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片〕电池片回收…

2023-03-03 05:43 17次浏览 财经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N型光伏电池的三条路线:TOPCON,HJT以及IBC 电池技术

电池技术迭代驱动光伏降本增效,N 型电池有望接棒成为主流

Edited by 4thInstitute

【摘要】

1)2020年PERC电池市占86.4%已基本完成多晶产能替换;

2)TOPCON可沿用PERC60%产能改造是未来2-3年性价比路线选择;

3)HJT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预计未来三年设备规模422 亿元;

4)IBC/HBC:高效率+高门槛,尚处技术储备期;

一、PERC产能已基本完成替代

2020 年,PERC电池市占率达86.4%,已基本完成多晶产能替换,产品溢价不再,单瓦盈利逐步下行。且新投 PERC 电池产线已基本实现设备国产化,设备投资成本降至 22.5 万元/MW,同比下降 25.7%,单晶 PERC电池片成本下降至约 0.7 元/W,非硅成本下降至 0.23 元/W,降本空间趋近极限。

二、晶硅电池技术方向:

早期Al-BSF 技术在光伏电池市场一直独秀,转化效率约为20%左右。目前市场上主流的PERC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已实现23%,2019年隆基已可将 PERC 电池效率提升至 24.06% ,而PERC 电池理论极限效率在 24.5%。

典型的PERC 太阳电池生产线布局图:

展望未来,N 型电池效率提升潜力大、投资成本不断降低,目前转化效率已突破平均24%以上,当前路线主要为三种N 型电池片技术:TOPCON 电池技术,HJT电池技术以及IBC 电池技术

N 型电池优势显著,有望接替 P 型成为主流。晶硅太阳电池可以用传统 P 型硅片,也可以用N 型硅片来制作。P 型电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硼氧对引起的衰减,而掺磷的 N 型电池硼含量极低,从本质上消除了硼氧对带来光致衰减的影响。此外采用 N 型硅作衬底,具有少子寿命高、对金属杂质的容忍度高,适合双面电池设计(双面率90%)等优点。目前产业界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大于23%的电池均为N 型电池(N-PERT、TOPCON、HJT 等)。

预测2020-2030 年TOPCon 和HJT 电池占比大幅提升:

2.1 TOPCON:

TOPCON 电池是在 N 型电池工艺的基础上研发出的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该技术可大幅度的提升N 型电池的VOC 和转换效率。虽然TOPCON 电池转化效率上限较高,但其背面收光较差,量产难度较高,同时良率较低。

TOPCON 的核心优势在于:

1)理论转化效率上限高,其中基于POLO2-BJ 结构,TOPCON理论效率 28.7%,接近晶硅极限;

2)可基于现有PERC 产线升级改造,国内PERC产能60%可改造为TOPCON,因此面临大规模老产能折旧计提压力,改造成TOPCON是拉长设备应用周期是较优选择。但限制TOPCON 量产核心因素在于良率普遍95%以下,且当前成本仍然偏高,工艺路线仍未完全定型。

TOPCon 电池的极限理论效率 28.7%,目前平均量产效率约 24%,最高效率超 25%,相比 P型电池有更高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TOPCon 与现有 PERC 产线兼容,只需非晶硅沉积和镀膜设备便可进行升级,单 GW 改造成本在 0.5-1 亿元,预计未来硅片和银浆降本将带动产业化提速。因此,在面临大规模 PERC 产线设备资产折旧计提压力下,改造为 TOPCon 拉长设备使用周期,降低沉没风险,是未来2-3 年具备性价比的路线选择。

2.2 HJT:

HJT 技术则是通过增加一层非晶硅异质结来提高 VOC 开路电压,从而提高电池片的转换效率。HJT 效率可达 23%-24%,工序少、可实现量产,且电池各项参数均较优。但是其设备贵、投资成本高,银浆及靶材成本较高,成为阻碍其大规模产业化的一点。

HJT 降本增效路径清晰,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

HJT 电池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其高转化效率,有效降低发电端成本;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衰减率低、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弱光效应等诸多优势,HJT双面电池相较于 PERC全生命周期每 W 发电量高 5~11.8%。随着硅片、非硅、产能成本持续降低,我们预计 2021、2022 年底 HJT 成本可达到 0.79、0.68 元/W,其中 2021 年与当前 TOPCON 成本相当,2022 年与当前 PERC 成本相当。且目前通威、华晟、爱康等厂商 HJT 量产化进展顺利,预计未来三年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22 亿元。

2.3 IBC:

IBC 电池在当前各电池技术中效率最高,可以达到 24%以上,单由于 IBC 技术难度极高,设备投资高,成本高,国内尚未实现量产,目前布局的企业主要为SunPower,后被中环收购后吸纳技术。

IBC 技术路径仍未成熟,长期叠加工艺具备潜力:

IBC 电池由于其叉指式背接触的优良结构,早期效率就超过了 25%。但 IBC 也是商业化晶体硅电池中工艺更复杂、结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的技术,短期量产存在一定难度。但由于可以与 HJT/TOPCON 电池技术相结合,制备 HBC/POLO-IBC 电池,能够继续提升效率至 26%以上,代表晶硅电池最高效率水平,在特定应用场景具备较强优势。

IBC 技术路径仍未成熟,长期叠加工艺具备潜力:

