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君宜——韦君宜个人资料简介

2023-03-04 09:45 25次浏览 财经

抗日战争爆发前,在江苏省淮阴地区淮安县西门大街石库门(今淮安市淮安区淮城街道白铁社)内,有户人家经营“杨元记杂货店”。女主人姓肖名禹,从扬州嫁到淮安杨家,三十岁时丧夫,生育了四子三女。这个家庭,被毛主席称为“革命之家”;这位母亲,被毛主席称为“革命母亲”。

肖禹1936年在淮安时留影

变卖家产投身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肖禹在次子杨述影响下,毅然变卖家产,带着全家老小离开老家淮安奔赴武汉、成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8年,48岁的肖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四川临时工委安排下,与长子杨道生一道,慷慨解囊租赁房屋,创办“成都战时出版社”,作为党的秘密活动地点。中共四川省委经常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研究重大决策,有时中共长江局领导也来参加。每每此时,肖禹就为他们站岗放哨,提供茶水和饭菜。

与此同时,肖禹还为许多仁人志士奔赴延安或敌后参加革命提供了资助,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救亡母亲”“革命妈妈”。长子杨道生被国民党逮捕、英勇就义后,肖禹强忍丧子之痛,断然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与儿媳匿居在隆昌乡下。

抗战胜利后,四川地下党的同志曾去八路军办事处找组织关系,办事处的同志问:“你们接触的是一些什么人?”四川的同志说接触的首先是杨老太太(肖禹),办事处的同志十分高兴地说:“延安曾多次来电找杨老太太,可是未找到,现在有杨老太太的下落,就请你们护送她来办事处。”

肖禹被找到后,周恩来同志特地去办事处看她,并说:“杨老太太,你们全家参加革命,是一个革命家庭啊。”后经组织安排,肖禹与长子杨道生烈士的妻子和儿女,由重庆转移至延安。1948年9月3日,因年老体弱、工作劳累,肖禹突发脑溢血,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交际处逝世。

肖禹逝世后,毛泽东主席的秘书田家英亲自为她撰写了碑文,称赞她是共产党人的典范;中直机关党委也向她敬送了挽联:“您自己革命,儿、媳革命,孙子又革命。您是好母亲,好婆婆,好祖母。您是一个模范的女同志。”

杨述与夫人韦君宜

膝下子孙个个好汉

肖禹的长子杨本基即杨道生,在弟弟杨述进步思想影响下,于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担任共产党成都市西城区委书记,公开身份是在“成都战时出版社”和“英文日报馆”社长兼经理。他利用书店经理的公开身份,经常掩护四川党组织活动,接待党的领导同志周恩来、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等人在家中开会、食宿。

1940年11月,杨道生在前往乐山县就任中心县委书记途中不幸被捕,先后被关押在川康绥署稽查处和省特委会看守所。在狱中,杨道生饱受敌人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后因狱中发生一起“递纸条子”事件,他为了保护狱中党的秘密支部和同志安全,毅然将自己说成是这次事件的“主谋”,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处以“密裁”。1942年6月3日深夜,杨道生壮烈牺牲。就义前,他愤笔作诗:“中原大地起螣蛟,三字沉冤恨未消。我自举杯仰天笑,宁甘斧钺不降曹”。董必武同志将这首诗用电报发往延安,向中央专门作了报告。1992年,时任中组部部长陈野苹为纪念杨道生烈士题字道:“东华英豪士,西蜀壮烈魂。浩气存千古,长垂后继人。”

肖禹的次子杨德基即杨述,生于1913年,1928年考入淮安县中学,并在母亲和哥哥的支持下,组织了“古堡烽火社”,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1934年,杨述考入清华大学,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华民族先锋队”,编辑《北平学生》等报刊,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清华大学党支部宣传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述以平津大学生南下工作团成员身份路过家乡,发展了3名党员,为淮安抗日活动培养了骨干。到达武汉后,杨述任“青年救国团”组织委员,致电母亲和兄长,动员全家老小到那里去参加革命。不久,杨述被调任中共川东特委组织部长兼青委书记,期间曾被国民党逮捕,经周恩来同志营救出狱。1939年,杨述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次年任绥德师范、米脂中学党总支书记。1948年,杨述调任中共中央“青委”,筹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中央成立后,杨述担任常委、宣传部长、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中国青年报》社长。自1953年起,杨述先后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任常委、宣传部长兼高校党委第二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1980年在北京逝世。

杨述的夫人韦君宜是著名作家,于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后参加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中,年仅18岁的韦君宜“怀抱着纯洁的理想和信念而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通向革命的人生之路。抗战爆发后,韦君宜辍学离家,在湖北宜昌从事地下工作,并于1939年抵达延安,在《中国青年》杂志社、米脂中学、绥德师范、《抗战报》任编辑或教员。新中国成立后,韦君宜历任《中国青年》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文艺学习》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社长,1986年离休。

肖禹的三子杨黄霖,字绍宇,曾用名杨肇基,中共党员。在淮安中学读书时,受母亲肖禹和兄长进步思想的影响,杨黄霖参加了党的外围活动。“七七事变”后,经董必武同志介绍,杨黄霖到延安陕北公学读书,后调延安保卫处(西北保卫局)接受特别训练,毕业后被安排在保安处侦定科任科员,随后又到延安西北公学接受保卫训练,毕业后任延安交际处保卫科长。在交际处工作期间,杨黄霖成功参与破获了国民党在重庆与延安之间的往来密电,为党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1948年,杨黄霖先后担任北京人民革命大学保卫科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公安局政保处副处长、卫生部保卫处长、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几十年革命生涯,默默为国家和人民奉献。

肖禹的四子杨显基,1939年7月在成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杨显基以四川内江甘蔗试验场任技术员身份为掩护,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并于1947年下半年进入苏北解放区,从事文教工作,之后随大军过江,先后在苏南公学任教员,1953年调至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动力研究所任秘书、主任等职。1966年—1973年下放至金坛河口公社,后调任该县交通局长。

肖禹的长孙杨欣,杨道生烈士之子,1945年参加革命,长期在中央军委和总参的直属机关工作,1946年加入共产党,1947年参军,在保卫延安和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中,多次立功受奖,在部队历任参谋、秘书、副主任等职,1988年离休后专门从事传统诗词创作。

三个女儿不让须眉

肖禹的大女儿杨婺辉,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工作,直至90多岁在北京去世。

肖禹的二女儿杨晶明,1937年在北平参加光华女中“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小组长,加入了革命队伍。之后在延安的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共产党。1938年杨晶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新四军教导队从事民运工作,1940年5月担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民运工作小组长,发动和组织农民、妇女、青年参加抗日,同年6月调任盱眙五区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杨晶明调到淮安石塘区任区委书记,1948年到华中工委民运队工作。解放后,杨晶明留在苏州吴县工作,直到1979年离休。

肖禹的三女儿杨静又名杨婺华,中共党员,1937年在北京华光学校读书,后历任晋察冀边区妇救主任、晋察冀三分区政治指导员、晋察冀热辽军区军工厂政治指导员、后勤部总支书记等职。1953年,杨婺华转入地方工作,先后任广州市外贸分局党委书记、广州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杨婺华的丈夫詹才芳,1927年参加湖北黄麻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历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成长为我党的高级将领。全国解放后,詹才芳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大军区正职),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顾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