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君亚
编辑 ✎ 思远
还有人记得旺仔牛奶广告中的李子明吗?
20年后,三年六班的李子明同学长大了,带了8升旺仔牛奶再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是因为广告“续集”。
旺旺与统一、康师傅,一度撑起台湾食品企业的江山,也曾被评为“国民零食”。
自2008年在港股上市,中国旺旺(00151.HK)这个“国民零食”品牌一次次跨越巅峰,总市值由最低时不足300亿港元,涨至最高的1700亿港元。
盛衰有时。
从2014年开始,旺旺主营业务连年下跌,据2016年中国旺旺年报,三年间营收累计减少约16.6%,市值缩水超千亿港元。
更令人唏嘘的是,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旺旺,身影如今只存在于传统商超货架的最不起眼的地方,也难再勾起消费者的回忆。
在消费市场发生的巨变和品类周期萎缩的事实面前,承载一代人记忆的儿童食品旺旺,提前碰上了一场中年危机。
“旺旺卖不动了”
“旺旺卖不动了。”
一位从事多年快消食品行业的研究员告诉市界。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很多同行不再合作,二是食品健康理念的落伍,三是渠道落后,公司没有给经销商太大的支持,其内部直营也一直在试水阶段。
近几年,旺旺、康师傅、统一等台湾快消食品每况愈下。
几天前,瑞信发表研究报告,因预期中国旺旺公司上半年毛利复苏幅度或将令人失望,所以下调对中国旺旺的评级,由原来“跑赢大市”降至“中性”,将目标价由8.96元降至6.2元。
去年8月,中国旺旺突然做出修改财政年结日的决定,将2017年的新财年时间修改为当年4月1日至于次年3月31日。公司表示,此举便于更准确体现公司的经营状况。
尽管如此,2017新财年的财报显示,在过去的15个月(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旺旺实现总收益249亿人民币,营业利润下跌7.4%至41.9亿元,净利润31.16亿元,同比下滑6.6%,同时毛利润由上年同期的47.2%跌至43.1%。
旺旺不旺,已成事实。
从其收入结构看,乳品类收益约为96.15亿元,占比达到47.6%,其中旺仔牛奶占乳品90%以上的销量,销售约87亿元。2013年,旺仔牛奶曾实现108亿的营收达到销售巅峰,占中国旺旺当年总营收的46%。也就是说,旺旺依旧凭靠二十年前的单一爆品支撑整个企业。
一位曾就职中国旺旺产品研发团队的员工告诉市界,“旺仔牛奶走红后,内部研发出很多乳制品,但推向市场都不尽如人意,别说颠覆旺仔牛奶了,就连零头也比不上,糟糕的是,旺仔牛奶的销量日渐消退。”
随之,资本市场也“见风使舵”,旺旺的市值从高点连跌数年接近腰斩。很难讲,这个陪伴80、90后走过童年的品牌,为何一夜之间被人们“遗弃”。
从云端跌落
旺旺最早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是1992年,其业务最早可追溯至台湾宜兰食品。通过“无厘头”的广告轰炸,旺旺短时间内虏获了国内儿童食品市场,迅速蹿红。1994年在湖南设立第一家工厂。2007年,中国旺旺控股有限公司成立。
这家企业被“台湾首富”蔡氏家族控制,中国旺旺目前拥有五名执行董事,其中蔡衍明和他的儿子蔡旺家身在其中,且三名非执行董事中,蔡衍明的大儿子蔡绍忠和表亲戚郑文宪又占两席,5人拥有中国旺旺的55.4%股权。
在2008年登陆港股后,中国旺旺在此后的6年中呈现疯涨的态势。然而,自2014年4月开始,旺旺从高位开始下跌,至2016年1月,不到两年的时间,旺旺的股价由12.54港元跌至4.538港元,整整跌去了64%的市值。2016年的营收仅为19.71亿元,同比减少7.9%。
令人意外的是,旺旺的“疲倦”与市场大势完全相反。这几年,中国的零食市场迎来新的变革。以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为代表的线上休闲零食品牌陆续成立并进入快速成长期,仅2014这一年,中国食品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率达45%。
2014年开始从“云端”跌落,从存货周期也可以看出端倪。中国旺旺2017新财年的财报显示,其存货周转天数为81天。尽管相较于去年的94天进步不小,但与行业内基本的60天周转天数相比,差距很大,可见产品动销很慢,也验证了旺旺已经卖不动的事实。
内部的危机
人口结构变化、竞品挤压,如果说这些因素是旺旺陷入全面被动的外部因素,那么内部的危机也给了旺旺沉重一击。
周同从2009年开始与中国旺旺合作,负责广东某区域旺旺的代理工作,他告诉市界:“2014年很多老经销商都解除了合作,一方面是真的不好卖,另一方面旺旺的冲货问题太严重。”
所谓冲货,是指经销网络中的各级代理商、分公司,因受利益驱动而跨区域销售,造成价格混乱。“没办法,货都压给我们经销商,冲货问题又没有利润。”周同表示。
多位快消行业的从业者均告诉市界,旺旺的冲货问题之所以严重,主要是公司内部组织架构混乱。旺旺每年都会根据产品重新划分各部门,这样产品和对应的经销商都会跟着变化。甚至还有传闻,不少公司的高层因不满意这样的岗位调整,而选择离开。