IBC 电池由于其叉指式背接触的优良结构,早期效率就超过了 25%。但 IBC 也是商业化晶体硅电池中工艺更复杂、结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的技术,短期量产存在一定难度。但由于可以与 HJT/TOPCON 电池技术相结合,制备 HBC/POLO-IBC 电池,能够继续提升效率至 26%以上,代表晶硅电池最高效率水平,在特定应用场景具备较强优势。

光伏高效池各技术路线及其厂商对比:

三、TOPCON挖掘现有产线生命周期,工艺优化持续推进:

3.1TOPCon电池技术进展与效率提升的历史:

3.2TOPCon部分产能布局:

3.3各厂商加速布局TOPCon 电池片和组件的研发与量产:

3.4工艺路线及其装备:

TOPCon 电池成本主要由硅片成本和非硅成本构成,非硅成本主要由折旧、浆料及靶材组成,目前较 PERC高 0.05-0.09 元/W 左右。TOPCon 电池降本路径,主要有降低硅材用量、减低银浆用量、降低设备价格、简化工艺、提升规模效应等。

1)硅片:TOPCon多采用 N 型硅片,目前较 P 型溢价 7%,所用硅片 166尺寸对应厚度为 170μm 左右(182 对应 180μm),未来硅片薄片化及大尺寸将推动硅片成本下降;

2)银浆:TOPCon电池采用高温银浆,耗量在150mg/片左右,高于双面PERC电池高温银浆耗用量85mg/片,未来随着多主栅技术应用和银铝浆的使用及贱金属替代,银浆成本有望下降;

3)折旧:TOPCon电池导入了 3 项新的工艺,产线需要增加 3 台新设备,同时,扩硼工艺比扩磷工艺难度大,需要更多的扩散炉,因此 TOPCon电池的投资成本比 PERC 电池高 10%左右,单 GW 设备投资额为 2~2.5亿元,PERC 产线升级为 TOPCon 单 GW 设备投资额为 0.6~0.8 亿元,未来随着设备效率提升及设备价格下行,折旧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3.5TOPCon不同沉积技术路线比:

3.6TOPCon与PERC 电池技术工艺及设备改造情况HJT 产能布局:

四、HJT

相比TOPCon 电池技术,HJT电池工艺环节大大减少,仅有四步,分别是清洗制绒、非晶硅沉积、TCO镀膜和丝网印刷,其中清洗制绒和丝网印刷延续 PERC 工艺,差异点在于非晶硅薄膜沉积和 TCO 膜的沉积,而工艺环节的减少有利于降低后续良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难度。

HJT 电池各厂商效率:

HJT 电池现有与规划产能情况:

HJT 电池工艺流程及相关设备

HJT 电池设备价值量分布

HJT 三大设备供应商路线:

HJT 产线所用设备均已实现国产化替代:

五、IBC/HBC:高效率+高门槛,尚处技术储备期:

IBC电池(全背电极接触晶硅光伏电池)将PN结和金属接触都设于太阳电池背面,电池片正面采用SiNx/SiOx双层减反钝化薄膜,没有金属电极遮挡,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减少光学损失,带来更多有效发电面积,拥有高转换效率,外观上也更加美观,尤其适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具有较好的商业化前景。

HBC电池(交叉指式背接触异质结太阳电池)采用氢化非晶硅作为双面钝化层,具有优异的钝化效果,能够取得更高的开路电压。在生长PN结的工艺中采用区域型掩膜掺杂,降低了载流子的复合损失。HBC将HJT技术应用于IBC电池结构,集合了两者的优点,同时具备IBC电池的高短路电流以及HJT电池的高开压,所有工艺都在200℃下制作完成,无高温扩散掺杂过程。

HBC 电池研发效率记录

技术挑战和工艺要求是主要发展障碍。虽然效率优势显著,但IBC和HBC电池仍面临不可忽视的技术挑战:

IBC电池对基体材料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的少子寿命;对前表面的钝化要求较高;背面指交叉状的P区和N区在制作过程需要多次的掩膜和光刻技术,且P区和N区之间的gap区域需非常精准。

HBC电池在继承了IBC和HJT电池优点的同时也保留了两者各自生产工艺的难点:本征和掺杂非晶硅镀膜工艺窗口窄,对清洁度要求极高;需要低温组件封装工艺;正负电极都处于背表面需要严格的电极隔离工艺;制造流程复杂

IBC 电池工艺流程

目前IBC/HBC电池制造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制造成本高,属于研发储备中的技术路线。国际上IBC技术最成熟的量产企业是SunPower和LG,其中SunPower研发IBC技术较为成熟,量产产能达到1.2GW,转换效率提升到25%,LG量产效率达24.5%。HBC方面,仅有松下表示其HBC技术已进入可量产阶段。

国内方面,2021年5月,国家电投“青海产”中国首条量产规模IBC电池及组件生产平均效率超24%,单片电池功率提高约10%,达到国内最高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中环股份控股从SunPower拆分出来的Maxeon Solar以实现产业协同,于2021年6月推出使用IBC技术的Maxeon Air无边框组件;爱旭股份于2021年4月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和签订投资协议公告,公司在IBC、HBC 和叠层电池的量产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拟投资珠海6.5GW和义乌10GW新世代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来源:4thInstitute作者:4thInstitute

IBC/HBC产业化发展进度: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新能荟,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