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硝烟燃起。
重庆到家了掌门人王凯突然在朋友圈发难,指责贝壳“满口仁义道德,却完全没有商业道德”。
发难的导火索,是贝壳对到家了的“围剿”。
1,挖一个到家了的员工,奖励2000元-5000元。
2,到家了的店长或区域经理出去开贝系品牌店,给予30万元以上的补贴,两年后再还。
3,全国都被贝壳拿下了,没有理由重庆拿不下,半年之内不惜一切代价让到家了关门。
随后,贝壳重庆区负责人安宁在朋友圈回应。
“在重庆市场,到家了确实是龙头老大,而贝壳还是一个学习者”,欢迎王凯“随时来贝壳交流,了解贝壳模式”。
贝壳重庆区负责人安宁的回应
一切故事,都要从5天前说起。
01
3月31日,重庆到家了获得58同城、58爱房5亿元的投资。
企业融资,商业世界里每天都在发生,再平常不过。为什么会让贝壳“不惜代价”?又何至于让双方在朋友圈“公开交火”?
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就太多了。
02
2004年,王凯大学毕业,做了3年人力资源后,转战房产经纪行业。
2009年,28岁的王凯在石桥铺开了一家只有几平米大的中介门店,创办「广积粮」。从一家小中介起家,慢慢拓展新门店、慢慢拥有自己的规模。
2016年,广积粮引入资本,更名为「到家了」。又引入了加盟商模式,开始迅猛发展。
2020年,曾经的“小门店”已成为重庆本土的中介巨头,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人员规模突破12000人。
和到家了相比,严格地讲,贝壳不是一家中介,而是一个平台。
2018年4月,原本服务于链家的链家网,升级为「贝壳找房」,是一个“技术驱动的服务平台”。
你可以这样理解贝壳找房:房地产版本的淘宝。中介是入驻贝壳的商户,通过它获取房源和客源;买房人是浏览贝壳的消费者,通过它获取信息和服务;贝壳是牵线搭桥的平台方,通过流量、成交、服务等环节盈利。
很快地,贝壳依靠强大的资本力量、庞大的数据系统、海量的线下门店,成长为房产经纪行业的全国巨头。
一个是本土巨头、一个是全国巨头,两者的属性也不同,纷争从何而来?
03
这要追溯到贝壳的商业模式。
2015年,链家进入重庆。借助背后雄厚的资本,快速在重庆跑马圈地。
2018年贝壳成立后,在重庆,除了自营的链家,又将大业兴、中环、安居等十几家中介拉入平台,形成强大的“贝系品牌联盟”。
前后不过两年时间,贝壳以“平台+自营+贝系品牌”的商业模式,一举成为重庆中介行业里唯二的巨头——另一个巨头是到家了。
“没办法啊,不加入贝壳就会被干掉,加入它我至少还能活下去。”一位加盟贝壳,成为“贝系”的中介这样说道。
尽管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贝壳在房地产市场的业务和它本身的规模不能划等号,但贝壳“玩的是资本”,每进一个城市就会不计成本的开店,以雷霆之势抢占当地的市场份额。
再加上,贝壳除了资本之外,还有另一张打击竞争对手的王牌,真房源和真客源。
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房源没有贝壳真实、客源没有贝壳多、生存区又被贝壳包围的本土中小型中介,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既然如此,与其被迫消失,不如主动加盟,借助贝壳的平台、资源和规则,继续在市场存活下去。
04
贝壳的这套商业模式,自实践以来,一直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中介行业的线上化、数字化、平台化趋势无法逆转。而中介机构又多又散,必须有平台为它们赋能,提供互联网工具、技能培训、房源运营、资金扶持等支撑,进而长久、健康的生存下去。
战略清晰且有资本优势的贝壳,只是抓住趋势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并且,中小中介活不下去,不能完全归咎于贝壳,也可能是它们自身经营不善而导致的结果。
也有人认为,其它中介加入贝壳后,会“去店东化”。即,经纪人、房源、管理等全部“贝壳化”,自有领域被蚕食、原本的品牌不复存在。贝壳,则通过不断扩大贝系队伍,变成一个垄断市场的“怪物”。
从目前来看,行业对贝壳垄断市场的质疑声,更大。
05
在重庆市场,贝壳形成垄断了吗?
