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我们来到张汝京在青岛创办的芯片厂。半导体业界都很注重保密,一进门,我们的手机摄像头就被贴上了贴纸,个人笔记本电脑也不能带进工厂,安检严格、仔细。因为涉及大量技术机密,进入这里手续繁杂,提前一周,这里的信息安全性群组便将摄制组所有成员个人信息,设备清单做了详细的调查以及报备,毕竟这里涉及了太多的芯片技术机密。

对话 · 张汝京

△张汝京

张汝京祖籍河北,1949年随父亲南下台湾地区。21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台湾大学后,赴美留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德州仪器,为其在全球范围内开设10家芯片制造厂。2000年张汝京来到上海创办中芯国际,这里日后一度跻身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中国芯片产业在近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国际营商环境。有人说,正是他在20年前所作的事情,为当下中国芯片企业,留出了踏出泥沼的可能性和助力。

张汝京:晶圆也叫Wafer,现在最常用的大小是8寸跟12寸。它的计算能力很高,可以提供计算机极高速度的演算,也可以把信号储存起来,或者把功率放大,把信号用无线传播的方式传出去等功能。这些都需要用到不同的芯片,半导体就是在开发和生产这些多功能的芯片。

△晶圆

1977年,张汝京加入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进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集成电路的发明人杰克·基比尔的团队。德州仪器,是一个在世界半导体产业历史上都曾留下辉煌成绩的美国公司。包括台积电的创立者张忠谋在内的许多专家,都曾在德州仪器工作。张汝京在德州仪器工作了二十年。1996年的一个夏天,48岁的张汝京接待了当时中国电子部的一个访问团。

张汝京:他们到德州仪器来看,然后说“哇,这里这么进步”。他们就感觉我们落后太多了,他们说“我们可能落后有二十年,该怎么赶上去呢?希望有一些真正做这行的华人能够回来,把中国的半导体做起来。”当时听他们这样讲,我其实蛮感动的。

这次会见,在张汝京心里埋下了种子。但彼时,大陆芯片产业几近一片空白。正值传统工业与信息产业升级迭代,1997年,张汝京退休后最先来到位于江苏无锡的芯片厂,做0.5微米的技术研发项目。可是只完成了一个项目,便因为政策原因辗转至台湾地区,接手世大芯片厂。三年之后,在张汝京的带领下,世大发展迅猛,一跃成为台湾地区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产能约达台积电的30%左右。一个特殊的消息逐渐在坊间弥漫。台湾地区的芯片产业霸主,对张汝京所在的世大芯片厂提出了收购。

△张忠谋 台积电创始人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是美国德州仪器的三号人物,位及资深副总裁。算起来他是张汝京的老领导,不过世大芯片厂收购案才是他们的第一次交集。此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这两个人纠葛,直接影响了中国芯片的命运。

张汝京:张忠谋先生是一个正人君子,他说他要先问我赞不赞成世大芯片厂被收购,如果我赞成他就考虑收购。

田川:那您是怎样考量的?

张汝京:张忠谋先生以前就是我的大老板,我觉得他可以把世大芯片厂做的很好。而且投资人也支持,因为给的并购价钱也很理想,所以我是支持收购的。

田川:可以知道是多少钱吗?

张汝京:差不多是原本的8.5倍,就是从台币十块钱一股,变成大概85块钱一股。我支持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公司好,第二我也是想看他们能不能支持我到大陆来盖厂。

田川:最后他们有同意您的这个条件吗?

张汝京:张忠谋先生没有讲话,他就是听我讲,然后旁边的一位副董事长告诉我“其实我们都很想去大陆盖厂,但是动不了。”我现在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做法,我们把芯片厂卖给台积电后,我自由了,我想去哪里都可以。但台积电还受到很多的限制,所以他不能这样做。我说那就让我自己去吧。

完成了世大收购案后,在张忠谋的领导下,台积电开始逐渐走向晶圆代工领域的霸主地位。而念念不忘想在大陆建厂的张汝京,踏上了回到大陆的飞机。多年后,张忠谋创立的台积电受美国政府牵制,宣布断供华为5G芯片。另一边,选择回到大陆办厂的张汝京,已为中国先进芯片的开发能力,做下了多年铺垫。

田川:您当时就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回到了大陆?

张汝京:不是单枪匹马回来的,我在意大利工作过,所以有三四十个意大利工程师跟我们过来了。我还在日本工作过,从那边也过来了四十个工程师。然后从新加坡、中国台湾、美国都过来了一批人。所以第一批过来的人,是在短短六个月里,由大概四百个技术人员组成的。再加上中国政府和美国投资人的支持,我们说那就做吧,然后做的也不错,还蛮顺利的。

△芯片生产过程

在中芯国际创立不到四年的时间,中芯国际拥有了4个8英寸厂和1个12英寸厂,速度史无前例。这是属于张汝京和他创办的中芯国际的"中国速度",在世界工业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就和今天的中国一样,急速增长的同时,困难接踵而来,技术短缺,从来都是限制产能的瓶颈。

张汝京:我们在2003年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要去跟美国谈能不能把芯片技术开放到0.18微米。当时是需要经过美国国防部、商务部、能源部和国务院四个部委同意的。商务部是很支持的,国务院也是比较乐见其成。我们去跟能源部谈的时候,他们问我们做不做原子弹,我们说完全不做原子弹,那他就表示支持。国防部比较谨慎,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还需要调查我。我后来回到母校SMU(南卫理公会大学)的时候,工学院的院长就跟我说“Richard,前一段时间美国政府派人来调查你,问你在学校里是不是一个规矩的人。学校的老师都说‘Richard非常好,从来没有问题。’”国防部他们调查的很详细。

