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儒—刘鸿儒烟建…

2023-03-03 10:01 20次浏览 财经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也从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从此,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的开放谋篇布局,中国发展进入快车道。然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初,中国的改革和开放都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急需要突破。

上海作为内地的一个重要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这个时候,朱镕基到上海任职,对上海的行政管理和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带领上海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扭转了颓势。

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邓小平发现并认可了朱镕基能力。邓小平先是支持朱镕基在上海开发浦东新区,探索出内地开放的新路子,之后又将其调入中央政治局、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开了全国性的经济改革。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邓小平的眼光是独到的,朱镕基果然以“铁腕”手段,找到了突破中国经济困境的方法。

朱镕基开辟上海新局面

朱镕基长期从事经济工作,被小平同志称赞为“懂经济”的领导人。上海是朱镕基是大展宏图的地方,他在上海期间,正值上海经济社会建设艰难蹒跚的时期。

80年代上海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六分之一,上缴国家税利占中央财政支出三分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上海的开放步伐缓慢。

80年代末,中央任命朱镕基到上海任职,他以极大的改革魄力和超强的行动能力,带领上海人民,推进了改革开放,打开了上海改革与发展新局面。

1988年5月,刚到上海就职的朱镕基在主持首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海必须加速改革,“需要速度,需要效率,需要果断行事,需要雷厉风行”。

他在上海的改革是以减少行政限制为突破口来推进开放,在在这次会议上,朱镕基提出组建“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审批项目的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

准备以这个机构为开始,作为改造政府机关的样板,来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审批,简化流程,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

朱镕基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建设上海的重要手段,以外资改造传统企业,实行全部或者部分合营,以此来解决上海缺少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个高效的审批机构能够实现这一点。“一窗一章”制度后来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使用,确实对加大开放的步伐、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后,朱镕基在上海推出了诸多改革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将市政府的权力下放:主要是财权、事权下放,推行市、区两级政府分权,将行政和社会事务下放权力给区级政府。

将经济管理权由委办局分权给企业,实行政企分开。这样一来,下级政府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刺激下级政府放开手去改革,同时也减少市政府的行政负担,市政府转变职能,把精力放在宏观管理和监督方面。

朱镕基指出:像上海这样1200多万人口的城市,靠一个市长、几个副市长是干不好的。全世界这样的城市也不多,那是不好管的。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说:“所以我希望12个区的区长就成为12个‘市长’,这样的话,上海的工作才能做好,10个县长也要担负起责任。”

朱镕基在上海的经济改革成就突出。一是大力筹划浦东开放。在朱镕基的积极争取之下,国务院1990年4月批准了浦东的开发方案。

从此,朱镕基以浦东开放开发为重点,推出关税豁免、土地批租、开放外资银行、推行股份制等一系列能加速开放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上海的投资环境,为浦东开放开发做了重大贡献。

同时,朱镕基在上海大抓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积极筹划建设上海的地铁工程。

二是筹建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朱镕基很懂经济,他很早就指出:“金融的问题确实重要,要把企业搞活,首先要把金融搞活。”

上海的浦东开发预算高达几千亿,为了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进行浦东开发,朱镕基大胆地借鉴了国外的筹资经验,提出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希望集全国甚至的全球的资金来发展上海。

在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下,这种在中国“破天荒”的行为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但是在朱镕基的积极争取和邓小平的支持下,199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上海的请求。

1990年12月19日,朱镕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仪式上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地说:“建立证券交易所,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变”,表达了他对上海和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朱镕基的确眼光长远,上交所确实不负众望,为上海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邓小平助力朱镕基搞开发

朱镕基在上海的改革措施力度之大,见效之快,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这背后最大的支持力量便是邓小平。

邓小平一直非常关注上海的发展,他希望内地的发展能够走出一条新路,赶上甚至超越沿海经济特区。

邓小平对上海寄予了厚望,他曾说,上海是有特殊品格和素质的,有人才优势,是完全能够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大步发展的。

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几次到上海,看到了上海的变化,对朱镕基的改革十分支持。

他对朱镕基说:“我一贯主张胆子要放大,这十年以来,我就是一直在那里鼓吹要开放,要胆子大一点,没什么可怕的,没什么了不起。”

邓小平还亲自向中央政治局的领导说明上海发展情况,呼吁中央政治局关心浦东开发,表示“我现在要说话,上海要开放”。

在邓小平的亲自定调之后,国务院着手从中央层面进行讨论和规划浦东开发。邓小平还几次督促中央要尽快拿出具体措施,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在朱镕基的积极准备和邓小平的关注下,1990年4月10日,中央通过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

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浦东开发正式进入落实阶段。

与浦东开发几乎同步进行的还有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其实早在朱镕基刚到上海的时候就在进行财政改革,期望以此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但是成效并不显著。

因此朱镕基有了搞活金融的想法。他曾当面向邓小平汇报过在上海建立证券交易所的想法,邓小平当时就说:“好啊,你们干嘛。”

