的样子。

过去这一带老鸹很多

20世纪50年代后,围墙巷北边的郭城城墙被陆续破坏拆除。几位老住户说,最先拆掉的是郭城南墙的西段和西墙的南段。南墙东段和西墙北段留存时间较长,到了20世纪80年代还有痕迹。郭城墙存在时,围墙巷的人基本都上去过。吕光民说:“在1958年以前,可能是因为西安城里树多的缘故,这一带老鸹(乌鸦)特别多,每天早上,黑压压的一片老鸹,从北往南飞,到了傍晚,又从南往北飞,把天都遮住了。在除四害运动中,我们都上到城墙上赶麻雀,估计是连带着把老鸹也赶走了,后来就很少见了。”

在和围墙巷一墙之隔的南郭门内西侧,过去曾有座明清时期的娘娘庙,门朝东。严涛老先生说,民国时期,娘娘庙里办起私塾,他的父辈就在那里读书,大约是解放后,里面改建为南关小学,围墙巷一带的孩子们很多都在那里上过学。

严涛和吕光民等老住户介绍,南关小学最初的办公室还用的是过去的庙舍建筑,学校有一大一小两个操场。教学楼是新盖的苏式建筑,厚重结实,有吊顶,有天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用的课桌也是苏式的,很先进,桌椅连为一体,桌面前端是平的,可以放文具,靠近身体这端是斜面,方便书写,而且能打开,可以往课桌斗里放书包。在20世纪80年代,振兴路小学建成后,南关小学停止了招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