对技术的出口和转让,美国国防部调查的细致周密和谨慎,出乎张汝京的预料。甚至连他的宗教信仰,都成为背景调查的渠道。

张汝京:国防部当时还调查了几个教会,我不知道具体调查了多少个,那些人都说我没有问题,回答都很正面。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美国的基督徒帮了我很大的忙。美国的基督徒不都是那种不讲理的,极端的右派,也有很明事理的。所以我觉得在现阶段中美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跟美国的教会多一点联系,大家多沟通,很多问题其实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纳米打印

当时,让美国当局重视和紧张的,是在芯片制造中的代际差距。那些年,中芯国际一次次的技术迭代,大部分来自于张汝京一次次在中美之间的斡旋。

张汝京:45纳米技术我们是跟IBM合作的,我们把它们45纳米技术引进过来了。当时台湾地区最先进的技术是40纳米,我们是45纳米,其实已经差不多了。所以美国愿意让IBM把45纳米技术转给我们,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张汝京和他的芯片企业,一面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另一面却开始不停面对国际时局变化和产业诉讼的挑战。

田川:其实在中芯国际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来自台湾地区本土的质疑,甚至后来您也发现了还有版权专利的问题。

张汝京:当时台湾地区的公司跟我们打官司,是因为我们有些台湾来的工程师,把人家机器里面用的菜单带来了。虽然这个不是专利的,但这是人家的机密。当时我们跟所有工程师讲,不要拿人家东西,也让台湾地区公司自己查有什么东西是他们的,都给它退回去,不可以留在我们这里。我们的工程师后来就说没有了,但是他们自己疏忽了。我们发现官司不能打了,因为的确是我们错了,我们拿了人家的东西。但这些工程师跟他们的主管在打官司之前,就已经被对方的律师通知要离开我们的公司,否则就告他们个人,而且在离开的时候不可以告诉我们这件事。他们就一批一批的离开了,所以打官司的时候,我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把柄在人家手上。

从2003年开始,台积电就向美国三家法院提出诉讼,状告中芯国际侵权、窃取商业机密,索赔10亿美元。那是中芯一年销售额的3倍。官司陆陆续续纠缠了六年,直至2009年,张汝京离开中芯国际。

张汝京:官司打了很长时间,我们也逐渐了解原来我们犯了错,但是当事人都已经离开了,我们该找谁去担这个责任呢?因为我是公司的负责人,不管怎样都我都需要承担,所以我就自己承担了,别人统统不用承担。我承担以后没有影响到其他任何人,这样就很好了。离开中芯国际我觉得没关系,真的没关系。我在中芯国际实际就做了十年,好的结果是,至少中国的半导体代工厂起来了,也训练了很多的人才。我们遇到一些挫折,把它当做一个教训然后重新起来,改掉这些毛病继续往前走就好了。现在中芯国际的新领导做得很好,已经做成了全世界的前几名。所以没什么可着急的,这个厂很成功,对全世界都有贡献,这是重点。

风波历尽,张汝京2009年离开中芯国际时已经61岁。在台积电提出的协议中,三年内不得从事芯片相关工作。很多人以为,他将止步于此。60岁不仅是法律意义上退休的年纪,也是人们开始颐养的岁数。但对张汝京来说,它仅仅是个寻常的数字。

张汝京:这个不能做,我就做另一个。我后来做了三年的LED,之后又去做了三年多大硅片。大硅片做好后我交给政府负责的单位由他们来做,他们现在也做得很好,我就又自由了。

2018年张汝京重新出发,这是他的第五次创业。这一次,他再次回到了芯片行业。

2019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将张汝京创立的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这意味着中国的芯片制造业要突破下一个技术节点,需要更长的时间。

田川:那您觉得现在国际跟国内的形势,对芯片行业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张汝京:就自己好好的做,不要管外面的限制。如果没有限制,就尽量跟外面合作,有限制的话,就自力更生。其实没有什么限制,限制就是在于自己要不要限制自己。

△芯片生产过程

田川:您看到了什么样的趋势和走向?

张汝京:现在的趋势是,欧洲公司一直都很重视汽车、新能源这一类的产品,这也是我们想要做的,我觉得中国也很缺这一块,所以我们也在比较重点的发展这些东西。所以大家的合作是很愉快的,它下订单,我们做好了给它,它负责去卖。然后因为我们是个IDM公司,不是纯粹的代工,所以我们也可以卖它的产品,这是很特别的一种合作的方式。我们老觉得有些美国政客认为中国是威胁,但对很多外国的老百姓而言,中国是希望,是可以彼此互相帮助的伙伴。

1949年,张锡纶带着200名冶金学徒,从南京撤至高雄,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高雄六〇兵工厂。五十年后,张汝京带领四百多名芯片工程师来到上海,建立了大陆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基地。历史在张家父子两代人之间,完成了一个轮回。
在美国工作时,父亲总是问他“你什么时候回国建厂?”1997年,也就是张汝京离开美国的那年,父亲去世。数年后,他将健在的母亲和全家搬回上海定居。2003年,张汝京的母亲已九十三岁。她下定决心要"落叶归根",回到阔别50多年的祖国,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七年。

张汝京:她总是告诉我们,虽然台湾有些人对我打压的非常狠,但你就原谅他们。因为事情过去之后那些人不见了,我们要感谢上帝我们还是好好的,所以她给我的很多建议都是对的。台湾同胞大部分都是良善的,都是好朋友,所以也要促进两岸的和谐。

编导:李異

编辑:612、林梓

相关推荐