因为到家了的存在,贝壳还没有,但已经倍感压力。
“到家了在重庆的门店数量、经纪人数量都比贝壳多,是重庆的龙头老大。现在又获得了58同城5亿元的投资,规模肯定会进一步扩大,贝壳不能不未雨绸缪。”一位熟悉到家了和贝壳的中介人士说。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注资到家了的58同城,与贝壳颇有渊源。两者之间的“过节”不是一天两天了。
58同城是国内最大的信息分类平台,房地产交易是它仅次于招聘的高营收板块。横空出世的贝壳,无疑动了58同城的蛋糕。
58同城CEO曾公开评价贝壳“正在破坏原有的行业生态”、“有的公司希望这个行业里的公司全死掉,只有我活着,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这一次投资到家了,是58同城和安居客在今年2月宣布投入10亿元扶持房产经纪行业以来,第一笔流向房产经纪公司的资金。
并且,58同城投资到家了之后,对外透露了一条关键信息,“将以资金、技术、资源等助力到家了”、“打造智能化、一体化的房产经纪全链条服务生态”。
截图内容来自相关新闻报道
而以直营为主加盟为辅、模式更加传统的到家了,也在寻求技术基因和互联网基因的加持。
业内猜测,58的注资,除了扩大规模,或许还会给到家了带来线上或转型的尝试。届时,势必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在重庆市场上与贝壳继续分庭抗礼。
诸多线索摆放在一起,58同城和到家了的联合,似乎别有深意。贝壳能够安枕,才是怪事。
06
“中介行业里人员流动很正常,公司之间互相挖角也很正常,但比较忌讳挖高层的人。”前文里熟悉到家了和贝壳的中介人士说。
中介行业有一种山头文化。
意思是,一家公司里,管理层,小到店长大到区域领导、城市负责人被挖角,可能会直接带走其下辖体系内跟随他的核心骨干,造成人员大动荡、人才大流失,甚至影响公司管理的稳定性。
换句话说,这种山头文化下的挖角,很伤公司元气。
这位中介人士口中的王凯,是一个平时非常低调、实实在在做事的人。
“这一次王凯公开喊话贝壳,可能是贝壳触及了到家了的核心利益,比如去挖了重要的高层,否则他不会这么做。毕竟,就算到家了的团队管理一直做得很不错,但人都有趋利性,只要条件足够好、价码给得足,很难保证没有异动发生。”
“也可能是有58的注资之后,王凯的底气更足了。正好借着这一次的事情,告诉贝壳,我要有动作了。”
不过,他强调,这一切都是旁观者的猜测。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他们还在观望之中。
07
作为重庆中介行业里,市占率最高的两家公司,到家了和贝壳之间的火药味,从来没散过。
前天晚上双方的“你来我往”,是这几年里最重的一次,也是第一次被摆上台面。
“贝壳去年也出过类似的政策,但当时没有明说挖‘竞争对手’的人,只说了挖人有奖励。这一次是明确提出了‘主要竞争对手’,贝壳在重庆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到家了。”一位中介老板透露。
贝壳的挖角奖励,中介老板供图
即便如此,业内对到家了和贝壳这次由“暗斗”转为“明争”,多数表现得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中介在市场上的竞争,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挖角、打一打口水战,太正常了。
他们更关心的是,接下来,获得资本注入的到家了和贝壳,会如何在重庆市场展开竞争。
08
“可能会在一手房市场斗得很厉害。”这位中介老板说。
在重庆,贝壳和到家了在一手房市场的产出都不小。而一手房的市场容量很大,出业绩又很快。因此,如果两大巨头竞争,聚焦分销业务、抢食一手房蛋糕的可能性最大。
比如,与开发商谈分销合作时,通过承诺更大的带客量、更高的成交量,倾斜更多的资源,“去限制对方的进入,甚至,要求独家合作。”
而实际上,其它中介们,很乐意看到到家了和贝壳彼此竞争。这意味着,在重庆市场,贝壳不能一家独大。
市场必须是多家竞争、百花齐放的态势。如果出现垄断,垄断者就可以掌握市场的议价权,打破原有生态,去威胁行业管理、重置游戏规则。
在房地产的语境里,不止其它中介难以生存,开发商和购房者也会被绑架。
“举个例子,之前贝壳的中介佣金是两个点,现在是三个点。如果他把到家了变成‘贝系’,那时候,贝壳就算要把佣金涨到4个点甚至5个点,你只有认了。开发商只能靠他带客、购房者只能靠他买房。”一位开发商的高层说。
以至于,现在在很多中介眼里,到家了就像是一个带头举起大旗的大哥,“终于有人出来出头了。”
09
然而,两大巨头相争,会不会演变为到家了和贝壳共同“把控”重庆市场,形成两家独大的局面?若是如此,同样不是一件好事。
一位进入行业十几年的“老中介”认为,重庆暂时不会两家独大的情况。
“除了去年在美国上市的房多多,重庆还有美联、中原等老牌中介。虽然‘老牌’的市场份额没有以前多,但他们背靠港资,实力也不弱。而且经营还算稳定,现在也在整合一些小中介。只要市场好一点,美联和中原的扩张速度不会慢。”
“贝壳和到家了主攻住宅业务,重庆还有一些专注于商业的中介。这部分细分领域,目前是‘安全’的。”这位老中介说。
10
王凯和安宁的“口水战”背后的曲曲折折、到家了和贝壳之间的“爱恨情仇”,到这里,终于讲完。
对于两大巨头在重庆市场的竞争,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保持分庭抗礼的态势。更希望,除了他们之外,以后还有其它中介可以发展壮大。
百花齐放,才是美。
否则,不管是一家独大还是两家独大,最终被裹挟的不止有开发商,还有购房者。
1.文章《重庆到家了重庆到家了老板是谁?》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重庆到家了重庆到家了老板是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