经销商合作的终止,是影响旺旺销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周同回忆,旺旺对于经销商十分“强势”,通过软硬兼施的法子迫使经销商打款压货,这些行为让经销商很反感。旺旺的结算方式采取“先款后货”,形成品牌效应后不再进行市场疏通,“综合多方原因,只好终止合同。”周同无奈的说。
市界从中国旺旺的2017年财报中看到,旺旺确实对中国大部分客户以款到发货的方式销售产品,并且强调只给予现代分销渠道及部分新兴渠道的信贷客户提供赊销。
近几年,新兴商业形态正在崛起,旺旺顺应趋势成立自己的直营处。但“傲慢”的旺旺没有平衡好与终端合作商之间的关系。
据2017年新财报显示,旺旺发展的电商和母婴线下门店渠道,和去年相比,收入涨幅超过50%,但传统渠道仍然是主力。持乐观态度的业内人士认为,旺旺进入的母婴市场容量大、利润高,但是竞争激烈,市场也基本被外国品牌垄断,旺旺的产品还需要一个消费群体培养的过程。
旺旺内部的直营仍在试水,现阶段无奈又重拾经销商市场。零售专家鲍跃忠告诉市界,对于快消品来说,渠道的重要性已经不如从前了,能够持续增长的创新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想要保持活力,它的产品必须要能够跟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一位专注零售行业的专家向市界透露,旺旺多年以来也没有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长期依靠年底的促销冲刺业绩,这就导致毛利率低下。
曾就职旺旺销售部的负责人也向市界表示,旺旺面对增长乏力的局面时,会采取多种手段,比如采取进货折扣,在商品接近保质期和滞销的情况下,会进行一些堆头陈列和捆绑销售。另外,还会削减推广费用和主要大宗原物料成本,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等。
但成本的控制,并没有为旺旺带来“喜人”的成绩,2017新财年集团收益较上年增长6.6%,而毛利率同期回落4.1%,达到43.1%,为87.35亿人民币,对此,旺旺给出原因是原物料如包装材料、白糖、全脂奶粉等使用成本的上升。
思维太陈旧?
面对营收下滑、市值蒸发千亿的窘迫,旺旺开启了多元化之路,先后推出一系列新品牌,如黑皮、哎哟、那多利、辣人等等,包含果冻、梅酒、方便面等众多品类。另外,今年旺旺还进军护肤界,推出旺旺牛奶洗面奶、牙膏、面膜等等。但是多元化布局收效甚微。
虽然新品牌、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表现却并不出彩,没有知名度较高或爆红产品。
北京昭邑零售商管理咨询首席顾问刘晖认为,中国旺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产品思维问题,以传统生产型思维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消费市场,产品升级换代不如竞品快,而新产品中又没有拿得出手的。
10月17日,市界随机走访了北京朝阳区的几家超市,其新推出的几款乳饮品,市界只在传统商超中看到,且还是在货架并不显眼的位置。而在社区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等零售渠道,仍以旺仔牛奶、旺仔小馒头等传统的食品销售为主。
创新不仅增添了研发成本,也成为业绩的绊脚石。
旺旺在新品研发的策略中,努力扩宽“灵魂”产品旺仔牛奶的产品规格和种类,但标注的“复原乳”大字,让老牌消费者也有点凌乱。
所谓复原乳,是把牛奶浓缩、干燥为浓缩乳粉后后,再添加适量水,制成与原乳中水、固体物比例相当的乳液。通俗地将,就是奶粉勾兑后再还原成奶。
但是消费者健康理念在近几年已经发生巨变。乳制品行业,伊利、蒙牛等乳企都在以鲜奶为原料吸引消费者;雀巢降低了巧克力饮料的糖分;卡夫亨氏去掉了通心粉和奶酪里的人工染料,而复原乳20年不变。
周同告诉市界,旺旺卖不动的原因,这是原因之一。而达利推出豆本豆奶,上市两个月收入就超过2亿。
旺旺一方面已经丧失了对消费者喜好变迁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也缺失了自断一臂的狼性,抱守爆款单品过活。
根据联交所资料,进入今年8月以来,公司董事长蔡衍明一直在增持公司股份。数据显示,8月15日至8月27日,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连续九个交易日增持旺旺股份,总价值达到了1.6598亿港元。9月初,蔡衍明再次增持,共852万股,每股作价6.3953元及6.4638元,总值5473万元,最新持股量增至50.59%。
至于董事长增持的原因中国旺旺并未作出明确的回复,但可以预见的是,旺旺自身的救赎十分迫切。
吃了二十年老本的中国旺旺,在竞品林立,国内快速消费品市场变化之下,能否顺利度过它的中年危机?产品创新力不足的问题迫在眉睫,多元化的尝试也仅是辅助效果,未来,不知这个迷路的老品牌又会走向何方。
1.文章《「蔡旺家」蔡旺家生日…》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蔡旺家」蔡旺家生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