1989年这年底,朱镕基在上海举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邀请了许多金融界专家,包括国务院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小组组长刘鸿儒、交通银行董事长李祥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等,讨论如何深化上海金融体制改革。

朱镕基在会上表达了成立证券交易所、深化金融改革的想法。但当时这样做面临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参会人员仍心有顾虑,在朱镕基的坚持下,当时就成立了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三人小组。

1990年上半年,朱镕基到美国、新加坡等地考察了一圈,认为建立融资机构迫在眉睫,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会在年内开业。

最终,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2月19日上午11时,朱镕基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很不稳定,中国的改革阻力也不小,对于中国未来以何种方式发展经济,当时国内有很多的争论。

朱镕基在上海搞浦东开发和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承受了很大压力的。

朱镕基承受这些压力,仍然强力推行改革方案,背后一直有邓小平的鼓励和支持。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开放初期,定下了四个特区,当时候最主要的是考虑地理位置,上海并未列入其中。为此,邓小平还曾遗憾地表示,上海开发晚了。因此格外关注朱镕基在上海工作。

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到上海过春节期间,与前来拜年的朱镕基说,浦东的开发不只是浦东的问题,也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他鼓励朱镕基说:“可以搞得好一点,后来居上。”

也是在这次春节上海之行中,邓小平听取了朱镕基关于上海金融改革的想法。朱镕基确实是懂经济,也该想敢做,敢为天下先。

他看到了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希望在上海搞好金融,盘活整局发展。

邓小平听了十分欣慰,对他提出了“三个一点”的期望,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朱镕基因此大受鼓舞,决心要尽早实现这一愿景,为此还大力推动方方面面的改革。

邓小平慧眼识人才

朱镕基自1988年底到上海任职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在改革和开放上做出了重大成绩,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实属不易。

这些情况也被邓小平看在眼里,他十分欣赏这个极有魄力的年轻人,认为中国要进一步打开改革和开放的局面,就迫切需要这样的年轻人才。

上海的发展是邓小平的一力支持之下展开的,他一路支持和鼓励着朱镕基,也见识了他的手段和能力。

在1991年春节之后,邓小平有了将朱镕基调入中央的想法。

从上海回到北京之后,邓小平与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谈话时特意强调说朱镕基是个好同志,介绍他在上海的工作实绩,为他“代言”。得到了邓小平的认可,朱镕基在中央的路便走得比较顺利了。

接着,在当年召开的全国人大第七次候补会议上,朱镕基就成为了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可见邓小平被朱镕基的信任与看重。

对于这种越级“升职”,当时也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朱镕基又一次用能力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邓小平的独到眼光。他在到任国务院后,仅用了26天就清理东三省的三角债。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的经济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下一步经济改革方向。

改革一向都不是轻轻松松的能完成的,邓小平和中央的领导都认为此时中国需要一位懂经济、思想开放、有创新能力的人来引领。邓小平强调说:“这样的同志现在还不多,朱镕基就是这样一位同志。”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在同年召开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朱镕基从候补中央委员直接进入了政治局常委。第二年3月,朱镕基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这句古话在朱镕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有地方改革的经验,邓小平看重这一点,希望他能够在中央继续推动全国性改革。

朱镕基懂经济,所以当国内出现了投资膨胀等金融秩序混乱的情况之时,他又受命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这离他被任命为副总理才隔了3个月时间。

朱镕基不负众望,短时间便展开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久之后便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使中国经济度过了一段危机,没有造成中国经济的崩溃和动荡。朱镕基也因此崭露头角,获得了国内外赞誉。

朱镕基的能力远不止于此。调任中央之后,朱镕基的面临一个艰巨的任务,即解决中央的财政困境。

改革开放初期,为刺激经济,中央政府大幅放权让利。这样的政策执行了十几年之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比大幅下降,中央财政不足,导致很多项目没有办法开展。限制了中央的全局规划,也制约了经济发展大局。

为此,中央尝试着改变财税体制。1993年7月,朱镕基在全国财政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分税制的想法,一个月后便出台第一个分税制方案,主要内容就是把税源分成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3种。

与地方政府分利,这自然十分不容易,为了让政策得到落实,朱镕基亲自带领团队奔走全国,和地方政府“算账”。

这其中的利益纠缠和斗争自然少不了,朱镕基又能力也有魄力,破解了一直以来困扰中央的难题。其能力也再一次得到中央和全国人民的认可。

主政国务院之后,朱镕基又主持了国企改革和机构改革,都是改变当时经济格局的大事,朱镕基显得有底气,又越来越游刃有余。一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语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朱镕基无疑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他的“伯乐”邓小平,得以一展“千里马”的雄风。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中央,他的工作成绩都是突出的。

他的一生很好的阐释了“兢兢业业,努力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

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他都一心为公。其人品和能力都是值得称赞的,以至于他在退隐多年之后,人民仍然记得他,怀念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